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赛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C 2.B 3.B
1.C(C“传统节日让仪式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人们通过传统节日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度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错误。原文是“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2.B(A.“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难以”不等同于“无法”;C.“上海、陕西、湖北等地的中秋活动有音乐会…这些活动依然是中秋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错误,选项所列出的“音乐会”不属于中秋传统文化活动形式:D.“湖北一些景区的中秋活动融入现代科技,推出光影盛宴,如……云台山千架无人机表演”错误,云台山千架无人机表演在河南焦作。)
3.B(A.提到重阳节插茱萸习俗;B.是诗人感概自己与家人一年能团聚多久,没有体现中国传统节日仪式;C.提到除夕年夜饭,用椒柏酒向长辈们敬酒的习俗;D.提到端午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喝菖蒲酒的习俗。)
4.①首先指出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带给人们丰富的享受,我们要注重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
②其次强调仪式对人们形成文化认同、获得精神享受以及彰显传统文化、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③最后指明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加强文化符号与载体建设,需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3分,语言表达清楚、逻辑通畅给1分)
5.①全力打造节日文化盛宴,举办多彩文旅活动。
②充分利用群众假日需求,实施文化惠民措施。
③新式体验享别样节日,科技助力文化推广。
④借外国友人视角平台树文化自信,推广传统节日文化。
(以上答案,任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6.B“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错误,原文只说“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并没有交代老黄真的走了。
7.C“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错,根据文本“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等可知,本文字词平白如话,语言平白素淡,纯朴自然,并非选用优美的字词。
8.①技术精湛②认真敬业③热爱生活,讲求条理。④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9.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③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他给“我”的“尖刻”的感觉,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 11.B 12.C
10.D【解析】“守仁”属于后句的主语,整体为“守仁因俗化导",意思为"王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排除A、C";"相率"属于后句,是"伐木为屋"的状语,整体为"相率伐木为屋",意思为"纷纷伐木造屋",排除B。句子翻译为: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刘瑾发怒,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生草木,苗、僚杂居王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夷人欢喜,纷纷伐木造屋,让王守仁居住。
11.B【解析】"文中指声讨敌人的文书"表述错误,“檄”指征调福建、广东兵力的文书。
12.C【解析】"趁宁王以金宝犒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分析错误,原文“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指王守仁拿出全部金宝犒劳将士,而不是宁王,正确表述应为“趁宁王正在晨朝他的群臣时,发动突袭”。
13.(1)锐卒:精锐的士兵 佯:假装 捣:发起进攻 俘:俘获。句子翻译为: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假装退兵,出其不意发起进攻,俘虏斩获七千多人。
(2)贿:贿赂 忌:担心、害怕 轻:轻视 强:强迫。句子翻译为:张忠曾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王守仁射箭。
14.第一问:根据文中“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可知,因为张忠曾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仁知道,于是诬告王守仁。第二问:皇帝听了张忠的报告,不相信张忠对王守仁的诬告,原文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认为王守仁是学道之人,说王守仁造反是没有根据的。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人间,因而取名云。王守仁五岁还不能说话,有个不寻常的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改名为守仁,于是他就能说话了。十五岁的时候,王守仁访游山海关,观赏山川壮美之地。二十岁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更加喜好谈论军事,且善于射箭。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朝廷正急于议论西北边境的战事,王守仁条列八件事奏上。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刘瑾发怒,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生草木,苗僚杂居王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夷人欢喜,纷纷伐木造屋,让王守仁居住。正德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病避去。王守仁到达,知道左右多就召来老而狡黠的仆隶诘问,仆隶有贼寇的耳目不敢隐瞒,王守仁借机赦免了他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贼寇的动静没有不知道的。于是传檄令福建、广东会合兵力,讨伐贼寇。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假装退兵,出其不意发起进攻,俘虏斩获七千多人。王守仁统率的都是文吏和偏裨小校,平定为患数十年的大寇贼,远近惊为神。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王守仁急往吉安,修治器械舟楫,传诏书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令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吏士尽力于王事。再次战斗,官军退却,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众军拼死搏斗,叛贼又大败。王守仁连船结成方阵,拿出全部金银珠宝犒劳将士。第二天,朱宸濠正在晨朝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王守仁用小舟装载柴薪,乘风放火,焚毁朱宸濠的副船。朱宸濠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王冕手下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叛贼被平定,京城听到了消息,众大臣震惊。张忠曾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王守仁射箭。王守仁缓缓站起来,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张忠在皇帝面前扬言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王守仁就上九华山,日晏时坐在僧寺。皇帝探查得知,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为什么要说他造反呢?"王守仁后来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无不披麻戴孝哭着送别的。王守仁天资十分聪明。游九华山返回,在阳明洞中建筑房屋。忽然悟出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他从事教育,专以培养良知为主。学者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阳明学”的说法。王守仁因正直有气节而著名,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平定反叛的藩王。文臣用兵,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6.①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的行为②与下文现实中人才的际遇形成对比(或写“引起下文对现实情况的描写”)③突出诗人怀才不遇的现状(或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6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D “不可缺少”强调“缺少”二字,体现“丑”作为喜剧中一种元素的重要意义;而“不可分割”强调“分割”二字,是无法把整体或有联系的二者分开之意,与原句意思不符。所以选择“不可缺少”。“基于”是根据之意;“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或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根据文意,此处选择“基于”。“给与”是使对方有所得之意;而“赋予”是交给、寄托之意,一般用于抽象事物。所以此处选择“赋予”。“创造性”强调创新,而“启示性”强调通过某事物而有所领悟。根据文意,此处选择“启示性”。
19.B 根据文意,此处上承“丑就在美的旁边……”,同时连接下文“孤立的、纯粹的丑并不具备审美价值……积极的审美价值”,所以括号内句子应强调丑与美的共生性和相关性,排除A、D两项。在B、C两项中,“两者”应代指“丑”和“美”,应在前一句出现“丑”和“美”之后再使用“两者”一词来代指,所以排除C项。
20.D 原句中有两处错误,第一处错误为“这是因为……,是……的原因”,句式杂糅;第二处错误为成分残缺,喜剧是一种艺术,所以第一个分句应改为“这是因为喜剧是……的艺术”。另外,按照逻辑顺序,喜剧应先“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然后才能“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此处原句语序正确。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修改恰当。
21.①充电时能吸收二氧化碳②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工作③还可以吸收浓度极低的二氧化碳(每空2分,意思相近即可)
22.夜间经济是指从下午6点到次日早晨6点,以市民、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消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经济业态。
(“夜间经济是……新型经济业态”1分,“从下午6点到次日早晨6点”“以市民、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消费为主要形式”各1分,句子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
23【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袁枚的诗《苔》,第二部分由苔联系到人,阐发哲思。《苔》这首诗写了:苔藓不怕先天条件不足(环境不好),乐观自信地在春天来临之际,也和牡丹花儿一样,开出了米粒大小的花儿来。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苔也会开花的,花如米粒般细小,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考生要抓住提示语中的“选择”和“不能选择”的内容,即“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可以选择的,比如天生的资质……但也有能够选择的,比如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的选择使生命呈现了不同的风貌、品格”。由此立意:选择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生别样的美丽;让乐观自信之花盛开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万州赛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中秋节的月饼、赏月、玩花灯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作为农历年节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不仅是对节日形象的点缀,还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也是中华文化传播、信仰传承、道德凝聚、审美形塑的良好载体。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在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寄托情怀的节日物品和象征物,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当传统节日丧失了仪式感,节日应有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有仪式感地过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蕴含着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等精神内核,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符号、载体、仪式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干预,也需要各类媒体、学者、商家、民俗学家、艺术家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党和政府要切实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与教育,发挥各级组织的引导作用,共同宣传、解释、介绍及传播传统节日中优秀的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滋养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人民论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材料二:
又到月圆中秋时,沪上多彩文旅活动让广大市民在节日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9月9日,松风听音名家古琴展(首展)亮相上海松江泗泾古镇,李朝阳、吴明涛等古琴演奏名家将为观众带来一场独特的中秋古琴音乐会。次日,上海市民艺术大课堂——淮音戏曲课堂迎来中秋专场,学员将在此学唱中秋歌曲的淮音表达。上海保利大剧院也发出“穿上国风服装,打卡不一样的花好月圆”的邀约。
内蒙古博物院在9月8日至9月11日连续推出“中秋手作——千秋鉴团圆”“中秋课堂《玉·见文明》”“特别企划——趣看文物·中秋篇”等活动,让观众在博物馆里感受中秋古韵、共话家国团圆。其间,博物院还将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一实验小学沁苑校区全体师生奉献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文化课堂,让大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于9月7日发放5000张陕西文旅惠民卡,游客可用来购买享受惠民补贴的文化演出和旅游景区门票。陕西多家景区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惠民礼包。白鹿原影视城推出“走进白鹿秋色,惠享美好生活”中秋微度假系列主题活动,游客可以在景区吃月饼、赏月圆、诵诗书、行汉礼,感受传统文化。景区还向全国教师发出邀请,教师本人凭相关证件即可免费乘坐观光扶梯、观看演出。
湖北不少景区推出光影盛宴,点亮中秋夜空,将赏月、拜月祈福等民俗活动融入现代科技之中。9月10日至12日,荆州方特将推出超级月亮主题造景,炫酷的动态光影秀和柔美的汉服舞蹈快闪携手营造“月下游园,共赏风雅”的唯美浪漫意境。武汉植物园“奇幻森林夜游”活动精彩继续,游客可在王莲展示区看明月映水照花影,还能与10米高的“超级大月亮”合影留念。
9月10日至11日,第四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暨千机秀点亮云台山表演秀将在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上演。届时,1000架无人机集结,融合中秋月圆、竹林七贤、嫦娥奔月等传统文化元素,打造让人耳目一新的视听奇观。云台山中秋游园会国风演艺、潮玩打卡、浪漫夜游等项目将为游客带去别样体验。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多彩文旅活动 感受花好月圆》)
材料三:
这个中秋,在烟台体验过中秋节的还有一批“特殊”的外国友人。中秋节前夕,俄罗斯第一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巴沙以及俄罗斯塔斯社驻上海记者伊万等一行走进烟台,以外国记者的视角记录烟台,实地感受中秋的浓厚氛围。
“我在中国待了很多年了,对中秋节最大的感受就是很热闹。”在东山宾馆,巴沙带着女儿一起跟师傅学习制作月饼,看着女儿开心的模样,巴沙高兴地说:“以前只吃过月饼,不知道制作过程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次很有趣的体验,这个中秋节我和家人们也在中国团圆了。”
学习制作月饼、打卡百年老街所城里、观摩海阳沙滩雕塑……作为俄罗斯第一电视台的记者,巴沙这次来烟台,也带着自己的任务。“烟台是一座很美的城市,有文化浓厚的老街,也有现代化的建筑。”在烟台,他们一路观摩一路用镜头记录,巴沙告诉记者,这次回去之后,他也会把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给俄罗斯的观众。
(摘编自潇湘晨报《“老外”在烟台过中秋节,难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B.注重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可以展示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C.传统节日让仪式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人们通过传统节日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D.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要携起手来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加强文化符号与载体建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节日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传统节日的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上海、陕西、湖北等地的中秋活动有音乐会、吃月饼、赏月圆等,这些活动依然是中秋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D.湖北一些景区的中秋活动融入现代科技,推出光影盛宴,如荆州方特炫酷的动态光影秀和云台山千架无人机表演。
3.下列诗句中,不体现中国传统节日仪式的一项是( )(3分)
A.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B.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C.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D.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我国当前应如何更好地推广传统节日文化。(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B.“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
8.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作品采用了什么视角叙述刘建华的故事?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扬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檄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守仁天资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B.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文中指声讨敌人的文书。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也称为“京都”“京国”“京城”,现泛指首都。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守仁名出有因,拥有传奇童年。他的名字“云”是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人间起的,他直到五岁被异人抚摩且改名,才开口说话。
B.王守仁富有奇计,获得远近叹服。在平定南方盗贼的行动中,他出奇制胜,凭借薄弱的人员和兵力,平定了长久以来的大患,远近为之叹服,
C.王守仁文武兼备,取得战功胜利。平宁王之反时,他战策得当,趁宁王以金宝犒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且善射,他“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D.王守仁天资聪敏,开创阳明心学。他筑室阳明洞,悟出格物致知应当自己求之于心,重点培养学生良知,求学的人纷纷跟从他,后有“阳明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
(2)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
14.张忠为什么在皇帝面前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 皇帝对此如何反应 请简要说明。(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古风 李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B.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这首诗是一首寄慨而抒怀的五言古诗。
C.这首诗大量运用典故,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
D.“青云士”原指立德立言的高尚之人。《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李白在诗中反其意而用之,指那些无德无才的尸位素餐者。
16.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态度的句子是“ ,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战败的耻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喜剧与丑有着不解之缘。在喜剧发展史上,丑始终被作为 的重要因素贯穿于喜剧进程中。这是 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正像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的“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和光明相共”。一般而言,( ),孤立的、纯粹的丑并不具备审美价值,而当它以无害的感性形式进入喜剧世界时,即被 积极的审美价值。这是因为喜剧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原因。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的,其中包含恶的丑和善的丑。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都会产生滑稽感,赢得笑声,激发喜剧愉悦。喜剧的丑是笑的魔方,由对丑的漫画式勾勒,完成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揭示,使观众获得富有 的审美愉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可缺少 鉴于 给与 创造性
B.不可分割 鉴于 给与 启示性
C.不可分割 基于 赋予 创造性
D.不可缺少 基于 赋予 启示性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独立存在的丑是无意义的,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
B.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C.两者相比较而存在,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
D.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独立存在的丑是无意义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因为喜剧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的艺术,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原因。
B.这是因为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艺术,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的原因。
C.这是因为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艺术,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
D.这是因为喜剧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的艺术,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新开发出一种大型专用电池,可以在充放电过程中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 ① ,放电时可释放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分离出的二氧化碳可用在碳酸饮料起泡、温室蔬菜施肥等方面,甚至可通过一系列化学过程制成燃料,整个系统不用高温高压的辅助, ② 。电池的电极含对二氧化碳有高亲和力的材料,适用度不受气体浓度影响。不仅可以吸收高浓度二氧化碳, ③ 。即使二氧化碳的浓度降至0.1%也同样有效。
22.整合下面的信息,为“夜间经济”下定义,不超过70个字。(5分)
我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升级,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夜间经济应运而生。夜间经济是指下午6点到次日早晨6点夜间时段的线上及线下、实物及虚拟产品的消费,其核心是在时间和场景上延伸消费链条,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对应服务以拉动消费。夜间经济以市民和游客为消费主体,“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我国夜间经济已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夜间经济的繁荣是城市繁华的表现,也充分反映城市的时尚度,已经成为城市活力系数的风向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苔》(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可以选择的,比如天生的资质……但也有能够选择的,比如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的选择使生命呈现了不同的风貌、品格。读了清代文学家袁枚的小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