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9月21日,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由韦伯太空望远镜拍到的海王星照片,号称是几十年来最清晰的海王星光环照片(图)。照片中还展现了海王星14颗已确认卫星中的7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韦伯太空望远镜拍到的海王星属于( )
A. 星云 B. 恒星 C. 行星 D. 卫星
2. 下列天体系统与海王星无关的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可观测宇宙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海王星是太阳系中八颗行星中的一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海王星及其卫星,它们首先属于太阳系,其次位于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共同构成可观测宇宙;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构成,所以与海王星无关的是地月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天体系统由大到小有四个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
太阳能光伏电站通过太阳能电池板方阵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光伏发电清洁无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四川盆地却很少见到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有( )
①风的形成②水体的运动③煤炭的形成④火山的爆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四川盆地不适合修建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的自然原因是( )
A. 空气密度小 B. 云雾天气多
C. 经济落后 D. 科技力量薄弱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①②正确,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形成,植物的生长需要太阳辐射提供能量,③正确。火山的爆发与地球内能有关,④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四川盆地云雾天气多,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量少,不适合修建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电站,B正确。空气密度与海拔有关,近地面大气密度相差不大,A错误。经济落后、科技力量薄弱不符合四川盆地区域情况,且不是自然原因,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网站9月14日消息,我国首次实现太阳过渡区(太阳色球与日冕之间的层次)探测,并捕获到近期太阳上的一些活动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发生在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现象有( )
①太阳黑子②太阳耀斑
③日珥④日冕物质抛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日冕物质抛射破坏了太阳风的流动,它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损害航天器②地表温度明显上升
③产生极光现象④干扰海底光缆通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5. C 6. C
【解析】
【5题详解】
太阳黑子在光球层,①错误。太阳耀斑、日珥在色球层,②③正确。日冕物质抛射在日冕层,④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太阳风的流动释放带电粒子流损害航天器,①正确。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同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③正确。影响地球的高层大气,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丧失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干扰海底光缆通信,④正确。地表温度明显上升是温室效应导致的,与太阳活动无关,②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影响:(1)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2)耀斑爆发,电磁波进入电离层,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3)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增多①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同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实现着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A. 陆风 B. 长江 C. 我国的夏季风 D. 我国的冬季风
8. 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了影响
A. ① B. ④ C. ⑤ D. ⑥
【答案】7. C 8. C
【解析】
【分析】考查水循环及其环节。
【7题详解】
图中①的功能是水汽输送,由海洋吹向陆地,实现此功能是是我国的夏季风,C对。陆风、我国的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A、D错。长江是地表径流,B错。故选C。
【8题详解】
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环节施加了影响。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①是水汽输送,A错。④是大气降水,B错。⑤是地表径流,C对。⑥是地下径流,D错。故选C。
【点睛】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9月18日14时44分我国台湾省花莲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 )
A.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 只有水平晃动
C.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D. 只有上下颠簸
10.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答案】9. C 10. A
【解析】
【9题详解】
纵波速度快于横波,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地面,故先上下颠簸,后横波到达,水平晃动,故选C。
【10题详解】
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9-41km,由材料可知震源深度10千米,故震源位于地壳。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地壳由岩石组成,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高山处更厚。地幔,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是固体物质。地核分外核熔融状态的金属,形成地球的磁场,内核由固体金属组成,以铁、镍为主。
四川九寨沟珍珠滩瀑布作为电视剧86版《西游记》的取景地,是九寨沟风景区必赏美景之一。上游的流水缓缓流淌,然后从约40米的悬崖上跌落下去,狂奔着冲向谷底,四周的坝、滩和坡上,渐渐长出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相继而来,一起构成了壮阔的珍珠滩瀑布景观,图为珍珠滩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12.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 地球各圈层是独立发展演化的
B. 地球各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
C. 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D. 地球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
13. 下列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岩石圈就是地壳,由岩石组成
B. 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
C.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全部
D.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答案】11. B 12. C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图中大气体现的是大气圈,瀑布体现的是水圈,植被等体现了生物圈,岩石体现的是岩石圈,一共体现了四个地球圈层。因此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2题详解】
图示中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非独立发展,A错误,C正确。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而不是所有圈层,B错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而岩石圈物质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D错。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3题详解】
岩石圈由岩石组成的,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A错误;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上,B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而不是全部,C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D正确。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关于大气成分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②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③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④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⑤二氧化碳能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15.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原因包括( )
①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城市路面的硬化
③制冷剂的大量使用④森林的破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不吸收地面辐射,①错误;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不能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⑤错误,③正确;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同时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②正确;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人类生活生产中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的破坏,面积缩小,减少了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二者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①和④正确;城市路面的硬化与题意无关,②错误;大量使用制冷剂容易造成臭氧层的破坏,③错误。故选B。
【点睛】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臭氧减少;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比较密集,导致大气中的杂质增多;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北京时间2022年9月25日6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试验十四号和试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其中试验十五号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 )
A. 对流层、电离层、平流层 B. 平流层、对流层、电离层
C. 对流层、臭氧层、电离层 D. 电离层、臭氧层、对流层
17.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经过平流层时,气温的变化是( )
A. 逐渐上升 B. 逐渐降低 C. 先升后降 D. 先降后升
18. 试验十五号卫星观测的对象主要集中在( )
A. 平流层 B. 电离层 C. 高层大气 D. 对流层
【答案】16. C 17. A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大气的垂直分层从地面到高空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层在平流层中,电离层在高层大气中。故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臭氧层、电离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平流层气温的变化是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故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经过平流层时,气温的变化是逐渐上升,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试验十五号卫星观测的对象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即观测我国大气水体自然灾害等,主要在对流层,D正确,故选D。
【点睛】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低纬度和高纬度的对流层高度不一样。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因此对流层的高度高(约17~18千米);而高纬地区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的高度低(约8~9千米)。
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极端干旱,荒漠广布,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绿洲。人们种植瓜果,利用当地昼夜温差大和其他一系列的自然优势,使“新疆瓜果特别甜”享誉全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和周围沙漠可形成热力环流。下列能反映夜晚绿洲与周围沙漠地区大气运动的是( )
A. B.
C. D.
20. 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塔里木盆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包括( )
①云雾天气多②降水稀少③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多,降温慢
④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⑤夜晚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夜晚,绿洲和沙漠降温,沙漠比热容小,降温快,绿洲降温慢,沙漠温度比绿洲温度低,空气下沉,绿洲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和高空形成气压差,最后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近地面由沙漠吹向绿洲,高空由绿洲吹向沙漠,排除ACD,选B。
【20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气候极端干旱,荒漠广布,①错误,②正确;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④正确;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多,降温快,昼夜温差大,③错误,⑤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反射作用:无选择性,白云,多云的白天气温低;散射作用:选择性(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晚霞等) 无选择性,阴天天空呈灰色。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图为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地位于( )
A. 南半球高空 B. 南半球近地面
C. 北半球高空 D. 北半球近地面
22. 图中c代表的是( )
A. 地转偏向力 B. 摩擦力 C. 水平气压梯度力 D. 风向
【答案】21. D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示意图,可知a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是风向,c是地转偏向力,d是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存在夹角,说明在近地面,向右偏转,说明在北半球,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b是风向,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c代表的是地转偏向力,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不影响风速,在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图为亚洲东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示P地的风向最可能是(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24. 图示M、N、P、Q四地中( )
A. M地气压最低 B. N地气压最高
C. P地风力最强 D. Q地风力最小
25. 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叙述正确的有( )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
②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③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④参与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23. D 24. C 25. D
【解析】
【23题详解】
P地东侧为低压中心,故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侧,此地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侧发生偏转,故该地此时盛行西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题详解】
图示M地为高压中心,AB错误;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四地中P地的等压线最为密集,故P地风力最大,C正确;Q地等压线不是最稀疏的,D错误。故选C。
【25题详解】
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①正确;水循环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②正确;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是由内力作用奠定的,而不是水循环,③错误;水循环没有参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成,④错误。故选D。
【点睛】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相斜交;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两个力的作用,高空的风与等压线平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作为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具备一系列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条件。为了探索地球的结构特点,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图1为太阳系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1)图1的八颗行星中,A表示____,C表示____,G表示____,小行星带处在____和____轨道之间(填天体名称)。
(2)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图1反映出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原因是____;除了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适合生物生存的自身有利条件还有____。
(3)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图2中D与F代表不连续面,D表示____面,F表示____面。
(4)以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划为不同圈层。图2中C与E代表地球内部的不同圈层,C是____,E是____。火山喷发时的岩浆来自于____(填字母)。
【答案】(1) ①. 金星 ②. 地球 ③. 天王星 ④. 火星(或木星) ⑤. 木星(或火星)
(2) ①.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液态水
(3) ①. 莫霍 ②. 古登堡
(4) ①. 地壳 ②. 地幔 ③. E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太阳系结构示意图和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B水星、A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故A表示金星,C表示地球,G表示天王星。由图所示,小行星带位于D火星和E木星之间。
【小问2详解】
图1可以看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有自己的公转轨道,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除了外部条件外,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还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
【小问3详解】
图2中,A波速度小于B波,且通过地下深处2900km处后,A波忽然消失,可知A是横波,B是纵波。D不连续面接近地表,且A横波和B纵波通过D不连续面后, 波速都明显加快,可知D是莫霍界面;地震波通过F不连续面(地下2900km处)后,A横波忽然消失,B纵波速度降低,可知F表示古登堡面。
【小问4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D是莫霍面,F是古登堡面。C位于莫霍面到以上,是地壳。E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G是地核中的外核,H是地核中的内核。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即软流层来自于地幔E。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气作为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产生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还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农民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减少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根据大气垂直分层的不同特点,人们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拓展人类活动的生存空间和影响范围。左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右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1)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图左中的②③④代表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不同辐射,依次为____辐射、____辐射、____辐射,其中,④对地面有____作用。
(2)深秋时节的北方地方经常出现霜冻,主要发生在____(填“阴天”或“晴天”)的夜间,原因是____。以前,当地农民为减少霜冻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采取燃烧秸秆的方式,是为了增加图左中的____(填序号)来对地面的热量进行补充。
(3)右图中A层大气热量直接来自于____辐射,该层大气多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其原因____,____。
(4)电离层位于图右中的____层(填字母),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是____。
【答案】(1) ①. 太阳(短波) ②. 地面(长波) ③. 大气逆 ④. 保温
(2) ①. 晴天 ②.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散失热量多,气温低 ③. ④
(3) ①. 地面(长波) ②.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水汽和杂质、 ③. 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4) ①. C ②. 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和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对流层降水的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及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①为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短波),②为到达地球地面的太阳辐射(短波),③为地面辐射(长波),④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小问2详解】
晴天的夜晚,天空没有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小,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水汽遇冷凝结容易出现霜冻。燃烧植物秸秆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小问3详解】
A为对流层,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可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所以说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 而降低,因而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杂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小问4详解】
电离层位于大气层的C高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气分子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况,所以称为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28. 读“水循环”示意图依次回答: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
(2)促使我国进行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____
(3)最能代表我国夏季风的环节是图中____环节(填数字序号)
(4)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与____环节(填数字序号)关系密切,能够直接更新陆地淡水资源的是____环节(填数字序号)。
【答案】(1) ①. 降水 ②. 蒸发 ③. 水汽输送 ④. 蒸腾 ⑤. 植物蒸腾 ⑥. 地表径流 ⑦. 地下径流
(2)太阳辐射 (3)③
(4) ①. ⑥ ②. ④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图中①表示降水、②表示海洋蒸发、③表示水汽输送、⑤表示植物蒸腾、⑥表示地表径流、⑦表示地下径流。
【小问2详解】
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能。
【小问3详解】
我国夏季风将水汽从海洋吹向陆地,最能代表夏季风环节的是水汽输送,序号为③。
【小问4详解】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是地表径流,与环节⑥关系密切;能直接更新陆地淡水资源的是陆地降水,序号为④。
29.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两地相比较,气温较高者是____,气压较高者是____。
(2)图中①~⑤各处相比较,气压最高者是____,气压最低者是____,气压相同者是____。
(3)图中甲、乙、①、⑤形成热力环流方向是____(顺时针/逆时针);甲乙两地是天气晴朗的是____,可能形成降水的是____。
(4)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影响地面风向的力有____。
(5)该地此时近地面风向为____
【答案】(1) ①. 乙 ②. 甲
(2) ①. ⑤ ②. ① ③. ②③④
(3) ①. 逆时针 ②. 甲 ③. 乙
(4) ①. 冷热不均##受热不均 ②. 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5)西北风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气压垂直分布图为材料,涉及等压面的判读、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风的形成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同一竖直面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等压面上气压相同;图示①处气压小于②,②③④相等;⑤大于④,所以①小于⑤,甲地气温低,气流下沉,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乙地气温高,气流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所以甲乙两地相比较,乙地气温高,气压低,甲地气温低,气压高。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同一竖直面面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等压面上气压相同;图示①处气压小于②,②③④相等;⑤大于④,所以①小于⑤,①~⑤中气压最高的为⑤,最低的为①,②③④相同。
【小问3详解】
根据上题甲处气温低,垂直方向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乙处气温高,垂直方向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甲、乙、①、⑤气流流动方向为甲-乙-⑤-①-甲,呈逆时针;甲处气温低,气流下沉,多晴天;乙处气流上升,水汽易凝结,多阴雨天气。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地面冷热不均(受热不均匀)为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为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近地面的风受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风向和等压线斜交。
【小问5详解】
根据上题,甲地气压高于乙地,风由甲吹向乙,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为西北风。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9月21日,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由韦伯太空望远镜拍到的海王星照片,号称是几十年来最清晰的海王星光环照片(图)。照片中还展现了海王星14颗已确认卫星中的7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韦伯太空望远镜拍到的海王星属于( )
A. 星云 B. 恒星 C. 行星 D. 卫星
2. 下列天体系统与海王星无关的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可观测宇宙
太阳能光伏电站通过太阳能电池板方阵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光伏发电清洁无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四川盆地却很少见到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有( )
①风的形成②水体的运动③煤炭的形成④火山的爆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四川盆地不适合修建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的自然原因是( )
A. 空气密度小 B. 云雾天气多
C. 经济落后 D. 科技力量薄弱
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网站9月14日消息,我国首次实现太阳过渡区(太阳色球与日冕之间的层次)探测,并捕获到近期太阳上的一些活动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发生在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现象有( )
①太阳黑子②太阳耀斑
③日珥④日冕物质抛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日冕物质抛射破坏了太阳风的流动,它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损害航天器②地表温度明显上升
③产生极光现象④干扰海底光缆通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实现着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A. 陆风 B. 长江 C. 我国的夏季风 D. 我国的冬季风
8. 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了影响
A. ① B. ④ C. ⑤ D. ⑥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9月18日14时44分我国台湾省花莲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 )
A.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 只有水平晃动
C.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D. 只有上下颠簸
10.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四川九寨沟珍珠滩瀑布作为电视剧86版《西游记》的取景地,是九寨沟风景区必赏美景之一。上游的流水缓缓流淌,然后从约40米的悬崖上跌落下去,狂奔着冲向谷底,四周的坝、滩和坡上,渐渐长出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相继而来,一起构成了壮阔的珍珠滩瀑布景观,图为珍珠滩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12.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 地球各圈层是独立发展演化的
B. 地球各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
C. 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D. 地球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
13. 下列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岩石圈就是地壳,由岩石组成
B. 岩石圈位于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下
C.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全部
D.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关于大气成分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②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③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④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必要条件
⑤二氧化碳能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15.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原因包括( )
①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城市路面的硬化
③制冷剂的大量使用④森林的破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北京时间2022年9月25日6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试验十四号和试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其中试验十五号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 )
A. 对流层、电离层、平流层 B. 平流层、对流层、电离层
C. 对流层、臭氧层、电离层 D. 电离层、臭氧层、对流层
17.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经过平流层时,气温的变化是( )
A. 逐渐上升 B. 逐渐降低 C. 先升后降 D. 先降后升
18. 试验十五号卫星观测的对象主要集中在( )
A. 平流层 B. 电离层 C. 高层大气 D. 对流层
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极端干旱,荒漠广布,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绿洲。人们种植瓜果,利用当地昼夜温差大和其他一系列的自然优势,使“新疆瓜果特别甜”享誉全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和周围沙漠可形成热力环流。下列能反映夜晚绿洲与周围沙漠地区大气运动的是( )
A. B.
C. D.
20. 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塔里木盆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包括( )
①云雾天气多②降水稀少③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多,降温慢
④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⑤夜晚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图为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地位于( )
A. 南半球高空 B. 南半球近地面
C. 北半球高空 D. 北半球近地面
22. 图中c代表的是( )
A. 地转偏向力 B. 摩擦力 C. 水平气压梯度力 D. 风向
图为亚洲东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示P地风向最可能是(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24. 图示M、N、P、Q四地中( )
A. M地气压最低 B. N地气压最高
C. P地风力最强 D. Q地风力最小
25. 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叙述正确的有( )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
②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③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④参与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作为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具备一系列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条件。为了探索地球的结构特点,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图1为太阳系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1)图1的八颗行星中,A表示____,C表示____,G表示____,小行星带处在____和____轨道之间(填天体名称)。
(2)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图1反映出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原因是____;除了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适合生物生存的自身有利条件还有____。
(3)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图2中D与F代表不连续面,D表示____面,F表示____面。
(4)以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划为不同圈层。图2中C与E代表地球内部的不同圈层,C是____,E是____。火山喷发时的岩浆来自于____(填字母)。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气作为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产生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还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农民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减少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根据大气垂直分层的不同特点,人们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拓展人类活动的生存空间和影响范围。左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右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1)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图左中的②③④代表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不同辐射,依次为____辐射、____辐射、____辐射,其中,④对地面有____作用。
(2)深秋时节的北方地方经常出现霜冻,主要发生在____(填“阴天”或“晴天”)的夜间,原因是____。以前,当地农民为减少霜冻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采取燃烧秸秆的方式,是为了增加图左中的____(填序号)来对地面的热量进行补充。
(3)右图中A层大气热量直接来自于____辐射,该层大气多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
(4)电离层位于图右中的____层(填字母),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是____。
28. 读“水循环”示意图依次回答: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
(2)促使我国进行水循环连续进行动力是____
(3)最能代表我国夏季风的环节是图中____环节(填数字序号)
(4)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与____环节(填数字序号)关系密切,能够直接更新陆地淡水资源的是____环节(填数字序号)。
29.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两地相比较,气温较高者是____,气压较高者是____。
(2)图中①~⑤各处相比较,气压最高者是____,气压最低者是____,气压相同者是____。
(3)图中甲、乙、①、⑤形成热力环流方向是____(顺时针/逆时针);甲乙两地是天气晴朗的是____,可能形成降水的是____。
(4)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影响地面风向的力有____。
(5)该地此时近地面风向为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