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堂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堂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7 21:3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清宣宗实录》记载,1842年3月,道光皇帝发出了一道长长的上谕,向大臣们一口气提了19个问题,如“英国到底在什么地方,它离中国有多远?”“听说英国女王才二十多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这直接反映出他(  )
A.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夷夏观念的根深蒂固
C.民族意识的巨大缺失 D.天朝上国的狂妄自大
2.林则徐给英国女王的信中写到:“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导致上述观念的根本原因是(  )
A.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 B.闭关自守政策实施
C.传统文化长期领先世界 D.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3.某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是列强在华攫取各种权利和特权的政治、法律基础,是构成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中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领事裁判权(  )
A.推动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B.为西方列强侵华大开方便之门
C.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D.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要求
4.1840~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逐渐更多地关注世界。他们最早的做法是(  )
A.宣传西方政治文明 B.唤醒民众的世界意识
C.创办大量民族工业 D.翻译并撰写著作介绍西方
5.下面是《海国图志》的部分目录,这反映了(  )
①部分知识分子对当时世界的认识 ②民众都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③皇帝对学习西方先进武器的决心 ④魏源对如何应对西方侵略的思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魏源所作的《海国图志》中有根据“香港英夷公司所呈大宪图”绘制的世界和各国地图共78幅。这些地图的排列顺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两幅总图,以标明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总图,再是各国分图。这反映出魏源(  )
A.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
C.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识 D.抛弃了“华夷有别”观念
7.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在《中国总论》(1848年出版)书中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在世界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这段描述(  )
A.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 B.充分肯定了道光皇帝的禁烟决策
C.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加赞赏 D.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
8.“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此诗反映了三元里抗英斗争的特点是(  )
A.有组织的妇幼皆兵 B.自发性的保卫家园
C.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性强 D.初步具有了近代抗争意识
9.下表是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白银外流一览表(节选)
年份 白银外流量(单位:银元)
道光十一年(1831年) 6 843 873
道光十八年(1838年) 13 877 144
道光二十年(1840年) -3 519 872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9 798 644
道光三十年(1850年) 21 955 964
表格可以佐证(  )
A.鸦片战争的爆发阻止了中国白银外流 B.鸦片贸易合法化使中国白银外流加剧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旨在扭转贸易逆差 D.鸦片战争是炮舰保护走私贸易的战争
10.两次鸦片战争后,传播西学的各种新式学堂陆续开办,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19世纪6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等地开办的同文馆和广方言馆,先后培养了300人左右的翻译和办洋务的人才。这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后(  )
A.中西方观念冲突 B.教育被列强控制
C.教育逐步近代化 D.崇洋媚外成主流
11.鸦片战争以来,耆英、伊里布等人有相当大的外交自主权,如允许外国人建立租界、让外国人充任海关税务司等极为重要的决定最初都是由他们作出的,在成为既成事实之后才呈递给省和中央政府最终核准。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
A.专门外交机构已经出现 B.近代外交格局已然确立
C.外交重臣主权意识薄弱 D.地方分裂势力愈益强大
12.咸丰皇帝在批准《天津条约》之后,又令桂良等在上海利用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宁愿免除关税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了清政府(  )
A.重视捍卫国家主权   B.仍然固守华夷观念
C.熟悉国际外交惯例 D.重视维护政治利益
13.18世纪末,铜钱(文)与银子(两)兑换比例为800∶1。到了19世纪30年代,兑换比例为1 700∶1。这一现象表明(  )
A.清朝对外贸易严重出超 B.鸦片泛滥危害社会经济
C.清朝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D.鸦片贸易由转向合法化
14.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英国获得诸多特权,其中英国可以通过其他列强同中国签订的条约中获利的特权是(  )
A.五口通商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协定关税 D.通商口岸传教权
15.清代诗人黄遵宪曾写道:“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诗中描述的情形,主要是源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  )
A.割让香港岛 B.赔款2 100万银元
C.接受协定关税 D.开放五口通商
16.学者陈旭麓在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传统英雄主义观时说道:“叶名琛的悲剧是一种时代的悲剧。”关于“时代的悲剧” 成因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根深蒂固的夷狄观念 B.陈旧破落的武器装备
C.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 D.战和不定的战术策略
17.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开明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等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悟过来,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当时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  )
A.军事技术 B.政治制度 C.民主思想 D.经济思想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
材料三 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根据材料,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19.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的传统中国是一个自以为世界中心的封闭体系,其基于“天下共主”理念的中央王朝,都把自己凌驾于万邦之上,而把周边地区的国家和部族视为“藩属”或“夷狄”。这些藩属国必须按时向中央王朝“进贡”,得到本朝天子的“册封”后,才能取得合法统治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四夷为外服,以“朝贡”为理想图式的“华夷秩序”。美籍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儒家意识的天下一统帝国,传统上不维持任何西方所理解的平等外交关系;也不承认有任何对外事务,只认为有藩务、夷务或商务”。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
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 近代以来,经过长期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国政府在被动应付中寻求主动,从探索性地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又经过清末十年基于“外务部”的外交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体制的残迹,为民国外交体制奠定了基础”,终于形成了基本上符合国际外交通例的近代化的中国外交体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行政模式,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但中国的分裂状态与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致使这种近代化的转型还远远不能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
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外交“华夷秩序”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
材料二 初九、初十日,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约数千人,与夷决战。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
材料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恩格斯当年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的民族精神。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农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经济?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材料二 九五之尊还是权力象征?
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十全武功”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料一信息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英国经济形态有何不同?
(2)史料二信息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英国政治制度有何不同?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6年,据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1)根据史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史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摘编自《复兴之路》
(1)根据史料一,概括魏源的主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7:AABDB CBBDC CBBBA CA
18.(1)观点:材料一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带来巨大屈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三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
(2)评析:材料一是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形势的角度,站在近代国家和我们现代人立场上评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而材料二、三是从当时人的立场来看,当时人没有关税主权观念和司法主权意识,世界历史已进入近代,而当时大部分国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封建时代,仍然是天朝上国思想,所以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事件,未产生太大影响。
19.(1)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力强大,科技和经济的长期领先;受儒家礼仪观念的影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2)趋势:由传统朝贡外交到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
评价: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客观上使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始终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
20.虎门销烟是林则徐爱国思想最辉煌的体现,这一壮举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和弃绝毒品的道德心。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人民群众英勇抵抗侵略军,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情怀,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斗争精神。
21.(1)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英国:机器化、工厂化大生产的工业经济。
(2)中国:达到顶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英国:君主“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
22.(1)鸦片战争是区别中国古代与近代的“界碑”,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23.(1)立译馆,译夷书;悉夷情;制外夷。
(2)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