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基础知识巩固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郭沫若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他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B.“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C.郭沫若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D.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乌雀 桑树巅 月明星稀 开荒南野际
B.慷慨 反自然 契阔谈宴 池鱼思故渊
C.嘉宾 樊笼里 食野之萍 桃李罗堂前
D.狗吠 适俗韵 譬如朝露 依依墟里烟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舟辑 骐骥 朽木 蛇鳝之穴
B.镂刻 筋骨 弩马 用心燥也
C.贵贱 解惑 句读 官盛近谀
D.苌弘 佳奖 贻送 耻学于师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瀛洲 木屐 粟深林 催眉折腰
B.青崖 幽咽 常做客 转轴拔弦
C.艰难 鼓瑟 水浆迸 洞天石扉
D.丘峦 长嗟 侍权贵 东船西舫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C.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林觉民《与妻书》)
D.灭六国者,六国也(杜牧《阿房宫赋》)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辨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一句中“草棍儿”是借代手法,代指香雪的农村女孩的身份。
B.“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一句,“被感动得战栗”是拟人兼双关的修辞手法,既写出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又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
C.“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D.“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长沙”是题目,交代了诗歌写作的地点。
B.《百合花》是茹志鹃晚期的代表作,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C.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D.《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9.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10.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B.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二、文言文选择类
1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耻学于师
A.吾从而师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使之然也(弯曲) ②其曲中规(合乎) ③砺(磨刀石)
B.①假舟楫(借助、利用) ②声非加疾(快) ③劝学(勉励,鼓励)
C.①绝江河(渡) ②驽马十驾(劣马) ③生非异也(通“性”,天赋、天性)
D.①金石可镂(雕刻) ②圣心备焉(完备) ③风雨兴焉(起)
13.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句不一致的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东海也。
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道皆砌石为磴 B.道中迷雾冰滑
C.僻不当道者 D.道少半,越中岭
1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举酒属客(属:劝请。) 羽化而登仙(羽化:飞升成仙。)
B.倚歌而和之(和:和谐。) 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
C.知不可乎骤得(骤:屡次。) 而卒莫消长也(卒:终究。)
D.相与枕藉乎舟中(相与:互相。) 洗盏更酌(更:更替。)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文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丙文
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有删改)
1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骐骥一跃 骐骥(qí jì):骏马
B.官盛则近谀 谀(yú):谄媚奉承
C.小学而大遗 遗(yí):放弃
D.遣之读书 遣(qiǎn):打发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B.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C.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D.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18.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B.“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加强批判的力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这一句话则将该段内容轻轻收住。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尽管求学道路不畅,但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学习的机会, 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20.丙文在哪些地方表现了詹鼎爱好学习,并表现出很高的禀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2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两个“于”字都是介词,但意思不同,分别是“从”与“比”。
B.金就砺则利 砺:指磨刀石。利:锋利。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马拉车一天的行程。舍:停止,止息。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与“其仪一兮”中的用法相同。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B.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C.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B.第二段中作者先论证了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然后又论证了后天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对于后天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论证过程逻辑性很强。
C.对比论证是本文重要的论证方法。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如“蚓”和“蟹”的对比;有时先反后正,如“骐骥”和“驽马”的对比。
D.本文中作者善于取喻生活,这不仅让文章说理散发出浓厚的生活味道,而且起到了化具体为抽象的艺术效果,使说理变得通俗易懂。
2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2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农耕民族推崇 的自然经济,手工业随之发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面朝黄土耕作,利用工暇之时制作生活工作所需,凡用具、工具、农具、家具以及衣帽鞋袜,都自己动手制作,久而久之,手工成为了手艺。
较之工业文明,手工业文明更能寄托人类的情感: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成为一条条有效的途径,打开幸福之门。( )
中国手艺的积累大都以实物诉说。中华文明硕果累累,仰韶的彩陶、良诸的玉器、先秦的青铜、汉代的漆器、唐之金银、宋之陶瓷,元明清时期的手工艺品更是 ,中国古人的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让后人仰而视之, 。
而劳作之中,工具成为帮手,让手工业趋于便利,然后得以长足发展。中国传统手工业在生活与工作两大领域 :生活上,中国人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将手工艺术化;工作上,工具的发明及使用成就了几千年的中华灿烂文明。手艺具有思想,思想能放出光芒。对中国人来说,手艺是古代中国的命根子,我们曾长久地攥着这命根子,让民族长寿至今。
2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自食其力 俯拾即是 肃然起敬 各显神通
B.自食其力 不胜枚举 诚惶诚恐 大显身手
C.自给自足 不胜枚举 肃然起敬 大显身手
D.自给自足 俯拾即是 诚惶诚恐 各显神通
2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用思想和双手在生活中提高质量,在工作中提高效率,编制生活景象,制造工作便利
B.人们用思想和双手制造工作便利,在工作中提高效率,同时,编制生活景象,在生活中提高质量
C.人们用思想和双手制造生活便利,在生活中提高质量,同时,编制工作景象。在工作中提高效率
D.人们用思想和双手编制生活景象,制造工作便利,在生活中提高质量,在工作中提高效率
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成为一条条有效的路径,打开幸福之门。
B.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使之成为一条条有效的途径,通向幸福之门。
C.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使之成为一条条有效的途径,打开幸福之门。
D.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成为一条条有效的路径,通向幸福之门。
六、情景默写
3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常言道:鸟择良木而栖,人择明主而居,曹操的《短歌行》中反映出贤才对自己归宿犹豫不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3)《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5)《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客人的洞箫声极富感染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8)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也交待了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9)韩愈在《师说》中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错,应该是“浪漫主义”。
故选A。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桑树巅”中“巅”应改为“颠”。
B.“反自然”中“反”应改为“返”。“契阔谈宴”中“宴”应改为“ ”。
C.“食野之萍”中“萍”应改为“苹”。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舟辑”中“辑”应改为“楫”。
B.“弩马”中“弩”应改为“驽”。“用心燥也”中“燥”应改为“躁”。
D.“佳奖”中“佳”应改为“嘉”。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粟深林”的“粟”应为“栗”,“催眉折腰”的“催”应为“摧。
B.“常做客”的“做”应为“作”,“转轴拔弦”的“拔”应为“拨”。
D.“侍权贵”的“侍”应为“事”。
故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
A.判断句兼被动句。此句大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B.与例句相同,状语后置。此句大意:女孩含羞不语多么秀丽,她在城脚边等我相见。
C.省略句,省略代词“汝”“之”,应为“望(汝)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此句大意:希望(你)以后远行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件事)告诉我。
D.是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此句大意: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
故选B。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见识。
B.“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C.“生”通“性”,天性。
故选D。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是借代手法”错误。“草棍儿”应该是指类似于发卡的东西,写出了农村女孩生活的俭朴。
C.“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错误。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由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句子成分接连构成。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用“冷静”修饰“铁轨”,赋予铁轨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修辞。
故选B。
8.B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百合花》是茹志鹃晚期的代表作”错误,应是“早期”代表作。
故选B。
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也有些失落”错误。根据原诗“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可知,作者没有失落,我和蜘蛛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故选D。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C.不合逻辑。“导游地图”不是工艺品。
故选C。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A.省略句,完整的句式为:吾从之而师之。句意: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如何停顿,不懂得疑难问题。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故选C。
1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使之然也”意思是“用火烤木,使它弯曲成为这样的”,“ ”的意思是“使弯曲”;
B.“声非加疾”意思是“声音没有变洪亮”,“疾”的意思是“洪亮,强”;
D.“圣心备焉”意思是“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备”意思是“具备”。
故选C。
1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句意: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B.为定语后置句,应为“限当道之崖”。句意: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
C.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句意: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D.是判断句,“此……也”是标志。句意:有人说,这是东海。
故选B。
1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道:名词,路。句意: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
B.道:名词,路。句意:。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
C.道:名词,路。句意: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
D.道:动词,走,走路。句意:走不到一半,越过中岭。
D作动词“走”,其他三项都是名词“路”。
故选D。
1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和”,应和,句意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C.“卒”,最终,句意为最终没有增减。
D.“更”,重新、再次,句意为洗净酒杯重新饮酒。
故选A。
16.D 17.B 18.B 19.(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2)没过几年,没有能和詹鼎相提并论的吴氏子弟。他们的老师离开了,于是詹鼎被聘请为吴氏孩子们的老师。 20.①爱好学习: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②学习天赋:归,辄能言诸生所诵。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读音,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遣:送。句意:就送他去读书了。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詹鼎高兴极了,其父唯独不应允,骂道:“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人交往呢?”。
“欣然”做“鼎”的谓语,其后应断开;“其父”做下句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D;
“足矣”是“吾业不废”的谓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已将本段内容轻轻收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这一句话则加强批判的力量。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爪牙”,爪子和牙齿;“黄泉”,泉水,地下水;“一”,专一。
(2)“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无能与鼎谈吴氏子”;“谈”,及,相提并论;“去”,离开。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爱好学习:
“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
“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父亲不让他读书,但他常常独自学习,夜晚就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
学习天赋:
“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回到家,就能复述诸生所诵读的内容。。
“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一年之后,全部学通了老师教授的内容,老师辞去。
参考译文:
甲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乙文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丙文
詹鼎六七岁时,不(喜)与街市儿童嬉游,只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到家,就能复述诸生所诵读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之父使詹鼎到学馆读书。詹鼎高兴极了,其父唯独不应允,骂道:“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人交往呢?”。但詹鼎常常独自学习,夜晚就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改变,就送他去读书了。一年之后,全部学通了老师教授的内容,老师辞去。那时吴家聘请老师教授自己的孩子, 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家也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抚育,让他读书学习。不到几年,吴氏子弟的学问无人能及詹鼎,老师辞归,詹鼎于是就被聘请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21.B 22.D 23.D 24.⑴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⑵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和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金就砺则利”句意:刀剑等金属器具靠近磨刀石就会变得锋利。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蒙鸠”是“曰”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编之以发”是状语后置句,“以发”是“编”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起到了化具体为抽象的艺术效果”理解错误,应为“化抽象为具体”。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生”,通“性”,资质秉性,“假”,借助。
(2)“明”,看明白;“聪”,听清楚;“穷”,没有办法。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的草,名字叫“射干”,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下人不穿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25.B 26.(1)内容: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
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错,一二联是“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一二联以记叙为主。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方式、风格特点的能力。
内容: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的事,而苏轼的《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少年英雄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打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
情感不同:苏辙此诗后尾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意思是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表达方式不同:苏辙此诗前两句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句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险峻;下阕通过写少年英雄周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此,苏轼是以描写、抒情为主。
风格不同:苏辙从战争的起因开始分析,不掺杂感彩,保留了研究历史的严谨性。读完苏辙的《赤壁怀古》,相当于了解了赤壁大战的始末,犹如读了一篇小论文。风格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而苏轼的作品更加雄浑豪放,他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27.C 28.D 29.B
【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自食其力”与“自给自足”,都强调依靠自己,而“自给自足”还强调自己的需求依靠自己来生产,这正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第一处横线上应选填“自给自足”。
俯拾即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俯拾即是”指只要低下头来拾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而“不胜枚举”指列举不过来,上文中“仰韶的彩陶……宋之陶瓷”均为列举,所以第二处横线上应选填“不胜枚举”。
肃然起敬:是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诚惶诚恐:表示臣子对皇帝的敬畏。后也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中国古人的手艺……让后人仰而视之”这一语境蕴含的情感是“敬畏”,而“诚惶诚恐”不含敬意,所以第三处横线上应选填“肃然起敬”。
各显神通:比喻在各自工作中显身手。大显身手: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各显神通”中的“各”是“各自”的意思,它表明这一成语的施动者有多个,而该句动作的发出者就是“中国传统手工业”一个,所以第四处横线上应选填“大显身手”。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选项内部四句话的逻辑关系是:“编制生活景象,制造工作便利”是手段或途径,二者都依赖“思想和双手”,而“在生活中提高质量,在工作中提高效率”则是其结果。据此可以排除A。
根据上文“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的语境提示,应先谈“生活”,后谈“工作”,据此可排除B。
根据下文“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劳作之中,工具成为帮手,让手工业趋于便利”的语境提示,手艺带给“生活”和“工作”的应该分别是“景象”和“便利”,据此可以排除C。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第一、二分句之间前后脱节,致使“成为”主语残缺,应补上“使之”加以衔接,“之”既充当“使”的宾语,又充当“成为”的主语。排除AD。
二是“打开”与“途径”搭配不当,应改为“通向”。排除C。
故选B。
30.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贤、卑、谀、嘉、贻。
31.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匝、暝、酹、佛、壑、嫠、蜉、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