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拼贴画》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设置
(一)目标分解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通过认真对比湘美版和2011版课标发现,修订后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中强调了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目标要求和“发展艺术感知和造型表现能力”的学习过程提醒,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索的过程。
2、基于教材的分析:
《色彩拼贴画》一课取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第六册教科书中第十五课,本课内容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让学生通过寻找发现生活中有色彩的小物件,如豆子、小米、通心粉等,合理巧妙地利用材料本身的色彩和形状进行组合,拼贴出美丽的作品,满足学生勤动脑、动手的习惯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美术学习中色彩、形状、质感等要素的理解,提高手工制作能力和美术创新能力。
3、基于学情的调查:
第二学段的学生年龄在8――10岁,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身心都得到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力求表现的更真实、更深刻,表现能力有所加强。能运用一些造型方式,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对象。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目标对于分析美术作品中特定的造型语言和形式特点作出要求。所以,在教学之前,先对4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项目 知道什么是色彩拼贴画。 知道拼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能巧妙地利用生活中小物件本身的色彩和形状进行组合
人数 15 12 6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思考,本课题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二)学习目标表达
1 使学生掌握拼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2 巧妙地利用生活中小物件本身的色彩和形状进行组合,增强学生的设计造型能力。
3 利用生活中有色彩的小物件,使学生感受创造美的乐趣。在涂胶、拼贴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并掌握拼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巧妙地利用生活中小物件本身的色彩和形状进行组合,创造出一幅美丽的色彩拼贴画。
二、学习过程设置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学习环节 学习活动
目标1
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并掌握拼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1.欣赏动画故事《小豆豆找朋友》。
2.学生说- -说画面表现了小豆豆是怎样找朋友的。
3.小结: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构思、撕剪、排列、粘贴的一一种绘画表现形式称之为拼贴画。
4.板书课题“色彩拼贴画”。
对本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欣赏探究:
1.出示范作,学生欣赏,思考:这些作品是采用了哪些材料和方法制作出来的 它们又有什么特点
2.小结:材料:小米、玉米、麦片、瓜子、通心粉等。
方法:组合、拼贴。
特点:有立体感。
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
目标2
巧妙地利用生活中小物件本身的色彩和形状进行组合。
方法指导:
1.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制作步骤和制作要点。
2.小结:
(1 )制作步骤:①构思;②选材;③涂胶;④拼贴;⑤施压。
(2 )制作要点:①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巧妙;②注意色彩搭配;③涂胶时要适当;④铺材料时要均匀、密集;⑤构图饱满,设计新颖。
3.出示四组对比作品,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四组作品中哪幅作品更好,为什么
第一组:构图饱满与构图空洞的对比;
第二组:色彩搭配好与差的对比;
第三组:用材巧妙与用材不当的对比;
第四组:铺材时均匀密集与散乱不均的对比。
掌握拼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巧妙地利用生活中小物件本身的色彩和形状进行组合。
创意交流:
1.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材料拿出来和同桌分享。
2.谈谈自己的创意。
3.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目标3 能创造出一幅美丽的色彩拼贴画。
自主创作:
1.创作要求:用有色彩的小物件,拼贴一- 幅有趣的图画。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能创造出一幅美丽的色彩拼贴画。
创意交流:
1.学生作品互评,教师点评,鼓励有创意、构思巧妙的学生。
2.出示用其他材料制作的拼贴画,如:彩纸拼贴画、树叶拼贴画。
3.出示拼贴画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作业设计:
用各种颜色的小物件拼贴一幅有趣的画面。注意爱护树木,珍惜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