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 一轮复习之宰相制度的废除 专题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 一轮复习之宰相制度的废除 专题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7 21:3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之宰相制度的废除专题练习》
1、《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三省六部制 B.实行科举制
C.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
2、下表所示为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及的一段史实,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8天内)各部门送进皇宫的奏折及其呈报的事件数量(单位:件)。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
奏章数量 1160
呈报事项 3291
明太祖日均批阅奏章 145
明太祖日均处理事件 约411
A.朱元璋是古代最勤奋的帝王 B.废丞相导致皇帝的负担加重
C.明代初年国家政局极不稳定 D.内阁成员处理政务能力薄弱
3、明初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此后,六部( )
A.直接向皇帝负责 B.受命于殿阁大学士
C.隶属于军机大臣 D.掌握朝廷决策大权
4、明初,朱元璋在中央设立通政司,使四方奏疏可不经中书省而上达,后来又命奏事不经过中书省,最后干脆借故废除了中书省,提高了六部官秩职权,又将大都督府散为五军都督府,均直属皇帝。这反映了明初( )
A.中央集权程度得到提高 B.中枢权力出现异化
C.专制统治效能空前加强 D.君相矛盾空前激化
5、明太祖废宰相后,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不得不设立春夏秋冬“四辅”官,选民间老儒充任,后改设殿阁大学士,皆轮值备顾问,咨询政务,讲论经史。此外,又任用一些翰林院官员协助处理奏章。这反映了( )
A.体制变更设想的不合理性 B.殿阁大学士等同于宰相
C.明太祖勤于政务精力充沛 D.君主专制达到空前高度
6、朱元璋对中书省臣训话:“成周之时……天子总六官,六官总百执事,大小相维,各有攸属,是以事简而政不紊,故治。秦用商鞅,变更古制,法如牛毛,暴其民甚,而良不从,故乱。”由此可知,当时的朱元璋( )
A.决定仿行西周政治制度 B.找到了废相理由与依据
C.认识到相权膨胀的危害 D.决心摆脱政局不稳困局
7、明太祖采取了一项政治措施后,使得皇权定于一尊。其在《皇明祖训》中提到,“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该措施是指( )
A.设立内阁 B.设锦衣卫 C.废除宰相 D.八股取士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8天内),内外诸司送进皇宫的奏章有1160件,其呈报的事件总量为3291件,由此得出明太祖日均批阅奏章145件,日均处理事件约411件。这说明( )
A.朱元璋是古代最勤奋的帝王 B.废宰相导致皇帝的负担加重
C.明代初年政局极不稳定 D.内阁处理政务能力较弱
9、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
A.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B.丞相贪婪暴戾,扰乱朝纲
C.丞相平庸无能,形同虚设 D.厂卫特务机构设置后,丞相失去存在必要
10、“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 )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六部地位 C.限制中书权力 D.给予内阁实权
11、“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12、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比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下列体现“收敛性”的是( )
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
D.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13、明代吏部尚书地位迅速上升,一跃成为“七卿”之长,被尊称为“冢宰”“天官”,故可知明代吏部尚书的地位和作用非前朝历代吏部尚书所能比拟。促成明代吏部尚书地位超越前朝的原因是( )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首辅的设立
C.批红制度的出现 D.票拟制度的形成
1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15、“洪武皇帝(朱元璋)……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造成皇帝面临工作负担无法承担的原因是( )
A.行省制度被取消 B.内阁制的推行
C.丞相制度被废除 D.军机处的设立
16、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
A.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B.丞相贪婪暴戾,扰乱朝纲
C.丞相平庸无能,形同虚设 D.厂卫特务机构设置后,丞相失去存在必要
17、《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导致明代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
A.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 B.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
C.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 D.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
18、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19、明初鼓励天下军民上言四方利弊,并设立建言会议制度,由礼部定期召集九卿堂上官和六科掌印官,专门讨论民情建言,“其间可行者,移各该衙门施行”。此举有利于( )
A.选拔实用人才 B.变革君主专制体制
C.分割宰相权力 D.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20、有学者认为:“明制是‘有卿而无公’,明朝政府既是一个无头政府,又是一个多头政府”下列最能佐证此观点本质的是( )
A.太监掌握政府的决定权 B.巡抚变为省级行政长官
C.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D.内阁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21、有学者认为“明朝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其中明代与唐宋“几无差别”的行政机构是( )
A.内阁 B.六部 C.军机处 D.南书房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摘自《明夷待访录·置相》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
23、宰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中重要的制度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 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材料二 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当官僚制度的机器发展得不符合“君尊臣卑”的要求时,君主便要对这部机器作一次基本的调整。由于相权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材料三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时必然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情况。
(2)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论点,哪两则材料是相似的 并阐明其相似的论点。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 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据材料一,概括 “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体现了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专权乱政”的认识。为了吸取此教训,他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故D正确;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故A错误;科举制和此教训无关,故B错误;明成祖设立内阁,故C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8天内”并结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朱元璋批阅奏章的数量很大,处理的事务很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朱元璋废除丞相导致的,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而且材料没有比较,不能说朱元璋是古代最勤奋的帝王,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明成祖朱棣设立了内阁,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A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朱元璋在中央设立通政司”“提高了六部官秩职权”“又将大都督府散为五军都督府”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君主专制统治效能空前加强,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日理万机,事务繁忙,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和任用一些翰林院官员协助处理奏章,体现了体制变更设想的不合理性。殿阁大学士和翰林院官员都不是法定的政府行政机构,只是起到辅助功能,反映了体制变更设想的不合理性,A项正确;B.殿阁大学士不是法定政府机构,没有起到丞相的作用,排除B项;C.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空前高度,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B
解析:朱元璋认为周王总领六官,“事简而政不紊”,所以国家安定;秦国任商鞅为相,改革古制,国家动乱。由此可知,朱元璋认为丞相是导致国家安定与动乱的重要原因,为加强皇权找到了废相的理由和依据,故选B;材料只反映出朱元璋称赞西周政治制度,不能说明决定仿行,故排除A;材料中朱元璋对比西周和秦国的政治来寻找废相的理由,而“认识到相权膨胀的危害”只是对材料“秦用商鞅”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当时政局不稳,也无法体现朱元璋的决心程度,故排除D。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明太祖”“皇权定于一尊”“事皆朝廷总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期废除宰相,强化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排除A项;锦衣卫是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两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太祖每天批阅奏章、处理事件的数量极多,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宰相被废除,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将朱元璋与其他帝王批阅奏章、处理事件的数量进行比较,不能说明朱元璋是古代最勤奋的帝王,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局动荡的信息,排除C项;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排除D项。
9、答案:A
10、答案:A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指的是宰相制度,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长期以来的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以加强皇权,胡惟庸案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正如材料“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所言,所以应选B。故选:B。
12、答案:B
解析:A.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B.是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符合题意,故B正确;C.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D.内阁并没有被军机处取代,故D错误。故选:B。
1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使得吏部尚书地位上升,A项正确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没有实权,与吏部尚书地位上升无关,排除B项;皇帝才有批红权,不是吏部尚书地位上升原因,排除C项;票拟权是内阁的权力,与吏部尚书地位上升无关,排除D项。故选:A。
14、答案:B
解析: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A项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导致朱元璋政务缠身,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制度,造成皇帝面临工作负担无法承担,和废除行省无关,排除A项;内阁制的推行是明成祖,排除B项;军机处是雍正设置的,排除D项。故选:C。
16、答案:A
1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点。
A.“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可见明代宦官地位提高,士大夫也与之结交,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废宰相之后皇权加强,因此皇权旁落不正确,故A错误;
B.明朝废宰相之后设置了顾问机构内阁,也增设了司礼太监牵制内阁,这都是加强皇权的举措,为此宦官地位上升,士大夫与之结交,故B正确;
C.材料的主旨是宦官而非内阁,而且内阁只是顾问机构而非权力中枢,故C错误;
D.根据材料主旨是宦官而非六部,而且无法体现六部的制约作用,故D错误。
18、答案:A
解析:A项说法与材料中“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明太祖废丞相”,是皇权加强而非受到了制度化制约,故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内阁不能参与决策,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天下军民上言四方利弊,并设立建言会议制度”“讨论民情建言”“其间可行者,移各该衙门施行”等信息可知,明初政府鼓励天下军民上言,可以推动政府改进一些不好的做法,从而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D项正确。结合材料中“其间可行者,移各该衙门施行”可知,此举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选拔实用人才与之无关,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的这些做法是为了巩固统治,不是为了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排除B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最能从本质上佐证明代“有卿无公”,是一个无头政府,也是个多头政府这一观点,C项正确;明代掌握政府决定权的是皇帝而非太监,A项错误;巡抚变为地方行政长官不能从本质上说明明代中央政府有卿无公,B项错误;为服务皇帝专制设立的内阁一直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其参与决策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存在不能佐证明朝中央政府是一个无头政府也是一个多头政府这一观点,D项错误。
21、答案:B
22、答案:明太祖与黄宗羲在废宰相问题上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立场不同。明太祖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宰相,认为宰相对皇权有威胁,故必欲废之而后快;黄宗羲则站在普通士大夫的角度,认为宰相是官僚机器当中针对皇权的调节器,废掉之后会有严重后果。
解析:根据材料“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明太祖是皇帝,立足于皇权,认为宰相对皇权有威胁,故必欲废之而后快;根据材料“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可知,黄宗義则站在普通士大夫的角度,认为宰相是官僚机器当中针对皇权的调节器,废掉之后会有严重后果。
23、答案:(1)演变情况:秦代三公九卿制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魏晋至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弱化;北宋设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2)材料一与材料三相似。论点:相权不断弱化。材料二与材料三相似。论点: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并且相权不断弱化。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
第(1)问,结合秦代到明清时期宰相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概括即可。
第(2)问,抓住“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削弱”等信息即可概括出第一种相似及其论点;抓住“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由于相权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等信息即可概括出第二种相似及其论点。
24、答案:(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2)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趋势: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
25、答案:(1)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理由: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导致权臣专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