6 将相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将相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19:3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将相和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教学单元,而《将相和》是其中的一篇,本课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因此,本课的教学过程全是按照这个要求来进行设计。本课设计的教学重点是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你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在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学情分析
本校五年级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五年级学生大部分是男学生,男学生对于名著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名著里面的英雄人物那就更喜欢。因此,在本课中,我们五年级组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教学环节有,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教学、三个小故事的情景课本剧表演等,学生在学习中特别喜欢。通过这些非常有兴趣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加强,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容易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达到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认识课文优秀历史人物的目的。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三个小故事,了解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复述故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文中主要人物的优秀品质。
2、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快速默读等方法来提高阅读的速度,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蔺相如:机智勇敢
6、将相和 渑池会面 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
负荆请罪 蔺相如:顾全大局、热爱祖国
廉颇:知错就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出示复习课件)
1、同学们,《将相和》中的“将”和“相”分别是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课文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其它两个小故事。(板书:将相和 完璧归赵)
二、适时引导,引入新课。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会见中,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
(一)、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按照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会见。(出示课件并板书:渑池会见)
1、小组合作交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不久,他在渑池会见上又立了新功。那么这一次,他是不是如廉颇所言,“就只靠一张嘴呢?”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场,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渑池会面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件事中表现了哪些过人之处。
2、学生根据要求准备发言,教师巡视,集体反馈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交流的过程中,师注意学生对人物情节、人物语言的评价,适时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渑池会见”这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为下文另一个小故事“负荆请罪”埋下伏笔。
3、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深入理解“渑池会见”故事的情节。
(1)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想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2)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3)结果: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4、教师小结过渡:
在渑池会见中,蔺相如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让秦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分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板书:蔺相如:不畏强权、机智勇敢)
(二)学习第三个小故事。按照第一、第二个小故事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板书:负荆请罪)
1、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默读这个故事,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2、要求学生找一找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悲伤绑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流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很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结果、结果把他们当时的话复述出来。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侮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出出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让生好好讲述,师再适当进行指导。)
3、在文中找出廉颇和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出示课件)
(1)分析:蔺相如的人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师让生先讲,再对生进行引导。)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板书: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全大局)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
(语言: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行动:反应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改错的性格特点。)
(板书:廉颇:勇于认错、知错改错)(师还可以引导生分析廉颇性格直率、秦王狡诈强势、赵王懦弱无能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思考:将相和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热爱祖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三、剧情表演,学以致用。
师带领学生演一演《将相和》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故事的剧情表演来进一步认识课文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了学生勇敢、大胆的优秀品质。(师针对学生的表演适时点评与指导。)
四、课文总结。
这三则故事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前面的小故事就是后面小故事的原因,后面的小故事是前面小故事的结果。
课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都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三个小故事。
2、课后继续带上各种道具认真表演好课本剧《将相和》。
教学反思
1.《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导入,再重点学习课文中其它的两个小故事,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课文中重要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让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这一节是深入学习课,我解决了教学重点,也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分析较多,读得太少,不能让学生深入细致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在学生表演时,时间没有合理分配好,以致学生不能完全投入到剧情的角色当中,再见今后的教学中还需重新设计,好好加强各教学环节的设计。特别是学生对于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偏离主题则要适时引导,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争取让生各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剧情表演,学以致用。
剧情表演,学以致用。
师带领学生演一演《将相和》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故事的剧情表演来进一步认识课文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了学生勇敢、大胆的优秀品质。(师针对学生的表演适时点评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