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后即时训练
1、《马关条约》中的哪一内容最能反映出列强侵略意图变化的需要( )
A.赔款日本军费 B.允许在中国通商口岸开矿设厂
C.开辟内河新航线 D.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19世纪70年代,西北边疆和东南海疆同时面临边防危机,统治集团内部意见不一。李鸿章主张撤塞防而专重海防,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这场争论反映出( )
A.清廷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B.建立新式海军的重要性
C.近代边疆管理体制的变化 D.保守派和革新派的分歧
3、洪秀全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带来的基督教,是一个偶然的组织形式,但必然性的历史通过这个偶然的事件而实现了,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这说明基督教( )
A.适应了太平天国斗争的需要 B.适应了中国反侵略斗争的需要
C.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D.在中国社会传播有其必然性
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5、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 )
A.黄海海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
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7、有学者说:“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而且很难保证不会出现‘权操诸人’的‘不变亦变’的局面。”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
A.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方式 B.遏制了列强势力的扩张
C.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兴起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8、下图是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章节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应为( )
一、英国态度改变的征兆与初次上海之役 二、安庆的争夺 三、通商口岸的攻守 四、曾军的分路推进与洋将洋兵的协助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洋务运动期间,当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时,李鸿章说:“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这表明天津机器局( )
A.工匠利益得到政府维护 B.具有了一定的近代色彩
C.典型的封建衙门式企业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压制
10、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是( )
A.自然经济的消失 B.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C.洋务运动的诱导 D.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11、有学者指出:“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既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该学者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兴起的背景 B.阶段的划分 C.消极的影响 D.失败的原因
12、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13、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报纸上刊登的文章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激起国内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B.促使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
C.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增强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1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迟至1861年,吴江(江苏南部,太平天国实际控制区域)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薰,还能收到租米一千三百余石。该材料表明( )
A.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B.《天朝田亩制度》未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太平天国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D.太平天国所提出的土地主张未能得到实施
15、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同治中兴》一书中提到,“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这一“非凡努力”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虎门销烟 D.三元里抗英
16、《南京条约》并未使欧洲人满足,中国人的排外情绪也十分强烈,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不奇怪了。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中国军队又轻易被击溃。由此可知“第三次失败”( )
A.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促进了学习西方思潮的兴起
17、据统计,1895—1913年,在华外资新建厂矿达136家,其多数资本都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315.3万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允许列强在华建厂 B.清政府注重吸引外资
C.洋务运动已全面破产 D.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
18、有学者指出,西方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本国金融体系以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的,并非政府直接投入。而晚清洋务运动所需资金一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一部分来自以股份公司名义募集的资金,虽然打着股份公司的旗号,但其控制权都在“洋务派”手中。此学者旨在( )
A.说明洋务运动无法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
B.比较近代中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差别
C.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有限
D.肯定近代西方在金融业方面的成功
19、有一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过旨在改造政权到某一程度的一系列努力,使中国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以下描述与该学者所述历史事件符合的是( )
A.宣传民主和科学 B.传播马克思主义
C.倡导民主共和 D.主张“自强”“求富”
20、1872年,有官员上奏称洋务派制造轮船“糜费太重”,应“暂行停止”。对此,左宗棠回应“若如言者所云即行停止,无论停止制造,彼族得据购、雇之永利,国家旋失自强之远图。”这说明,左宗棠( )
A.关注民用企业市场竞争力 B.视航运业为洋务发展关键
C.重视国防工业的独立安全 D.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杨秀清创作了《太平军好章程》的歌谣:太平军,好章程;发放粮食,田地平分;打官兵,打洋人;鸦片、赌钱一齐禁,处处太平。这说明太平天国( )
A.舆论宣传形式单一 B.铲除了封建性的等级观念
C.土地政策成效显著 D.重视巩固革命的群众基础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运动内容的实效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二: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用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列举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至少两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通顺,不少于150字)。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常言道:“物极必反”。一些重大的灾难往往成为时局转换的契机。甲午中日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新起点。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岌岌可危,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引起了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
——摘编自鲁恒红《浅析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虽然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亡国的危机下,求同存异,合作抗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而共产党则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抗战,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在中后期逐渐成为中流砥柱。两者之间相互配合,互相牵制敌人,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也促使中华民族每一个爱国人士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民族觉醒程度空前提高。1942年,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成立,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黄晓新肖雄《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甲午战败而抗战胜利的原因。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为剿灭太平军鼓励各省操办团练。曾国藩认为办团练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于是他决定改弦更张,组建湘军。湘军的基本单位是营,后来又在营的上面增设了统领进行管理,统领的手中掌管着几个营。统领们都归曾国藩管辖,听命于他们的最高统帅曾国藩一人。士兵们使用的兵器有不少是向列强买来的火枪,山炮等。在募兵方面,实行长官自行募兵,这样彼此通常是同乡关系、师生、姻亲关系,便于控制。募兵的主要对象是青壮年农民以及读书人,成兵速度快,并且战斗力强,军队素质较好。曾国藩在加强士兵的训练之外,还向士兵灌输忠勇奋发,尽忠报效,绝对服从长官命令的思想,以加强思想控制。
据资料显示,湘军在列的将领,可以作为参考的179人之中,作为读书人出身的104人。湘军的高级将领们有许多是担任总督和巡抚的,他们手中掌有军权,同时,他们还将地方上的财政大权也收归己有。
——摘编自袁飞《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湘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湘军在中国近代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故选B。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李鸿章主张撤塞防而专重海防,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可以看出,李鸿章和左宗棠都认可海防的重要性,B正确;清廷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无法概括李鸿章、左宗棠的观点,A不选;本题材料说明如何进行边防建设仍在讨论中,所以不是切实的变化,C不选;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D错误。故选:B。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可知,洪秀全利用了基督教发动农民起义,说明当时的基督教适应了太平天国斗争的需要,A项正确;太平天国的首要目标不是反侵略,排除B项;C项中的“广泛”通过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包括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现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所以答案选B。
6、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长歌涌入金陵”“天京陷落”等信息可以看出,题干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材料描述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发展到最后失败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项正确;B、C两项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战略失误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但不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A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创办新式海军和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等等。因此,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以D正确;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方式,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遏制列强势力的扩张,所以B错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以C错误。故选:D。
8、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二、安庆的争夺……四、曾军的分路推进与洋将洋兵的协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所阐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为镇压太平天国,1860年,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在安庆展开激战,太平军战败;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正如材料中所述“曾军的分路推进与洋将洋兵的协助”,由此可知,材料中所述是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合发动的对清政府的战争,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发动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的战争,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B
解析:李鸿章认为,如果降低华匠工资,必然会影响工人生活,可能会导致工人转投洋人工厂,由此可知,李鸿章是从市场角度分析降薪的风险,说明当时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具有了一定的近代色彩,B项正确;政府试图降低工人工资,说明政府并不从工人利益角度考虑,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李鸿章并未采取官僚衙门式的做法降低工人工资,排除C项;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A.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自然经济并没有消失;B.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C.材料反映的是广州继昌隆缫丝厂的发展表现,属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代表企业,洋务运动的诱导是他有力的创办条件;D.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既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策略和公关手段,引导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使一些西方媒体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意味着日本将中国“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解放出来,而清政府却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这说明了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利用舆论宣传掩盖其侵华的本质和清政府的不作为,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这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内民众盲目排外,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C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据“太平天国实际控制区域”“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薰,还能收到租米一千三百余石”可知,太平天国实际控制区域内并没有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与《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主张是相违背的,表明太平天国所提出的土地主张未能得到实施,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不可能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实施,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19世纪60年代”“《同治中兴》”以及“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非凡努力”是洋务运动,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与“再延续了六十年”不符,排除A项;虎门销烟发生于19世纪30年代末,三元里抗英发生于鸦片战争期间,C、D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6、答案:B
解析:根据“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中国军队又轻易被击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失败”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而不是迅速发展,排除C项;学习西方思潮的兴起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华投资建厂的数量多,投资数额大,这与《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建厂有关,故选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洋务运动是否破产与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华投资建厂的数量关系不大,C项排除;材料内容与镇压义和团运动无关,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晚清洋务运动所需资金一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一部分来自以股份公司名义募集的资金,但其控制权都在“洋务派”手中,由此可见作者实际上说明洋务运动的实权仍然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也就表明洋务运动无法突破传统封建体制的束缚,A项正确;学者是通过比较近代中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差别,指出洋务运动的弊端,排除B项;题干没有强调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而是强调洋务运动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封建官僚或封建体制,排除C项;题干的主旨不是肯定近代西方在金融业方面的成功,而是通过中西方对比说明洋务运动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D
解析:根据“使中国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洋务中“中体西用”的思想,即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改变制度,而洋务运动强调“自强”“求富”,D项正确;A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AB项;C项是辛亥革命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若如言者所云即行停止,无论停止制造,彼族得据购、雇之永利,国家旋失自强之远图。”可知,左宗棠认为国家应该重视国防工业的独立安全,维护国家主权,C项正确。材料是军事工业,不是民用企业,排除A项;材料制造轮船是制造军舰,不是视航运业为洋务发展关键,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排除D项。
21、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利用通俗易懂的歌谣,向民众宣传“田地平分”“打官兵、打洋人”“处处太平”,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重视巩固革命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题干只提及歌谣,并未排除还存在其他宣传形式,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歌谣对《天朝田亩制度》进行了宣传,但实践中该土地政策并未真正实施,排除C项。
22、答案:(1)奕 、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
(2)题目:洋务运动意义重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且其军事企业仍为封建的官办工业,主观上洋务派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其官办民营(封建买办性)的特点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是不利的。但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奕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
(2)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且其军事企业仍为封建的官办工业,主观上洋务派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其官办民营(封建买办性)的特点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是不利的。但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3、答案:(1)积极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等爱国救亡运动的兴起;使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由“器物”转向“制度”,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冲击了自然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影响: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列强的经济侵略由商品倾销转为资本输入,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战争赔款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日益严重。
(2)原因:清王朝统治者内部战和不定、幻想调停,而国共之间能够放下成见、精诚合作;李鸿章避战自保,以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国共之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清政府不敢发动民众的力量,共产党则积极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甲午时期民族觉醒仅限于少数精英阶层,抗战时期民众的爱国热情日益高涨;甲午时期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抗战时期中国得到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解析:(1)影响要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回答:积极,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对维新变法等爱国救亡运动的推动、对中国由“器物”转向“制度”的学习转变、对思想得解放、对自然经济的冲击、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消极,可以从列强瓜分下的民族危机严重、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商品倾销转为资本输入、对民族资本主义的阻碍、对人民负担加重、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剧等角度回答。
(2)根据材料“共产党和国民党虽然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亡国的危机下,求同存异,合作抗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而共产党则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抗战”“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成立,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保障”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主导力量的态度(清政府和国共两党)、指挥者的战争的策略、对群众的发动程度、民众的爱国热情、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援助等角度入手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即可。
24、答案:
(1)特点:封建性强;有明显的地域性;文人带兵;士兵素质较高,战斗力强;武器较为先进;注意灌输忠勇思想;权力集中。
(2)影响:提高清朝军队战斗力;军备西化有利于军事近代化;湘军掌握地方实权,削弱中央集权;兵将关系靠姻亲、同乡维系,易于形成军阀割据;助推清朝镇压太平天国,具有反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