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三: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述诗歌时,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后来两个字连用正式出现了格调论。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皎然《诗式》从内容上讨论谢灵运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
B.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如“美是有用的”。
C.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
D.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说,诗歌能够润泽生命。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你的阅读体会,表达你的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悬壶济世
曹隆鑫
电话是曾叔打过来的。我对父亲说,曾叔吃坏了肚子,让你给他配几帖药。
我一年里总要去见几次曾叔,都是给曾叔送药去。
我对父亲说,这个曾叔,有点儿意思!
父亲说,你曾叔还没忘记我们呢!
我说,放着城里的大医院不去看,就打个电话让你配几帖药,他也放心得下!
我的话刚说完,父亲的脸上就鼓满了意见。父亲说,你的意思,是嫌咱医术低,不配给你曾叔看病?
我笑笑,说,我的意思,你要是答应我把诊所开到城里去,有曾叔这样的大人物捧场,我们现在也不至于这样寒酸!
父亲板着脸,不高兴地说,我开这个诊所不是图钱,是给没钱的人治病!
我说,爸,开诊所是为了治病救人,但没钱,我们连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都配不齐,这诊所还怎么开?
父亲说,“望闻问切”你难道不会?
我说,爸,万一出了医疗事故,医闹我们可吃不消啊!
父亲愤愤地说,还不是你这种想法的人弄污了世风!
父亲这话我就不爱听了,我把不高兴挂在脸上。我说,爸,我都跟在你身边这么久了,我怎么就污了世风?君子取财有道,我们挣钱又不是黑着良心,况且我们还挣不到钱!你看你,都一大把年纪了,还隔三岔五地就往山里钻,不就是没钱买草药吗?
父亲摇着头,说,李时珍都讲究亲自去采草药,草药采集的时间以及生长在此处和彼处的药药理都是不尽相同的!
父亲总想让我跟他去钻荒山野岭,荒山野岭我钻过两回,第三回,我说什么都不去了。
我不理父亲。
父亲配好药,递给我,我接过扭头就走。我还是很乐意去见见曾叔的,就是喝一口曾叔家的茶,也能让我唇齿留香好几天。
父亲突然把我喊住,回来!
我说,怎么了?
父亲说,你这个曾叔怎么老是吃坏肚子?
我说,油水足呗!
父亲看着我不说话,我知道父亲正在想一个新方子,果然,父亲说,换一帖!我笑了,父亲说,你笑啥?
我说,爸,曾叔给你的好处你为什么不要?
父亲说,你曾叔肯定变了!
我说,你以为还是他在咱这儿当知青那年月?早就变了!
父亲说,你每次进城送药去,听到你曾叔什么传闻没有?
我说,爸,你想那么多干吗?再说,这种事是我们管的吗?我们也管不了啊!
父亲说,有道理!
父亲难得会附和我的意见,我不由诧异地看向父亲,父亲正低头沉思,仔细看去,父亲说的有道理跟我所说的道理很像是南辕北辙。
父亲果然有了新的发现,父亲说,草药说到底也算是一种绿色植物,你曾叔屡屡让我给他开方子,不是他还念着旧情,是他开始注重养生之法!你说,我这话有没有道理?
我笑了,说,曾叔真应该好好谢谢你,以后又可以放心地大吃大喝了!
父亲白我一眼。我看着父亲回身拿了几种草药,草药的药理我还不至于十分糊涂,我吃惊地喊住父亲,我说,爸,曾叔是吃坏了肚子啊!
父亲的笑是从鼻孔里钻出来的,父亲说,我让他以后再也碰不得荤腥!
我愣了愣。父亲把药配好递给我,说,赶快送过去!
我不敢去接,我说,爸,这样不好吧?
父亲说,这也是在治病救人!
我一屁股就坐了下来,我说,医德还是你教我的,要送你送去!
父亲怒意涌上脸,鼻孔里很响地哼了一声,说,好,我送去!
父亲走到门口,突然扭回头,说,有病的人来,记住,不能多收钱!
父亲对我总是不放心!我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忍不住大声说,爸,人真要是贪,只靠你那几帖草药就能治得住吗?
父亲怔在门口,背影如雕塑般……父亲突然说,碰到疑难杂症,我连试试的勇气都没有,病人还有得救的可能吗?(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经当过知青的曾叔,现在是一个大人物,每年仍让父亲给他配几帖药,这表明曾叔和父亲当年关系密切。
B. 父亲固守在农村开诊所,并不图钱,贫困得连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都配不齐,不得不去荒山野岭采集草药。
C. 由曾叔家的一口茶就能让“我”唇齿留香好几天以及曾叔常常吃坏肚子可知,曾叔现在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
D. “人真要是贪,只靠你那几帖草药就能治得住吗”,说明父亲给曾叔的药治病不治心,也说明曾叔已变质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意蕴丰富,“悬壶济世”指的不仅是治疾病,还指匡扶世道人心。
B. 小说的语言富有表现力,曾叔没有出场,但他的身份、品质都得到了体现。
C. 小说的情节设置颇具匠心,没有制造矛盾,而是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D. 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标题,揭示主题,发人深省。
8.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7分)
修身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③成;厌④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①菑然:如同有灾害在身的样子。菑,同“灾”。②折(shé)阅:亏损出售。折,亏损。阅,卖。③崇:同“终”,最终。④厌:堵塞。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时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C.“驽马十驾”的“驾”是一天的行程,“十驾”是拉车走十天。
D.“江河”,古代既指一般的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就是指一般的河流。
1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B.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C.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D.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不修身,他们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纠正自己的错误当作笑话,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对自己的戕害。
B.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一次只能走半步的跛鳖一直走下去,也能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拉车却不能到达,这就是“做”和“不做”的不同。修身也应像跛鳖一样,贵在行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9分)
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4.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插梅花醉”, 一个“醉”字将词人热爱梅花,为梅花陶醉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B. “挼”读nuó:采摘。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但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不减。
C. “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
D. 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15.词人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不同的赏梅感受,请结合全诗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默写(13分,每空1分)
16.名句名篇默写
①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
②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 ”。
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两句是“ , ”。
④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比四十三年前“ ”的惨烈回忆和现实中“ ”的热闹场景,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沦陷区百姓忘却战败历史的心痛之情。
⑤李清照《声声慢》中,“ , , ”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悲愁哀伤的感情基调。
⑥李煜《虞美人》中“ ”一句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一句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
三、基础知识(6分,每题2分)
17.对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酒杯。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见识。
C. 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性格。
D. 以为轮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①木直中绳(合乎) ②用心一也(因为)
B.①故木受绳则直(用墨线量过) ②虽有槁暴(晒干)
C.①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②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D.①而绝江河(横渡) ②而神明自得(英明,圣明)
19.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四.语言运用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鲁迅先生以一篇《拿来主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指引。但是多年来,不少国人 ,他们拒绝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盲目自信。如果中国文化不能 ,与国际接轨,中国势必重演清朝灭亡的悲剧。我国文化部门应适当开展外来文化宣传活动,促进外来文化引进。
“输出”中国文化,需要建立民族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国人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 。长此以往,我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式微,民族自信心必将减弱,还何谈“输出”中国文化?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采取活动,针对这一问题,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浓郁起来,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文化的“拿来”与“输出”与文化进步,世界交融,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平衡二者的关系,我们无法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我们要以 的胸怀,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帮助世界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B.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置之不顾 虚怀若谷
C.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不屑一顾 虚怀若谷
D.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置之不顾 海纳百川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针对这一问题,使社会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浓郁起来
B.针对这一问题,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
C.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开展活动,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浓郁起来
D.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
(二)按要求回答问题
22.为迎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我校将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华诵·经典唐宋诗词诵读”大赛。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文采。60个字左右。(7分)
唐宋诗词,百花争艳,绰约不凡。它们虽篇幅短小,却画面明晰:
。这一幅幅画面让人陶醉。
下面,就让我们去品味经典唐宋诗词无穷的魅力吧!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对学习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在《劝学》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问题的朴素观点;后来,唐代的韩愈又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在《师说》里表达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的看法。此后,人们关于学习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
材料二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就没有文明的传播。当今,学习对于我们有一种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靠学习来充实自己,以迎接每时每刻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今天的学习又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以‘劝学’新说”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柳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解析】 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结合文本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故选B。
2.D【解析】 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的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对作品的理解越……感悟能力”错误。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结合文本内容“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C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
3.A【解析】 文中观点是美在意象,只有A项符合要求。
4.答:__(示例)①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②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③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④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__
5.(6分)
答:__(1)(示例)诗歌能够培养高尚的人格。一流的诗作既有美的形式,又有大格局、高境界,诗教的意义也正在此,如读杜甫的《登高》,在秋景之中感慨诗人的家国情怀。
(2)诗歌能够培养审美品位。美在感知中,亦在情境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如读柳永的《雨霖铃》,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提升审美修养。
(3)诗歌能够拓宽视野。我们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增加精神阅历,从而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沿着苏轼的思索轨迹思考不同的人生以及人生的有限与无限。(言之成理即可得分)__
6. B “贫困得连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都配不齐,不得不去荒山野岭采集草药”理解有误。依据文句“我说,爸,开诊所是为了治病救人,但没钱,我们连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都配不齐,这诊所还怎么开”分析可知,“连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都配不齐”是我的看法,而父亲去荒山野岭采集草药是因为熟悉药性,能采到需要的药材,而不是因为生活贫困。
7. D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理解错误,根据文中的对话可知,父亲的举动是有依据的,并不出人意料。
8. ①推动情节:“我”每年多次给曾叔送药、接触,更能体会到曾叔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又让事情真实可信。
②衬托人物:小说中父亲的形象,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解析】①情节作用:由原文“我对父亲说,曾叔吃坏了肚子,让你给他配几帖药;我一年里总要去见几次曾”回环往复的送药,交谈,接触,可知我作为文中情节的串联者,起线索的作用,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对主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出现,除了表现本身人物的形象,更多的是来衬托主要人物。也就是父亲的形象。比如内容我让父亲开药店到城里,可是父亲却执意不肯,在这里从而衬托父亲形象的高大。
9. ①医德高尚,有仁爱之心。父亲开诊所不是图钱,是为了给没钱的人治病。
②淳朴实在,心底纯净。父亲反感医闹,痛恨堕落。
③要求严格,做事严谨。为了采到好的草药,父亲隔三岔五地往山里钻。
【解析】
“父亲板着脸,不高兴地说,我开这个诊所不是图钱,是给没钱的人治病!”表现了父亲医德高尚,开诊所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治病救人。
“我说,爸,万一出了医疗事故,医闹我们可吃不消啊!父亲愤愤地说,还不是你这种想法的人弄污了世风!”父亲一直反感医闹,表现了父亲正直无私,内心纯洁。
我说,“你看你,都一大把年纪了,还隔三岔五地就往山里钻,不就是没钱买草药吗?”“父亲摇着头,说,李时珍都讲究亲自去采草药,草药采集的时间以及生长在此处和彼处的药药理都是不尽相同的!”“父亲总想让我跟他去钻荒山野岭,荒山野岭我钻过两回,第三回,我说什么都不去了”父亲为了采到更好的草药,总是自己亲自去山里采药,表现了父亲对医药材的严格和为医的严谨。
10.D。文中“江河”指“长江黄河”
11.A
12.C
13.(1)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2)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
参考译文:
看到好的行为,一定要认真检查自身是否具有;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心怀忧惧地反省自己。好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爱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像有灾害在身似的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 小人则正好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自己极其无能,却还想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憎恨别人批评自己。对阿谀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就疏远,把纠正错误当作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叫作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叫作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叫作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叫作阿谀。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错误的(言行)叫作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叫作愚蠢。中伤贤良叫作谗毁,陷害贤良叫作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作正直。偷窃财物叫作盗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叫作欺诈,轻易乱说叫作荒诞。取舍没有定规叫作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作大贼。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注重内心修养就会看轻身外之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能到达。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停止,最终能堆成土山;堵塞水源,开通沟渠,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那样大呢 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的人去做,有的人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14.B B项,“读nuó:采摘”错,应该为挼(ruó):揉搓。另外“雅兴不减”也错。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
15.词人上片一二句写自己早年醉赏梅花、三四句写中年泪洒梅花,下片三四句写晚年无心(难以)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赏梅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突出了词人人生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
16.①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③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④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⑤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⑥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17.C C项,“生”同“性”,天性。
18.D②“神明”意为非凡的智慧。
19.答案:D解析:D项,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不译/介词,表示比较。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20.A 第一空: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从下文“拒绝外来文化”“盲目自信”来看,应选“故步自封”。第二空: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发展。从上文论述以及下文的“与国际接轨”来分析,应选“与时俱进”。第三空:不屑一顾,形容极端轻视,认为不值得一看。置之不顾,放在那儿不管。从上午“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分析可知,应选“不屑一顾”。第四空:海纳百川,形容胸怀宽广,能包容一切。虚怀若谷,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善于接受别人意见和观点。从下文“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分析可知,应选“海纳百川”。分析可知,A项成语全都恰当。
21.B A项,语序不当,可将“针对这一问题”放到句首或者“应”的后面。C项,“营造出……社会氛围浓郁起来”句式杂糅。D项,“采取”与“活动”搭配不当。分析可知,B项的修改最恰当。
22.[答案] (示例一)有的豪放壮阔,如奔涌的长江狂泻不已;有的清新自然,如淙淙的泉水欢腾跳跃;有的低沉晦暗,如漫天的飞沙遮天蔽日
(示例二)孟浩然《过故人庄》田园生活、白水青山的美好,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纵酒狂歌的超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壮
[解析] 内容要写唐宋诗词,根据“这一幅幅画面”可知,画线处应描写画面;根据“它们虽篇幅短小,却画面明晰”可知,所要填写的内容的特点。回答此题,既可以从唐宋诗词的风格特点入手来描摹画面,也可以从具体的作品入手表描摹画面。题干要求“言简意赅,有文采”,则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因为是描写多幅画面,所以最适宜的修辞手法就是排比。回答时要注意字数限制。
智慧学习,以驭时代
-—劝学新说
邹佳琦
昔日荀子“学不可以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话语仍在耳边,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教诲尚未黯去。然今时代奔腾不息,学习呈现出新的特点,对学习的认知发生不断变化,学习之道也变得纷繁复杂,扑朔迷离。以笔者之见,唯有智慧学习,才可顺乎时代,驾驭时代,正如《周易》有言:“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故今作劝学新说,以明学法。
智慧了解学习,学习不圄于知识。无论是红楼梦中深谙人情世故,将贾府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的王熙凤,还是在职业技能大赛一举夺魁,展现出的精湛技艺的汽修女孩古慧晶,都令人惊叹也值得我们咂摸学习。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习的对象早已跃出四书五经六艺的桎梏,延展至大千世界。当下学习,不局限于书房的一方天地,不拘泥于讲台上知识传授,它是一种前探式的姿态,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状态,是怀谦卑之心以万物为师。
智慧看待学习,学习即今之刚需。信息高速发展,知识共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据数据统计,当今媒体产生的信息储量已达4040亿张CD,对此我们无法视而不见。我们肯定中科院自动化专业博士黄国平22载求学路,风雨兼程;也赞叹北大保安张俊成自学英语,考取北大。在这个愈加智能化的时代,颠扑不破的真理便是不断学习,充盈自我,唯此方可追赶上历史的巨轮,成就精彩。倘若夜郎自大,甘于躺平只会沦为时代的弃儿。
智慧进行学习,注重扬弃与实践。几千年前庄子便道出了“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矛盾,面对体量庞大的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辨别真伪注重扬弃方为至道,否则只会陷入无法自拔的“知识焦虑”的怪圈。在取之有道前提下,我们亦不可忽视实践,马克思哲学在对历史观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定义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曾经广为流传的“百无一用是书生”都在警示我们学贵运用,以实践为旨归,不应重蹈赵括“纸上谈兵”的覆辙。
苟日新,日日新,新又新。在这个瞬息万变而又大有可为的时代,且载一叶学习的船,展一面智慧的帆,焕发意气,闯激流,斩波浪,于壮阔时代之海抵达理想的彼岸之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