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07:3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长歌当哭
勇士长存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一、知人论世
1.鲁迅
作品集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刘和珍(1904~1926),女,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1924年11月爆发了驱逐反动校长杨荫榆的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是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1926年3月18日,她带领女师大的学生参加游行示威,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2.刘和珍
3.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二、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介绍写作缘由
交待写作目的
回忆认识过程
抒写惊愕义愤
叙述遇难经过
总结经验教训
热情讴歌赞颂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缘由
记念主体
记念意义
悲青年
愤敌人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探究文章的一、二部分,了解写作缘由。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
“民国”应该是为民的,而段祺瑞政府却屠杀人民,这里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说明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另外,蕴含着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号召人们对中华民国不能抱幻想,必须正视现实,起来斗争。
2.文章的写作缘由有哪些?
追悼会上程君请求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悼念革命青年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反动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写作缘由
3.“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非人间”“浓黑的悲凉”指社会的黑暗;用浓黑修饰悲凉,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强调黑暗的程度。“最大的哀痛”指作者无法压抑的悲愤。它们“指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后死者”,作者自称。全句意思是:认清社会的黑暗,为不能用更好的形式纪念烈士而歉疚,抒发强烈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纪念死者。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勇敢面对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爱看鲁迅文章
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虑及母校
有责任感
前往执政府请愿
被杀害
—“欣然”前往
勇敢坚强
爱国热忱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微笑、温和
反抗
黯然、泣下
刘和珍
爱国青年
(二)研读第三、四、五部分。
1.探究人物形象
2.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态度“温和”,“和蔼的”,有什么作用?
强调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流卑劣。突出她的“始终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严厉抨击和揭露。
3.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
接着就有流言,说他们受人利用的。
以上两句单独成段的作用?
这两句独立成段,有力地抨击了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爱国有罪”、“屠杀有理”的谬论,有力地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和走狗文人的下劣。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理解这段话的内涵。
这是对反动派和反动文人的控诉,也是对人们的呼唤。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
5.作者在第五节中花了细致的笔墨描写刘和珍牺牲的过程,有何作用?
“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中的“竟”字 表示任何
人都没有预料到,表现了执政府的残忍。“从背部入”可见是偷袭,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执政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杀人致死,手段凶残。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反动政府残忍地杀害了,怎能不让人感到悲痛,感到愤怒呢!刘当时中弹
6.“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如何理解?
这段话运用反语和互文手法,揭示出这次惨案实质上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祺瑞政府相互勾结、谋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讽刺了中外反动者对自己的暴力行径沾沾自喜的丑恶嘴脸。
(三)研读第六、七部分。
1.“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这句话有何深意?
用比喻,表明不赞成徒手请愿,应改变斗争方式。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不作无谓的牺牲。
2.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情感。
指出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大,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死者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3.“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分析此句。
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鲁迅从爱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妇女的觉悟,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因为“数千年”的黑暗统治而消沉下去;有这样的女子,这样的青年,我们的民族就一定有美好的未来。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赏析这句话。
“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苟活者”也说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
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 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5.“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的结尾段有何深意?
文章以程君“正告”作者要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开头,以点明用这篇文章来作为对刘和珍的记念结束,前后呼应,点明主题。
在文末,作者发出深深的叹息,并悲愤一呼“我说不出话”,统治者的残忍,走狗文人的无耻,使鲁迅先生感到自己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但由于现实的黑暗太浓,内心的压抑太重,说不出来了。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意。
四、总结概括
1.主旨:
本文是鲁迅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纪念性文章。 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人们更加奋然前行。
2.艺术特色
(1)记叙、议论和抒情熔于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
(2)语言简练,深刻有力。文章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感彩浓烈,悲、愤、赞、斥,字字鲜明。
请以《感动中国》颁奖词的模式为刘和珍写一段颁奖词。
要求:(1)符合人物特征。(2)语言生动、连贯、得体。(3)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4)100字左右。
示例:她勇敢沉毅,直面强权;她温和坚定,热爱国家。在恐怖迫害中爆发,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艰难困苦中从容;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人类的历史,用自己的精神赢得猛士的称号,用自己的生命证明巾帼不让须眉,她是引领我们奋勇向前的一面旗帜!
五、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