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复习:小镇做题家 作文讲评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作文复习:小镇做题家 作文讲评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07:3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作文讲评




2023届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近日“小镇做题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小镇做题家”本是一些网友的自嘲之语,他们出身农村或小城,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但在步入社会后却感慨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现在多被用来嘲讽出身寒门,因为善于做题而考入名校,但交际能力普通,眼界缺乏的青年学子。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小镇做题家”相关时事:




2023届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①近日“小镇做题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②“小镇做题家”本是一些网友的自嘲之语,他们出身农村或小城,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但在步入社会后却感慨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③现在多被用来嘲讽出身寒门,因为善于做题而考入名校,但交际能力普通,眼界缺乏的青年学子。④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典型的“现象型”材料作文题。对于材料中展现的社会现象,你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给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和态度。“小镇做题家”这一称呼用来自嘲未为不可,但不能嘲讽别人。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有人从小就吃苦受罪,这就是命运。然而,面对自己的命运,我们却可以选择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有人身处逆境,却不服命运的安排,凭着不屈和汗水与命运搏击,最终闯出自己的天地。有人随波逐流,受命运眷顾却不懂珍惜,一遇挫折就自暴自弃,最后或者庸碌一生,或者一败涂地。总之,环境和运气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无法决定人的一生。人生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有什么资格嘲笑“小镇做题家”?与之相反,“小镇做题家”其实是自我奋斗的典范。能被称为“做题家”,恰恰说明在人生的赛场上,他们已经胜出一局。凭着天资,更凭着勤奋,他们一路搏杀走到今天。纵使此刻面临困境,谁就敢说他们注定败北?人生本就充满转机,况且他们都是从万千大众当中脱颖而出的人。倒是那些称呼别人为“小镇做题家”的人,不妨扪心自问一下,假使把成长环境做个调换,你能否走到别人这一步?
综上所述,写这篇作文时,我们首先应当持这样一个态度:“小镇做题家”是凭借自身努力去改变命运的人,值得尊重,不容嘲讽。
也可以对“小镇做题家”辩证看待,指出他们身上客观存在的交际能力普通、眼界缺乏的问题(当然也可以对此进行反驳,比如有同学举黄文秀、黄国平或刘强东的例子反驳交际能力普通、缺乏眼界的说法),肯定他们为改变自身命运做出的努力。对“小镇做题家”这一群体应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如果对所持情感态度偏颇,比如对“小镇做题家”的进行批驳、反对或指责,则为跑题。




(一)每一份努力都不该被嘲讽。
在材料中,“小镇做题家”本是自嘲,但材料后半部分出现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的话,意在引导考生明白:
无论是“打工人”还是“小镇做题家”,每个梦想都应善待,每一份努力都不该被嘲讽。要懂得理解和尊重,不能凭着自己的优势轻视别人。




(一)每一份努力都不该被嘲讽。
“小镇做题家”背后是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坚信“奋斗改变命运”,面对现实困境也不自暴自弃,他们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底层逆袭的奇迹并实现人生的梦想,这样的努力不该被嘲讽。




(二)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小镇做题家”们是一群出身农村或小城,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的普通人群,他们有梦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是值得高考生学习的精神榜样。
我们都应当积极进取,无论境遇顺逆,都要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




(三)教育公平
从热血拼搏到对自身发展局限的无奈,“小镇做题家”的焦虑与迷茫体现了横亘于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也叩问着教育公平的深层次含义。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首先就要做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四)青年成长
自嘲是如今年轻人面对社会的一种柔韧方式。自嘲为“小镇做题家”的年轻人,能将这戏谑的自嘲当作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开端,其实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年轻人能重拾自信,乘着梦、追着光、挟着勇气,继续跋涉,对考生也有着一定的榜样引领作用。




(四)青年成长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坚韧的青春无不是迎着困难和迷茫披荆斩棘,出生于哪里从来都不是影响人生命运的决定性因素。穷且益坚、磨砺以须(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才是出彩青春该有的模样。




(五)社会公平 城乡差别
但正如张桂梅校长言,“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
不同于“一出生就在罗马”的部分学生,对于经济、教育资源等相对落后的贫穷山区孩子而言。“做题”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自尊自强、信心勇气 努力拼搏、艰苦奋斗
青春底色、青年成长 逆境成才、磨砺锻炼
拒绝躺平、远离佛系 教育公平、城乡差别
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脱离材料行文。作为现象类材料材料,作文应围绕“小镇做题家”这一现象行文,把现象作为论述的主要对象,而不是把现象作为论据来使用,甚至抛开现象谈其他问题。
“(结合材料:
①是要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各分论点由材料得出;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
②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
2.对材料挖掘不够深入。作文所给材料虽然有限,考生应该就着作文所给材料,进行分析论述,比如深入分析张桂梅校长深感无奈的原因,人们嘲讽小镇做题家的原因(从小镇青年和嘲讽者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3.部分同学立意偏颇,对小镇做题家持批评、否定的态度。
4.对现象缺乏全面的考虑,比如仅抓住现象中的“做题”两个字,大谈特谈做题的好处和坏处,或抓住“视野”或“人际关系”做文章,或泛泛而谈“小镇做题家”这一现象或这一群人,丝毫不关涉材料的后两句话。
5.换关键词、核心话题。比如用“高考”“读书”“学习”等代替现象中的关键词“做题”,然后写高考的优缺点。有同学用“寒门学子”代替“小镇做题家”,这也不太妥当。
6.举例不当。本次作文的现象有一定的限制,所举人物当来自“小镇”,出身低微,并且是经过现代高考进入大学、改变自身命运的。比如有同学举“马云”的例子,其实不合适,马云出生在杭州,是省城,并非作文材料中所说的“小镇”;如果换成刘强东(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农村)或时代楷模黄文秀(出生于广西百色农村)、因博士论文致谢信而走红的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四川省南充市农村)则比较贴切。
7.素材不足,语言匮乏,卷面潦草。




“小镇做题家”不应被嘲讽 “小镇做题家”,是最美追梦者 “小镇做题家”也很了不起 不屈从命运的普通人
“小镇做题家”,理应得到尊重 努力才是人生常态
“小镇做题家”,大有可为 请保持信心,不妄自菲薄 只要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赢得尊重,重拾信心
别低估了“小镇做题家” 哪怕暂时落后,也可弯道赶超
可以自称,但不要妄评 不嘲笑努力,不辜负梦想




01. 每当你想要对人品头论足的时候,都要记住,这世上不是谁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02. 对人恭敬,其实是在庄严你自己。——仓央嘉措
03. 我不相信掌纹能给我什么,我只相信十指握成的拳头的力量。——毕淑敏
04. 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霍金
05. 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女娃,能够影响三代人。——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
06. 放弃和认命是一条没有尽头的“下坡路”。请记住,在任何一个你没有察觉的时刻,包括现在,通过行动去改变命运的机会,一直都存在。——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
07.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华坪女高校训
08. 你们被优越的环境塑造出来的能力,不是为了凌驾于没有享受过同等资源的人们之上。而是应该把这些能力用来帮助他们,对弱者予以尊重,尊重他们本来的样子。——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东京大学的致词
09. 努力的人身上有一种光,可能不够耀眼,但足够照亮自己脚下那条前进的路。——网络
10. 出身并非结局,奋斗才是主题;生活充满彩蛋,你我皆需努力。——网络
11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01. 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出生于江苏农村,连续三次高考才考入理想中的北大。在高考补习班里,他曾把300道英语重点题目背得滚瓜烂熟,可谓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进入大学后,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他的英语口语和听力严重欠缺,这时他没有气馁,经过两个月的玩命练习,迅速追上了别人。还是凭着这种百折不挠的性格,他创办新东方,成为家喻户晓的企业家。如今又顺应时代的发展,创办东方甄选,在电商领域干得风生水起。可见,出生于“小镇”并不是致命的缺陷,一个人只要不屈服于命运,随时都有机会逆袭。
02. 沈从文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的偏远小城凤凰,仅有小学文凭,因此他一直自称“乡下人”。一个“乡下人”跑到城市以文为业,其艰难可想而知。他一度穷困潦倒、挨冻受饿,握笔的手甚至因冻疮溃破而流脓。但是他的身上有股韧劲,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慢慢地,他在文坛渐露头角,后来凭着那部《边城》享誉海内外,甚至两度被诺贝尔奖提名。出生于偏远小镇的他,凭实力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03黄国平
去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黄国平的论文“致谢”火了。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论文致谢词,曾让太多网友泪目。12岁母亲离家,17岁父亲去世,少年黄国平的生活一直处于窘迫当中。靠抓黄鳝、钓鱼、养小猪崽凑学费,夏天打赤脚、冬天穿着破旧衣服,这些都是常有的事。然而,残酷的命运没有将他击垮,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了他最后的希望和动力。他发奋读书,一直读到中科院博士,毕业后成为腾讯公司高级研究员。“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黄国平的这句话或许就是每一位“小镇做题家”的共同心理。对于这样的奋斗者,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嘲讽和小觑?
在中国,这是很多人的缩影,也是很多“小镇做题家”的缩影。他们不仅不应该被嘲讽,还应该因为对社会的巨大贡献赢得尊重。
04北大女生王心仪
母亲体弱多病,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一家人全靠五亩地的收成,还有父亲外出做零工挣点钱。2019年一篇《感谢贫穷》,让网友认识了她,她在文章中写下: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在北大读大一时,一堂思政讨论课上北大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宋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也在王心仪的心中埋下了参军报国的种子。2019年王心仪报名参军,因仰卧起坐一项不合格,她遗憾落选。2020年她再次报名应征,终于成为一名海军战士。
05董宇辉—从小镇做题家到东方“清仓”,原来知识才是人最大的底气




01. 不是每个人都出生在罗马,但每一位“小镇做题家”都能建造自己的金字塔。只要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致敬每一个为了梦想而奋斗的人。
02. 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可以想见,每一个奋斗不息的学子背后,都是昼夜不息的逆风奔跑。
03. 每个努力拼搏的普通人,都不应该被鄙视和嘲笑。成功的标准很难定义,也不可量化,更不能用金钱权力等指标简单的对等。“小镇做题家”们最朴素的努力,托举起一个繁荣的时代,点点星火汇聚成希望的光,于缝隙之中窥见光芒万丈。希望我们都能带着赤子的骄傲,抓住微光,照亮前路,站在更加广阔的世界面前,奔赴更伟大更无限的梦想。致敬每一份朴素而赤诚的努力。
04. “小镇做题家”背后是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坚信“奋斗改变命运”,面对现实困境也不自暴自弃,他们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底层逆袭的奇迹并实现人生的梦想。他们绝对不是“没有能力空会做题的书呆子”,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对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永远保持最大程度的善意和尊重。
相关时文




自媒体作者王耳朵有段话说得很好:
“大多数寒门贵子此生的结局,不过是把捆绑一生的场所,从田间地头换成了写字楼和格子间。可是不要悲观,你要明白,这就够了。”
他们进入大学,克服自卑,收起玻璃心,勇敢地去现实世界碰撞,调整预期,不断精进。葆有朴素微观的信念,一点点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处境,去为孩子的原生家庭,挣一个更好的起点和更大的格局。他们,已经悄然改变了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需要的只是时间与坚持。




显然,现实中越多此类机制性不公平,就越容易让人反感此类感动型个人叙事。人们不愿意感动落泪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他们在现实中真切感受到了被剥夺感。
最近一段时间,像周劼[jié]、考编、小镇做题家的话题频频冲上热搜,还有前几年,躺平、佛系这类词汇大流行,其实都跟底层劳动者感受到不公平有关系。
在经济上扬时,这类感受不会那么强烈,像现在处于经济下行周期,这类不公平感、被剥夺感就会愈发强烈。




正如共青团中央的评论中说到的:嘲讽“小镇做题家”是病,得治!




从很多角度讲,小镇做题家指的是千千万万接受过教育的中国人,这里面包括上至政府部长、大学教授、律师医生、工程师和产业工人,甚至这位新闻主编自己,都是经历过从中考到高考的中国教育培育出来,这里面包括整个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不知道这位主编哪里来的自信,可以让他这么有底气地进行群嘲。




对于小镇做题家的批评背后,反映的是“读书无用论”的沉渣泛起,这让我想起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的巨大转变出现了一个独特现象:一个大学教授的收入不如街边一个卖茶叶蛋——当然这里不是说卖茶叶蛋的职业地位就不如教授的职业高尚——然后社会上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导致很多人忽视读书和学习,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学生在父母的压力下辍学加入打工的队伍,这不得不说是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读书无用,或者无视教育的重要性。




不管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还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修齐治平风骨,背后是无数读书人期待通过读书掌握知识技能闻达天下的宏图壮志,通过努力读书改变命运是过去数千年激励无数国人学习和奋斗,提升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
媒体时评
每个努力的人都应被尊重
扶青
近日,“小镇做题家”再度成为网络热词,引起社会关注。
原本,“小镇做题家”是许多人的自嘲,意思是他们出生在普通家庭,为了考取大学不得不拼死拼活做题,用题海战术去战胜别人。但在极个别人眼中,它却慢慢演变为一个可以贴在很多人身上的标签,上面明晃晃地写着“视野局限”“缺乏资源”“只会应试”。应该说,这种嘲笑是非常无知且傲慢的,不但充满了身份差异上的“狭隘之思”,还透露了一些人的“心理阴暗”。
“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这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接受采访时说的话,看似朴素,但非常真实。现实生活中,除了极小部分人能实现“躺赢”,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小镇做题家”就是不断创造和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对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加相信高考改变命运,也更加执着于此。批评“小镇做题家”的一些缺点很容易,但绝不能忽略这一复杂的教育现实。
所有努力的人都值得尊重。回到数据之中,才能发现“小镇做题家”究竟有多难。2011年到2022年,全国高考的报名人数一直在千万左右,今年更是达到1193万的规模。而在这1000多万人中,大约只有40%的人能上本科。如果想要上顶尖学校,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汗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群出身普通、缺乏资源支持的小镇青年脱颖而出,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和所谓的“优胜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难道不应该保持敬意吗?
“小镇做题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他们不仅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比别人走更多的路,而且还要具备更乐观的心态、更坚韧的奋斗精神。是的,因为出身等种种因素限制,“小镇做题家”身上或许会呈现出一些短板,导致他们可能要走很多弯路,踩很多坑。但在发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之后,大多数人都只是通过“小镇做题家”自我宽慰,他们没有陷入情绪陷阱,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选择收拾行囊、重新出发,这难道不值得尊重吗?
况且,往“小镇做题家”身上贴种种无能的标签,也是相当不客观的。打破国外氢弹垄断,成为中国“氢弹之父”的,是来自河北芦台小镇的于敏教授。出身寒门,著作等身,通过一生的研究终于在抗肿瘤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是来自浙江永康的颜德岳院士……某种程度上,“小镇做题家”不仅不能说明局限性,反而意味着他们更有韧性、更加坚强,更能打破“魔咒”,收获更加精彩的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总而言之,“小镇做题家”背后是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坚信“奋斗改变命运”,面对现实困境也不自暴自弃,他们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底层逆袭的奇迹并实现人生的梦想。他们绝对不是“没有能力空会做题的书呆子”,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对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永远保持最大程度的善意和尊重。
摘编自《南方日报》2022-07-1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