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最后讲群众游行。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等众多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外分,印象深刻,突出了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于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可以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查到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资料,感受到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还要饱受欺凌,国家内忧外患。而今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了,由此感到人民生活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并读好这些语句,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以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3.引导学生学习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发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入场
典礼仪式 点面结合
阅兵仪式
群众游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回顾课文,想想课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板书: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
2、小结:本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典礼前“群众入场”,典礼中的“典礼仪式”和典礼后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场面。
3、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典礼仪式这个盛大隆重的场面。
二、聚焦“大典”,感受气氛
1.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勾画下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2.交流汇报。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读这一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
预设:1、从“爆发““排山倒海”两个词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
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你的感受。
2、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排山倒海的掌声”和“一齐”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敬重。
(3)指导朗读,读出群众对毛主席的敬重与爱戴。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配上音乐,出示英雄人物事迹的图片,加深对这声宣告的理解。
(教师引读)
(4)观看毛主席宣告的视频
(5)指导感情朗读,男生读,女生读,起立读,齐读
(6)应到学生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读出自己的感受。
(2)出示香港回归、奥运会升旗、神七飞天等图片理解五星红旗升起的意义。
(3)“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小结:这一面面升起的五星红旗一次次的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沉睡的巨人崛起了,而这一面面升起的五星红旗也会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三、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作者通过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来将典礼仪式这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先把场面聚集到毛主席这一个点上,还要关注其他大部分人的活动,这就是面。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出了场面的盛大隆重,又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对主席的爱戴。
四、仿照写法,进行练写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写写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可以是一次运动会、课间操、升旗仪式,还可以是一场文艺汇演,也可以是一场拔河、跳绳、踢毽子比赛,还可以是一次有趣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