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综合测试
1、永乐年间,明朝允许辽东蒙古人及女真人朝贡和互市。如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敕镇守辽东保定侯孟善曰,缘边鞑靼、女真野人来朝及互市者,悉听其便,但禁戢士卒勿扰之”。这反映出当时( )
A.蒙古部众归顺明朝 B.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C.明朝边疆政策保守 D.汉蒙矛盾彻底化解
2、《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三省六部制 B.实行科举制
C.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
3、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4、明朝名臣张璁,温州府永嘉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在明世宗初年三度位居首辅,张为首辅时,“事取独裁”,次辅李时“不敢有所评议”,并“随孚敬(张璁)后,拱手唯诺而已”。这主要反映了明朝内阁( )
A.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B.有效制约了皇权
C.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D.阁权有所强化
5、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6、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入侵大安口,大学士孙承宗带军与其作战,指挥有方,收复了许多失地;崇祯十二年(1639年)大学士杨嗣昌率领明军主力镇压四川张献忠部队。这一现象表明明朝末年( )
A.内阁职权范围渐趋扩大 B.内阁大学士兼兵部职权
C.军事指挥人才极度匮乏 D.内阁逐渐参与军事决策
7、明朝中后期,皇帝的命令须交内阁转发,臣下的奏章须由内阁拟办,否则就是违制。没有上谕或奏章,内阁不能擅自拟旨。这说明内阁( )
A.在中枢系统中的地位上升 B.平衡了君臣间的权力分配
C.具有了制度化的参政职权 D.变成了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
8、隆庆初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老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据此可知( )
A.明朝始终奉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状况
C.福建地区是明清对外贸易主要通道
D.私人海上贸易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
9、明太祖废宰相后,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不得不设立春夏秋冬“四辅”官,选民间老儒充任,后改设殿阁大学士,皆轮值备顾问,咨询政务,讲论经史。此外,又任用一些翰林院官员协助处理奏章。这反映了( )
A.体制变更设想的不合理性 B.殿阁大学士等同于宰相
C.明太祖勤于政务精力充沛 D.君主专制达到空前高度
10、据黄佐《翰林记》载:“宣庙时,始令内阁杨士奇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原吉于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由此可见( )
A.内阁实质上是最高的行政部门 B.票拟最初并非是内阁的专职
C.票拟需要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 D.内阁的票拟就是政府的决策
11、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在郑和七次下西洋期间,许多国家也遣派使臣,随同进贡朝见。这些使臣来到明朝后可能见到( )
①玉米番薯等成为民众的食物来源
②民众普遍用棉布作为主要衣料
③不少民窑可以烧出精美的青花瓷
④焦炭成为比较流行的冶铁燃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顺治元年六月,为解决京城内鳏寡孤独的生计问题,多尔衮指令礼部将这些丧失生计及街上的乞丐“一一察出,给与钱粮恩养”,并废除明朝苛政,给予汉人谋生出路。顺治二年,又下令宜称“满汉官民,俱为一家”,继承皇太极所制定的满汉诉讼“毋致异同”的政策。这些措施( )
A.确保了民族交往日益密切 B.推动了社会救济体系的完善
C.有助于化解国内阶级矛盾 D.有利于推进满汉交融的进程
13、明太祖采取了一项政治措施后,使得皇权定于一尊。其在《皇明祖训》中提到,“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该措施是指( )
A.设立内阁 B.设锦衣卫 C.废除宰相 D.八股取士
14、在欧亚大陆,除了丝绸之路外,还存在着“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下图中的商路⑤( )
A.8世纪以后,造纸术由阿拉伯人经此路传入欧洲
B.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
C.明初郑和下西洋意味着此商路到达了交通的顶峰
D.唐朝中期以后,此商路完全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15、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澳门被殖民者占据
C.瓦剌俘虏明英宗 D.荷兰独占台湾
16、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下列对明朝灭亡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是( )
A.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B.努尔哈赤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C.清军入关,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D.外戚夺权,明朝灭亡
18、清兵入关定鼎北京后,以优礼待前明,如以帝礼礼葬前明帝后、不夺前明诸王之爵及录用前明内阁部院降臣等,以收人望;顺治即帝位翌日,即以孔子65代孙允植袭封衍圣公,孔府五经博士等官袭封如故。清廷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
A.承继明制,发扬儒家思想 B.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秩序
C.教化民众,调和满汉矛盾 D.恩威并施,压制反清力量
19、“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对这首诗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民族气节 B.倡导经世致用
C.揭露君主政治的暴虐 D.出自于顾炎武的《日知录》
20、下列属于皇太极的主要活动是( )
A.统一女真族各部 B.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C.进占并迁都北京 D.建立对全国的统治
21、明朝末年爆发了农民战争,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政治黑暗和天灾不断是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
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随后在此建大西政权
C.皇太极率清军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
D.多尔衮乘机入关推翻明朝,迁都北京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后为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1791年,乾隆皇帝下谕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创新的主要史实。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阁臣权力有何变化?
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武装走私、抢掠骚扰。为防止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 “禁海令” ;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市舶司。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放开朝贡贸易,仍不准民间出海。而后随倭患海禁愈加严格。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和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但仍禁止对日本贸易,私自前往以 “通倭”罪处。隆庆开关使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海外贸易进入新时期。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明朝产品诸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欢迎,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闭关锁国》
材料二 斯密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发,要求废除一切特权和限制,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 下,应听任个人自由发展,追求自己的利益,同他人自由竞争。这种政策下,政府的职能或君主的义务只有三项:第一,保护本国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也就是建立国防。第二,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保护社会中任何人不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压迫,保证人民私有财产的安全。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由大社会而不是少数人经营的公共事业及公共设施,服务的对象不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是为了便于实施前两种职能,同时为社会商业发展提供便利、为青少年提供基本教育。总体来说,斯密主张的政府职能是让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保证社会经济运转的正常秩序。 对于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本身,政府没必要也不应该加以干涉,应任其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自由竞争。
——摘编自《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道德哲学基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概括明朝“隆庆元 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现的背景。简评斯密主张的政府角色。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中书省和丞相。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这些殿阁大学士只是“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一般来说品级很低,只有五品。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真正出现;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根据规定,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由于内阁大学士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另外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多有师保关系,往往加上三公三孤,投太子三师三少,又负责筵经日讲,这些都构成了与一般朝臣不同的特殊身份,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自然要多于其他大臣。到了明世宗嘉靖21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出现了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
——摘编自于江泰《明朝内阁对皇权的制约》等
材料二 在18世纪,英国内阁的运行已经形成如下政治制度惯例:内阁不仅要对国王负责,亦必须对下议院负责,获得下议院的信任与支持;责任内阁制从阁臣个人负责制发展到内阁集体负责制;内阁如果无法获得下议院的信任与支持必须辞职。19世纪的内阁完全与王室权威脱离了关系,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内阁不再对国王负责。国王将行政权力让渡给内阁,而内阁又从国王身边分离了出去,国王的权力只能在理论和法律上得以存在,实践中国王的影响力伴随着行政权力的转移而逐渐被削弱,并趋于消亡。在内阁与议会的关系上,伴随着政党政治的成熟及“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内阁作为政党角逐权力的目标,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内阁完全对下议院负责。
——摘编自李秋成《18世纪英国内阁在宪政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代内阁相比英国内阁的特点,说明19世纪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永乐年间,明朝允许江东蒙古人及女真人朝贡和互市”体现了明朝和蒙古进行商业互市的现象,而互市有利于加强民族的经济交流,故B项正确;互市主要是经济上进行交流,这不等于蒙古部众归顺明朝,而且A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明朝边疆的政策比较开放,与少数民族互通有无,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明朝和蒙古之间经常进行战争,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D
解析: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体现了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专权乱政”的认识。为了吸取此教训,他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故D正确;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故A错误;科举制和此教训无关,故B错误;明成祖设立内阁,故C错误。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的特点。张居正主持内阁期间多次驳回明神宗的命令与诉求,说明当时内阁权势强大,故A项正确;张居正主持内阁期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但内阁本质上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并不能严重制约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经济凋敝,故C项错误;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明神宗时已经不存在相权,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在明世宗初年三度位居首辅,张为首辅时,‘事取独裁’,次辅李时‘不敢有所评议’,并‘随孚敬(张璁)后,拱手唯诺而已’”可知,明世宗时,张璁位居内阁首辅,权力很大,这主要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权力有所强化,故D项正确;明朝初年就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故A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上升是君权强化结果,并不能制约皇权,故B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而且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故选:D。
5、答案:B
解析:唐代宰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后来内阁首辅权力上升,也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据此分析,B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在诞生之初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职权有限;明朝末年内阁大学士领兵出征,这说明明朝末年内阁职权逐渐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仅描述了大学士带兵出征的情况,不能由此得出大学士兼有兵部职权,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大学士领兵出征不能等同于“参与军事决策”,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否则就是违制“不能擅出敕旨”可得出,内阁具有制度化的政务参与权,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内阁地位的变化,故排除A。内阁的设置使权力进一步向皇帝集中,皇权独大,故B项中“平衡”的说法错误,排除。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排除D。
8、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政府奉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老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可知对外贸易对老百姓、国家有利,故B项正确;据题干材料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C项错误;题干中“富家以财,贫人以驱”是指富家、贫人都从中受益,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日理万机,事务繁忙,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和任用一些翰林院官员协助处理奏章,体现了体制变更设想的不合理性。殿阁大学士和翰林院官员都不是法定的政府行政机构,只是起到辅助功能,反映了体制变更设想的不合理性,A项正确;B.殿阁大学士不是法定政府机构,没有起到丞相的作用,排除B项;C.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空前高度,排除D项。故选:A。
10、答案:B
解析:B. 根据材料“内阁杨士奇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原吉于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可知,最初票拟为内阁大臣兼职,故B项正确;A. 内阁不具有行政职责,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排除;C. 材料未体现票拟的分工特点,排除;D. 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并非内阁,排除。故选:B。
11、答案:D
1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对汉族民众推行安抚政策,目的在于稳固自身的统治,客观上促进了满族与汉族的交融,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密切的民族交往得以确保,故A项错误;材料看不出社会救济体系的完善,故B项错误;阶级矛盾不可能化解,故C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明太祖”“皇权定于一尊”“事皆朝廷总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期废除宰相,强化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排除A项;锦衣卫是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两项。
14、答案:C
15、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抗倭英雄,年轻时便立下抗倭志向,所以其诗作中的“危”指的是倭患,A项正确,B、D两项错误;瓦剌是明代北方蒙古的一部,不符合诗文中的“夷岛”,排除C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①④正确;明成祖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②正确;明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明朝独有的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逐渐凌驾于内阁之上,③正确。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1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灭亡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灭亡的原因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8、答案:B
解析:材料“以帝礼礼葬前明帝后、不夺前明诸王之爵及录用前明内阁部院降臣等,以收人望;顺治即帝位翌日,即以孔子65代孙允植袭封衍圣公,孔府五经博士等官袭封如故”体现了清朝主动适应汉族文化,其目的是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秩序,B正确;清朝做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ACD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1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给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把自己比喻成衔木填海的精卫鸟,决心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指的是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揭露君主政治的暴虐,故C项错误;材料出自于顾炎武的《精卫》,故D项错误。故选:A。
20、答案:B
21、答案:A
22、
(1)答案:作用:延续北方民族政治传统,成为政治中枢;团结平衡各种力量,维持清朝统治稳定;维护了清朝大一统局面。
解析:据材料“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延续了北方民族政治传统,成为政治中枢;团结平衡各种力量,有利于维持清朝统治稳定;维护了清朝大一统局面。
(2)答案:原因:不利于皇权集中;失去存在意义。
解析:依据材料“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后为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利于皇权集中、失去存在意义等方面回答。
23、
(1)答案:创新:明太祖废除丞相,分权六部;明成祖设内阁。权力变化:由仅备顾问到获得票拟权。
解析:
(2)答案:积极作用: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构正常运行。原因:明中期阁臣大多具进士资格,文化素养较高;熟悉政令,政治素养较高;立场比较客观,办事公允。
解析:
24、
(1)答案:原因:倭寇到中国沿海武装走私、抢掠骚扰;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防止西方殖民侵略;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变化:隆庆元年,解除海禁。影响:仍禁止对日本贸易,有利于巩固抗倭成果和维护沿海稳定;使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海外贸易进入新时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成效明显;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解析:根据材料一“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武走私、抢掠骚扰”,可得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是: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根据材料一“……为防止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罢‘太仓黄渡市船司’……”,可得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是:为防止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还有:传统自然经济的影响;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材料一“……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但仍禁止对日本贸易……”,可得出,“隆庆元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是: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在政府的管辖下进行远洋贸易。根据材料一“……隆庆开关使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海外贺易进入新时期”,可得出,“隆庆元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是:隆庆开关,打破了海禁政策,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使东南沿海的民间贸易进入一个新时期;根据材料一“……明朝产品请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欢迎,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隆庆元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是:致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2)答案:背景: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和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英国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角色:斯密主张的政府不干预的“守夜人”角色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英国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发展,要求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政府保护私有财产、建设大社会等有利于保证社会经济运转的正常秩序;推动国英国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建立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解析:根据材料二“斯密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发,要求废除一切特权和限制,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应听任个人自由发展,追求自己的利益,同他人自由竞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重商主义不合时宜、启蒙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斯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现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政府角色职能、政府角色转换的影响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等方面简评斯密主张的政府角色。
25、答案:(1)原因:①汉代经济发展,国库充实;②政治统一;③董仲舒和公孙弘的推动;④汉武帝的支持;⑤培养大一统的儒家人才的需要。特点:①官学由中央兴办;②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③皇帝、政府高度重视;④教师选拔严格、政治地位高;⑤以经师讲学为主要教学形式。
(2)不同:①私人创办;②私学自从创办以来从未中断;③学生数量较大;④兼启蒙儿童教育;⑤教授儒家知识以及儒家以外的各家知识。意义:①有利于诸子百家知识的继承与发展;②有利于促进各派各类知识的相互碰撞及各学派知识相互吸引和融合;③有利于地方文化知识的普及;④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一般来说品级很低”“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制约皇权以及内阁专权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内阁不仅要对国王负责,亦必须对下议院负责,获得下议院的信任和支持;内阁责任制从阁臣个人负责制发展到内阁集体负责制;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内阁不再对国王负责。,内阁作为政党角逐权力的目标,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内阁完全对下议院负责”的角度归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