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轮美奂的冬奥会闭幕式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族文化结合的魅力。不仅仅如此,我们也得以有机会通过奥林匹克运动重新理解体育对现代中国人的意义。
过去几十年中,西方的体育媒体更多关注自我认同,并利用身份表征迎合体育受众实现自我、肯定自我的心理诉求,通过身份表征形成共鸣。而中国体育媒体则更关注集体认同,尤其是将中国作为中国人的集体身份的象征,利用国家认同符号在体育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和优秀竞技成绩,激发全体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任何可能的符合民族复兴话语逻辑的身体叙事,并经常是通过诉诸集体记忆形成共鸣达成以国家为对象的集体认同。
然而,在本次冬奥会上我们看到,中国媒体有意识地淡化了国家本位为特征的话语风格,而转换到了运动员本位的叙事逻辑上,传播目标未变,但手段却已经大不同。主流媒体掌握赛事直播版权,多路直播全景展现奥运赛场多精彩瞬间,而获得短视频和点播权的视频视角媒体则通过用户内容生产以及运动员入驻与用户直接互动带动了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在这样的传播互动的整体格局下,更吸引人的个体视角的成长故事成为了流量担当。为国争光仍然是最重要的动机,但对运动员个体命运的关注,及其喜怒哀乐的关心和刻画成为媒体叙事的重要特征。因此,运动员个体的性格和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例如在冬奥会短道比赛夺金日播放大结局的电视连续剧《超越》,在讲述几代运动员为国争光前赴后继地努力的同时,也真实还原了国家队残酷的遴选淘汰机制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带来的巨大身体和心理压力。而在咪咕体育的混合接力速滑比赛决赛解说中,原短道速滑世界冠军王濛的专业判断和快言快语更是刷新了国人对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不善言辞的刻板印象,“濛主”真实的个性呈现及其精准专业的解说预测使得她本人再次成为媒体热搜话题,也使得一直不温不火的咪咕体育在冬奥期间成为体育类下载量排名第二的App。
关注个体和尊重个性不仅仅体现在运动员的公共话语叙事上。甚至中央电视台对奥林匹克运动本身的呈现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玩”得尽兴,“比”得开心这种话语期待频繁出现在了赛事解说中,奥林匹克运动能不能给参与者和观众们带来娱乐成为奥运会报道新的追求,争金夺银固然重要,但打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成为媒体追求的目标。扶起滑倒的冰墩墩、尴尬的现场主持、好吃的食物让美国运动员感动到哭等等小故事、小细节的描绘,使得北京冬奥会的叙事充满人情味。这是观众们喜闻乐见的,也是媒体自觉地突破传统奥运报道的惯性,追求较强的互动传播效果使然。而普通人看奥运,除了期待奏国歌升国旗的激动时刻外,也更加希望能够通过感同身受,体验冰雪运动带给自己的快乐、释放压力,从而使得体育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公平公正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成为一种思维方式。而社交媒体借助短视频这个利器将奥运营销的声场大大延伸,明星、运动员、视频达人、志愿者们纷纷参与到这场关于冰雪的世纪盛举之中,通过直播平台将赛场内外连成一个整体。
从传播的现代性角度看,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不仅仅是办赛的成功,也是赛事传播、体育营销的成功,虽然在冰雪运动的持续发展上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本届冬奥会的传播已经成功地改变了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和感受方式。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媒体传播的叙事逻辑之变》,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3月8日)
材料二:
回顾我们党百年以来的新闻政策,无论哪个时期,对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的强调是毫不动摇的。前互联网时代,党的舆论工作主要由各级主流媒体承担,对象清晰,责任明确。这种情况在互联网时代受到了挑战,数以亿计的网友共同参与到社会舆论场的塑造中,党的舆论领导受到了舆论主体原子化、舆论来源碎片化等现实的挑战。
面对新的历史现状,新时期相关政策主要从以下两点着手,提升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管理能力。一是细化政策,实现高效管理。互联网技术自诞生以来就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着自我更新,互联网时代中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是如此。针对这种现象,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对互联网信息传播活动进行针对性管理,例如《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针对互联网文化产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针对新闻信息服务,《网络安全审查办法》针对国家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等等。政策的细致化为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奠定了基础。二是专注民生,沟通线上线下。舆论的管理与引导不仅仅只是一项“线上”事业。通过互联网,新时期的中国普通民众也是舆论场的参与者,线下百姓是否安居乐业直接影响着线上舆论走向。因此,与百姓日常生活直接对接的基层媒体责任重大。
新时期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高效开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相较于其他行业,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与科技创新绑定更为紧密,信息传播方式在科技发展影响下可谓是日新月异。因此,新时期的信息传播活动需要保持高度科技自觉,迅速接受和使用诸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手段。作为信息化的“排头兵”,除了完成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主流媒体还应该将数字转型的相关经验与其他部门共享,深度参与到全社会的信息化过程之中,将对“新闻信息”的管理升级为“信息”管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的殷切期望。
(摘编自《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把握新时期党的新闻政策特点》,光明网2022年3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几十年中,西方体育媒体更关注自我认同,而中国体育媒体更关注集体认同。
B.在本次冬奥会上,中国媒体的叙事逻辑以运动员为本位,其传播手段发生了改变。
C.为了达到较强的互动传播效果,媒体在报道冬奥会时描绘了一些小故事、小细节。
D.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一直为我党所强调,而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却不能坚持此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濛为消除国人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以快言快语的风格来解说短道速滑项目。
B.中央电视台对冬奥会的报道发生了变化,开始将视角放在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上。
C.百姓的生活状态影响了舆论走向,因为在新时期他们已经成为舆论场的参与者。
D.主流媒体不仅要完成自身的数字化,而且要深度参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管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北京冬奥会媒体传播的叙事逻辑之变”观点的一项是( )
A.海外网刊登题为“全球围观冰墩墩挑战4A失败画面,让网友直呼‘可爱又心疼’”的文章。
B.中国女子自由式空中技巧队老将徐梦桃赛前说:“为祖国拼金牌是使命也是荣誉。”
C.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带豆包参赛,她说这是她在冬奥村中最喜欢的食物,一天吃6个。
D.匈牙利短道速滑选手刘少林和刘少昂兄弟因为帅气颜值和东北口音登上了热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本届冬奥会在新闻宣传报道的内容和媒体上,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些变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虚拟
毕飞宇
这个冬天特别地冷。
祖父神情淡然,但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
父亲看在眼里,退了出去。我们这个家里,父亲一直像多余的人。望着父亲的背影,祖父很轻地咳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而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的父亲没有考上。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春蚕到死丝方尽》。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
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春蚕》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把父亲的自信给砸烂了。是的,祖父之所以具备如此巨大的“新闻价值”,说到底就因为他的儿子没考上。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忙你的去吧。”
父亲不是省油的灯,他模仿祖父的笔迹给教育局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口吻酷似祖父。那些年,这样的事求之不得呢。局长爽快地让父亲进了县教育局。
一个月后,祖父急匆匆地来到了父亲的办公室,他瘦小的身体暴发出了雷霆般的震怒:上补习班去!局长打圆场了:“教育局挺好的……”祖父指着局长的鼻尖:“庸俗!鼠目寸光!”一年之后,祖父做了校长,而教育局长有机会出任副县长了。在组织部人员面前,祖父重复了那六个字,教育局长功亏一篑,他的委屈和愤懑落在了父亲头上。
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
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也有记不住的时候,他在记忆阻塞之前往往要做一次深呼吸,随后,一声长叹。这一声长叹比马桶的下水道还要深不可测。
祖父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癫狂和牺牲精神,沉着,持久。“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
父亲退出去了,我握住了祖父的手。我知道我和祖父之间会有这样的一次对话,也知道祖父会对我说些什么。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老实说,我惧怕这次对话。——沉痛之余,我又能对我的祖父说些什么呢?父亲的一生被祖父的荣耀毁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打破沉默:“嗨,不就是爸爸那点事嘛。那一代人不上大学的多了,他这一辈子也挺好的,多少年了,爷爷,这不算事。”
祖父沉默了半天,说:“这事吧,我有责任。我呢,痛苦了好久。你爸退休那天,我就释怀了……”
我很意外——他的眼神里不是释怀。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你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祖父凄然地望着我。似乎鼓足了勇气。这算什么事呢。
“当年荣校长182个。我数过两遍。”祖父十分凄凉地憋了半天,轻声却又清晰地说。
荣校长的职务是祖父接替的,“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
“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我想让说话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
“不能做假。”语气刻板,严厉,中学教师特有,“死是一件严肃的事。不能做假!”
祖父赋闲多年了,他又不像荣校长在岗位上轰轰烈烈地倒下去的;再说了,这年头早就不是1982年了;再说了,这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忙着过年呢。死亡不再是问题,标志着死亡的纸质花朵却成了一个问题。
第二天中午,祖父说不行就不行了。他进入了弥留,我望着我的祖父,他的弥留又瘦又小,是黑色的,像一个麦壳,一把就能抓起来。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这一天特别特别地冷。
祖父曾为解寂寞,开了微博,我在上边发了讣告。微博长久寂寞。
我取出钱包,来到了花圈出租处,要来纸、笔、墨。我努力回忆祖父大醉的那些夜晚说出的那些名字职务单位,我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 罗绍林 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 茅开民 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储阳 遥寄哀思
……
我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
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冷清的葬礼上,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目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
(节选自毕飞宇《虚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两次写到天气的“冷”,看似平淡的字眼中蕴藏着复杂的意味,一方面指自然天气的寒冷,另一方面指祖父去世后葬礼的冷清。
B.祖父临终前,他的种种表现让“我”很意外,按常理,祖父应在这时对“我”父亲致歉,但祖父却没有,这说明祖孙隔膜也很大。
C.文中写“醉后的祖父说的最多的是一届又一届高材生”的作用是将祖父对学生的关注与学生对祖父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祖父死后的凄凉。
D.祖父清晰地记得当年荣校长在葬礼上的花圈数,也很在乎自己在葬礼中得到的花圈数,祖父已将花圈的个数作为丈量自己荣誉高低的杠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父看重自己的荣誉,忽略了父亲,导致了父亲高考的失利和与祖父对立;他怒斥父亲写信给教育局长谋取工作职位的行为,体现出他正直刚烈的一面。
B.“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在小说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在祖父与父亲间充当二人情感的润滑剂。
C.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祖孙三代人的亲情恩怨写得可感可知,将人物间微妙的关系、个性特征以及心理活动,鲜明、具体的展示给读者。
D.本文叙述手法巧妙,倒叙的运用让父亲的故事自然展开,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这与《祝福》中对祥林嫂故事的处理相似。
8.“小说语言的陌生化”指的是打破或违背某些日常语言的常规,通过词汇、语法、修辞等陌生化手段创造出新的话语,使读者获得新颖别致的审美体验。请结合“语言陌生化”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
(1)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
(2)他的弥留又瘦又小,是黑色的,像一个麦壳,一把就能抓起来。
9.毕飞宇短篇小说看似家长里短、风轻云淡,但往往隐藏着对“问题意识”的探索,请结合本文情节,从教育问题角度和亲情问题角度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辞章句》序
王逸
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
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者,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选自“四部丛刊”《楚辞》卷一,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B.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C.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D.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歌》是屈原根据远古民间祭神乐歌重新创作的一组祭歌,共包括十一篇。
B.“故有危言以存国”与“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中的“危”含义相同。
C.“膺忠贞之质”与“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中的“膺”含义不同。
D.“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恪守忠义却遭人诬陷,心中无限忧郁悲愤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
B.汉孝武帝弘扬教化,让王安编纂了《离骚经章句》,高度评价屈原,但班固改变了先前的定论,认为屈原有损自身的清廉。
C.除班固、贾逵分别编纂的《离骚经章句》外,另有十五卷关于楚辞的著作,但缺失太多,不能令人满意,且见解悖谬怪异。
D.王逸认为,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一样,屈原是为守忠贞而死,在他看来,班固否认了屈原也就否认了文学的怨刺功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2)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14.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上”,王逸是如何进行反驳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①
叶梦得②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涨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涨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③“东山老”三句:《晋书》记载,谢安晚年曾陪晋孝武帝听曲,桓伊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木显,乃有见疑患。”安泣下沾衿,帝甚有愧色。
15.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
B.“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涯水之战的情景。
C.“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
D.“转盼东流水”二句赞美谢家子弟指挥战争,以少胜多,一举成功,神采飞扬。
16.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的典故,下面李白的诗歌也用了谢安的典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二者有何异同。
永王东巡歌(其二)
李白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古代文人墨客特别喜欢通过“酒”这个意象表情达意,有时在作品中直接出现“酒”字,有时则暗含着“酒”字。比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表达谪居浔阳城,即使有好光景也无人共赏,只能孤独饮酒的意思时这样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在《将进酒》中通过(2)“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饱含着失望与愤激;苏在《赤壁赋》中用(3)“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自己与友人泛舟江上的悠闲生活状态,其中也含有“酒”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壳成18~20题。
近年来,精神与心理健康愈发受到人们关注,通过网络寻求心理服务的需求大增。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络平台上有偿心理咨询乱象频发——不少从业者根本没有资质。所谓服务充斥坑钱套路,消费者隐私存在泄露隐患,被侵权后难以维权。
线上心理服务犹如“乱麻”,网络平台______,理当“清理门户”。心理咨询有专业门槛,从业人员得有专业资质,平台方开辟相关业务板块,必须审查、核实、备案入驻机构和人员的资质,对“草台班子”坚决说“不”。面对日益增长的网上“心病”问诊需求,也要医疗卫生部门及时修补线上服务空白,鼓励正规医院开展网络医疗服务。制定规范,细化标准,严格执行,做大做强“良币”,“劣币”就会失去生存空间。
特别要注意的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不同,药物干预更涉及医疗范畴。有关部门有必要明确其中的界限,网上心理服务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______。消除“模糊地带”,防止有人______。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B.(都市闲人)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C.“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D.告诉不告诉于你没有关系。——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是怎么回事?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下面文段画线部分有两个语病,请指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①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②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角色。③在与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斗争的过程中,中医药通过临床运用,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发挥了一定的防治作用。④传统的中医知识大多以古籍文言文的方式记载,后人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⑤针对中医古籍文言文的信息抽取能降低学习成本,并且能有效地推广中医领域相关知识以促进其临床诊疗和应用。
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文段中有四处语病,请找出相应序号并对有语病之处进行修改。
①在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有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人们受到关注。②借文物讲述历史故事,这类文艺作品穿越时空,连缀古今,受到人们的喜爱;③同时,保护历史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早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大众共同认可。④文物浓缩着厚重的历史,承载着集体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⑤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⑥文物沉淀于历史记忆中,使得后人可以睹物思人,透物见史。⑦文物不是静止的,从中可以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听见争鸣鼓角,看见波澜壮阔。⑧而这样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可以带来文化的认同、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激励,引导我们走好今天的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某中学校长唐江澎回答“教育的真谛”的问题时说:
“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孩子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我看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一个学校没有升学率,就没有高考竞争力。但是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对于唐江澎的言论,你有何感受和思考?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D
C
B
①首先提出问题。第一段指出新时代党的舆论领导受到了挑战。②其次解决问题。第二段,从细化政策实现高效管理和专注民生沟通线上线下两个方面提升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管理能力;第三段,指出新时期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高效开展需要科技创新赋能。
5.①内容上:由国家本位转向运动员本位,将打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成为媒体追求的目标(注重打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报道充满了人情味。②媒体上:不仅有官方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也有社交媒体的广泛参与,如运动员的个人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方式的传播。
6.B 7.D 8.(1)“肿瘤”本指细胞异常增生在体内形成肿块,文中运用比喻,以“肿瘤”来比喻父子难以化解的矛盾、隔阂和恩怨,表达了祖父内心深处的愧疚、痛楚。
(2)利用词类活用,“弥留”是动词,本指病危将死,这里当名词用,作主语;运用比喻,将“弥留”比作“麦壳”,将祖父将死时的寂寞、凄凉写得具体形象,可见可感。 9.(1)从教育问题角度:
①祖父作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民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为了升学率,起早贪黑,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理想和使命,尽管祖父葬礼上的花圈是虚拟的,但祖父桃李满天下的事实不是虚拟的,小说歌颂了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在崇高的教育理想之下,教师祖父也追逐虚荣,在他的晚年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在酩酊大醉时会抱着马桶念他学生的名字,人名后面长长的单位与职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临终前的心结竟然是他葬礼的花圈数量,“182”这个数字成了祖父衡量荣誉的标尺,荣誉一旦数量化就变了味,最后祖父冷清的葬礼场面成了一种讽刺。小说体现了作为教师的祖父在死前对“身后名”焦虑(迷恋)问题。
③作为人民教师的祖父爱才如命,渴望“得英才而教育之”,眼中没有人,酷爱高智商,重智育轻德育,以及新闻媒体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祖父去世后葬礼的冷清和他一直引以为豪的高材生们不懂得感恩的冷漠情感。暴露了当代人情感的冷漠和精神信仰的缺失。折射出教育中对“人”的忽视,反映了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问题。
(2)从亲情问题角度:
①父子隔膜(矛盾):对于家庭而言,祖父无疑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他没能尽到家庭的责任和父亲的义务。祖父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与家庭亲子关系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祖父把他毕生的精为都放在了学生身上,甚至把他的父爱也一并给予了学生。对家庭的疏离,造就了父子之间一生的隔膜。祖父的离开对父亲来说是一种解脱。祖父的光芒像一张耀眼的大网,罩住了父亲的一生,祖父的离世,给了父亲一次从压抑中走出来的机会。父子关系冷漠至此,父子间的隔膜如此之厚。
②祖孙隔代亲:祖父的理想、人格、隐痛,在孙在那里得到了某种回应和理解,祖父同孙子的“隔代亲”,使爷孙俩之间毫无芥蒂、心灵相通。更因隔了一代,孙子“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祖父和父亲间情感的润滑剂,能够客观地、理性地去认识爷爷的理想和人格,也更能理解父亲和祖父的隔阂、矛盾。看到祖父冷清的葬礼场面,“我”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写下了许多个“虚拟”的送花圈人名,以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尽管花圈是虚拟的,但孙子高度肯定祖父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这是亲情中温暖的旋律,希望每一代人能找到合适的化解恩怨的方式。
10.A 11.B 12.B 13.(1)楚国人民赞赏屈原的高尚节操,珍视屈原瑰丽的文采,于是用他的作品相互传习使之广泛流传。
(2)《离骚》就是所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完美,即使百代也无法与之匹敌,名声无尽流传,永远不会磨灭的文章。 14.破立结合:从人臣的道德准则忠正守节出发,证明屈原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以诗经《国风》讽喻帝王深得孔子赞扬的事实,驳斥班固“怨刺其上”的谬论。
15.C 16.叶词:词人拿谢安和自己做对比,突出了自身处境的悲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年“独听桓筝”。抒发词人忠信见疑之慨。
李诗:李白到永王李璘处,踌躇满志,展示自己的宏图大略,能像谢安那样从容镇定的破除敌患,施展抱负。抒发诗人高昂的爱国热情。
17.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18.A 19.难辞其咎; 稀里糊涂; 浑水摸鱼
20.面对日益增长的网上“心病”问诊需求,医疗卫生部门也要及时弥补线上服务空白,鼓励正规医院开展网络医疗服务。
21.①将“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改为“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或“它具有理论体系系统、诊疗手法独特和临床疗效显著等特征”。
②将“促进健康发展”改为“促进健康”。
22.①将“受到”改为“的”,或者删除“引起人们”。③“早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大众共同认可”应改为“早已经深入人心并为大众共同认可”。⑥“文物沉淀于历史记忆中”应改为“历史记忆沉淀于文物中”。⑦“从中可以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听见争鸣鼓角,看见波澜壮阔”应改为“从中可以听见争鸣鼓角,看见波澜壮阔,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