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东六校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诊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渝东六校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诊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12:47:20

文档简介

渝东六校共同体高2024届(高二上)联合诊断性测试
材料二:
D.《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自身可以免于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聘问,列国聘盟必称诗谕志,洁问辩解亦引诗为证,体
伤害)夫,小子!(《论语》)
现其政治目的。外交辞令需要称引《诗》的章句,主要原国有以下三点
4.荀子在《君道篇》中有言:“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夫是之谓诚君子。诗云:温温恭人,
语文试题
其一为微言相感。周代重礼乐,《诗》与礼乐文化关系景密。引《诗》能使诸侯士大
维德之基’(温和恭敬地对待别人,是维系道德的基础)。此之谓也。”请结合材料一对
夫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方便默契,于是你来我往之间互相引《诗》作为答对,这就是
这种引诗现象加以分析。(4分)
微言相感。在表达立场时,引《诗》可以加强言辞,“耀明其志”,使对方闻弦歌而知雅意
若使者擅长赋诗、应对得体,言辞有“文”,就能更好地完成出使任务。反之,若言辞无“文”
5.在“重耳赋达秦穆公”的历史故事中,重耳赋《河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河水倾注
赋诗不当便可能引发事端。可以说赋诗既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文”者胜过
大海)”秦穆公以《六月》“王于出征,以佐天子。”做出回应,请结合材料二指出并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万千言论,无“文”者行而不远。
这种称引文化的原因。(4分)
其二为游说所需。使者谈吐之时,需要用语得体,言辞委婉典雅,《诗》之章句多为“雅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言”,适合以诗代言。据《战国策》记载,楚国春申君游说秦昭王时称引了《诗·大雅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和《易·未济》来说明秦灭楚后会后患无穷,又引《小雅·巧言》说明秦国若攻打楚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
材料一:
韩、魏两国势必趁虚而入攻打秦国。春电君采取断章取义的引用方法分析了个中利弊,委
文本
先秦儒学诸子引诗并非“感兴地引用”,亦非随意“乱断诗”,他们在其思想世界生成过程
婉地表达劝谏之意,最终打消了秦昭王攻打楚国的想法。
水别了,武器(节选)
中大量引诗,是理性运思的结果,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成逻辑,由此形成了先秦偏学的两种
其三为赋诗观志。通过引《诗》进行酬答,从旁“观志”以臧否人物。如子展赋《草虫》
美·海明或
引诗传统。
一诗,诗中有“我心则降”之句,赵孟听后认为子展身居高位却不忘降抑自身,这样方能长久。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占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会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
其中“释义”引诗传统,注重引诗诗文与引诗文本思想世界的相互融渗:是对所引诗文的
(摘自《先秦称引文化的成因》)
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简。我看见他们被地平线衬托出的身影。我们走
进一步闽释,所以它几乎普遍存有一个连接词,连接所引诗文与释义部分。引诗诗文与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
义部分的连接词,其作用是双重向度的,从诗文向释义来说,连接词使诗文的意义不再囿
A,先秦儒学引诗文本的思想世界,既是一种道德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是理性与
脾,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我们快走到军官们的正对面了。他们正仔细察看着
于原有的诗义,而是开显了更多可能的意义向度:从释义对诗文来说,连接词使诗文的意
诗性、道德与情感的统
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有时交谈一声,跨前几步,打手电简照照一个人的脸。我们刚要走到
义进一步升进,这种升进或者是向上的“提升”,或者是向内的“纵深”,是向引诗文本的思想
B.两种引诗传统都采用了意义开显的方式,但“证立”引诗传统开显的边界比“释义”引
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人家用手电简照他时,我看见
世界展开了诗文的意义向度。源于引诗诗文的核心字词,其作用也是双重向度的,从引用
诗传统开显的边界宽阔
他袖管上有两颗星。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
诗文来说,核心字词使诗文不再是外在于引诗文本,也不再是仅仅作为佐证的工具,而是
C.从诗文向释义来说,连接词使诗文的意义进一步升进,这种升进是向引诗文本的思
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订有我。其中有一位指者我,对
作为引诗文本思维进程的逻辑起点,契入了引诗文本的思想世界,融入了先秦儒学的生命
想世界展开了诗文的意义向度,
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我
世界:从引诗文本来说,核心字词使先秦儒学的思想世界
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义理结构,
D.先秦外交辞令称引《诗》的章句,是因为引《诗》可以加强言辞,“耀明其志”,使
的衣领
也拥有诗文的精神世界,不仅是一种理性运思的思想历程,也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生命活动。
对方闻弦歌而知雅意。
“你要干什么?”我说。一奉打到他险上去。我看见那帽子底下的险,上翘的小胡子,血
引诗诗文与先泰信学的思想世界在义理上是相合无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从他面颜上淌下来。又有一个宪兵朝我们俩冲过来。“你要干什么?”我说。他不回答。他正
“证立”引诗传统,侧重引诗诗文与引诗文本其他结枸的相互参证。诗文列于句尾,往往
A.材料
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先秦引“诗”的现象,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在寻找机会揪住我。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处子引诗文太的罗辑终端.但同样采用意义开显的方式,正立引诗文太的结论。不过,引
B.面对因难,楚因的春申君采取断章取义的引用方法称引了《诗经》相关内容,来表
“你难道不懂不能蓝军官的规矩吗?
诗诗文意义世界的开显并非无边无际的,而是存在着一定边界,这种边界源于引诗文本的
达功南之音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白。我跟他一起转过身
语境和语义。在引用同一章句“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时,《富国》篇为证立“臣或弑其君,
C.先秦儒学的两种引诗传统,依然可以成为当代引“诗”的典范,为新时代引“诗”提供
第一个完兵狠狠抓住了我的脖子。我踢他的胫骨,用我的左膝撞他的胯部。
下或杀其上,粥其城,倍其节,而不死其事者,无他故病,人主自取之”这一结论,推论这
营养。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些恶果纯属君王答由自取,“报”从诗文“无德不报”转为“报应”,这是“报”的消极义:而在《致
D,两种引诗传统不仅深刻影响了先秦儒学的思想特质,也成为先秦儒学诗学思想传统
“你们是什么人?”
士》扁中,苟子引诗是为正成“水深而回,树落则套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这一结论,此为粥
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场宪兵,”另外一位军官说。
子对为师之思的思念,诗文“无德不报”之“报”转为“报答”之义,这是“报”的积极义。这说明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证立’引诗传统”观点的一项是()(3分)
“押他到后而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
即使同一篇、同一章的诗文,在不同的引诗语境、上下语义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向
A.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齐桓晋
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我们朝那堆人走去时,有人开了几枪。我看见步枪射
度,引诗语境和语义对于诗文意义的学向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文之事》)
击的闪光,然后是啪啪的枪声。我们走到那堆人旁边。那边站有四名军官,他们面前站着
(摘自《先秦儒学的两种引诗传统》)
B.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滕文公上》)
一个人。一边一个宪兵守着。有一小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
C.故君子不傲…诗曰:“匪交(紧张)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劝学》)
人挂着卡宾枪。这些完兵都是那种戴宽边帽的家伙。押我去的那两个把我推进这等待审问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3页共10页渝东六校共同体高 2024届(高二上)联合诊断性测试
语文答案
1.A 解析:B项“证立引诗传统开显的边界比“释义”引诗传统开显的边界
宽阔。”错,原文无比较;C项“从诗文向释义来说”错,原文是“从释义对诗
文来说”;D项“是因为引《诗》可以加强言辞,“耀明其志”,使对方闻弦歌而
知雅意。”错,原因单一片面化。
2.B 解析:根据原文”春申君采取断章取义的引用方法分析了个中利弊”,采用
这种方法不是来“称引《诗经》内容”,而是“分析利弊”。
3.C 解析:A项引文的含义为“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
一家一国。”后文有“推恩”的相关意义阐释链接,属于“释义”引诗传统;B项
引文的含义为“周虽然是旧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后文有“新子之国”的相关意义
阐释链接,属于“释义”引诗传统;C项引文的含义为“君子面见天子时,既不
紧张窘迫,也不轻慢放肆,这才是天子所赞许的”前文在阐释君子“不傲”,结尾
引“诗”小结,属于“证立”引诗传统;D项引文的含义为“小心谨慎,就好像走
近深渊旁边,踏在薄冰之上一样。”后文有“免于祸害刑戮”的相关意义阐释链接,
属于“释义”引诗传统。
4.这种引诗属于“证立”引诗传统,(2分)荀子在引诗之前已经对君子品德内涵进
行了解说,诗文列于句尾,处于引诗文本的逻辑终端,通过引“诗”再次强调总结
君子需要做到温和恭敬。(2分)
5. 微言相感。(2分)重耳以流水朝宗于海表示自己返国后将朝拜侍奉秦国,(1
分)秦穆公暗藏扶持重耳归国为君之意。(1分)
6. C 解析:C项中“他是胆小懦弱的”错误,亨利是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意义,
对此感到绝望,不想为战争事业和所谓的荣誉牺牲掉生命,并非胆小懦弱怕死。
7. D 解析:作者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简练含蓄,摒弃繁词丽句,但表现人物情
绪并非只用简练含蓄的“电文式”对话和内心独白,还有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8.①第一人称“我”可以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之中,让读者仿佛
身临其境, 目睹战场上的腥风血雨,突出强烈的反战主题。(2分)
②第一人称“我”可以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容易体会其内心最真实的
感受和活动;也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2分)
③小说中的“我”是主人公亨利和作者海明威的统一体。读者宛若在听叙事者谈自
己的亲身经历,这就使得叙事生动感人,故事更有真实性。(2分)
④文本使用“我”或者“我们”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叙述战事,表达出“我”对战争的
态度和变化。用“我们”时,代表主人公是集体的一员,可以从中看出亨利的强烈
1
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变化成“我”时,可以窥见主人公对战争的思考,
最后绝望的跟战争说再见,突出强烈的反战主题。(2分)
(答到 3点满分,其他点也可酌情给分)
9.此文语言简练、含蓄,充分体现了“隐”与“秀”。
①“隐”方面,作者隐去了大部分该写的内容,极力淡化残酷的事实,然而我们能
有足够的暗示体会到轻描淡写的背后是冷酷的悲剧事件(即求诸文外,大量的潜
台词)。(1分)比如中校同宪兵的对话中,只有客观的语言陈述,即只写说了什
么话,描写宪兵们如何处理这些未归队的“逃犯”时,也是只有客观描述的一系列
动词。而人物的表情和情感就“隐”在他们的行为或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校
此时的冷漠与绝望,可以感受到宪兵作为审问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此感受到战
争的残酷。(2分)
②至于“秀”出的部分,深深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即求诸文内)。(1分)
比如文中的“雨”,作者只写天下着雨,但至于雨势怎样,并未直接指出。再比如
文中“我”被宪兵抓住时,一连串的“打”“揪”“冲”“抓”“扭”“转”“踢”等动词,没有形
容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思考、联想,可以感受到雨的大小,可以感受“我”同宪
兵厮打时激烈的状态。(2分)
(上面的例子分析只是参考,原文中还有大量的例子可以分析,学生举例言之成
理即可,一个例子分析 2分)
10.C
11.B 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
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
12.C 公孙丑向孟子提出“难道文王不值得效法”的疑问,他和孟子都认为文王是
值得学习效法的。
13.(1)天下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但孟子
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到之国(的需要)。
(务:致力;以…为:把…看作;乃:竟然,却;合:符合;如:往,到。)
(2)况且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的时间),没有比现在还隔得久的;百姓受
暴政的压榨折磨(的程度),没有比现在厉害的。
(且:况且;作:出现;疏:长;憔悴:劳苦,困顿;甚:严重、厉害)
14.①天下百姓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1分)②武丁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纣王的
年代距武丁并不久,又有贤德的人来辅助他;(1分)③周文王当时只有纵横一
百里的小国。(1分)
15.C 解析:“愁春来暮仍愁暮”是说春天没来时,苦苦巴望,愁;春天要归去了,
又开始为此发愁。
2
16.①上片写实景,从远望春景到近看“雨压青梅”,再从近看“池影”到远看“断云”,
(2分),一拉一伸,时远时近,呈现出令人有些感伤的春景(1分);②下片入
虚,写词人心中所想(1分)。借对春天来与去的忧愁抒发对国家现实的痛心。(2
分)
17.①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③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18.暗潮涌动 幡然醒悟 筚路蓝缕 积贫积弱
19.参考一
改写:历史的接力棒,将由“新时期的新一辈”交给“新时代的这几辈”。(2分)
效果:将历史的推进比作一场赛跑,生动形象地突出历史的推进需要新生力量的
持续参与。(2分)
参考二:
改写:历史,将由“新时期的新一辈”交给“新时代的这几辈”续写。(2分)
效果:将历史的推进比作一本书的创作,生动形象地突出历史的推进需要新生力
量的持续参与。(2分))
20.①“孤岛”:特殊含义,身处发展困境的国家(1分)
②“新时代的这几辈”:突出强调(1分)
③“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引用(1分)
21.C 解析:A项“为农副产品找到了优质的销路”语序不当,应为“为优质的农
副产品找到了销路”。B项“给以”动词,使对方得到某些东西或某种遭遇。句式
杂糅,为……提供舞台、机会;给以群众舞台、机会。D项“为农副产品找到了
优质的销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语序不当。
22.①快递进村带来了创业就业的新机会。(2分)
②不可能一蹴而就。(2分)
③需要政府部门和快递企业一起发力。(2分)
23.立意参考
中国力量、中国底气、民族自豪、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忠诚为名、和平守护等……
翻译:
【甲】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
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
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
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
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
3
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
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到之
国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
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乙】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当政,管仲和晏子的功业可以得到复兴
吗?”孟子回答说:“你真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曾经有人问曾西:
‘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曾西不安地回答:‘子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我
怎敢与他相比?)’问者又说:‘那么你与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曾西听了很不
高兴,说:‘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管仲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绝对的信赖,行
使国家政权是那样的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少,你为什么拿我和他相比?’”孟子说:
“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以为我愿意吗?”
公孙丑说:“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管仲、
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孟子回答:“以齐国来称霸诸侯,好象翻转手掌一样容
易。”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像周文王那样的德行,活
了一百岁,仍然未能统一天下;周武王、周公旦继承文王的事业,然后统一天下,
才逐步使仁政广泛推行。如今您把王道说得这样容易,那么连周文王也不值得效
法吗?”
孟子说:“怎么能同周文王相比较呢?从商朝的汤到武丁,圣贤的君主出现
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归顺于商朝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久了也就难于改变。武丁
的时代,诸侯来朝贡,治理天下好象运物于手掌之中一样。纣王的朝代上距武丁
的时代并不远,他的忠臣世家和遗留的风俗楷模,流布的道德风气与仁教善政,
有些仍然流传于世。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宗亲大臣,
这些都是贤德之人,有他们共同辅佐王室,所以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才亡国。可以
说,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归殷朝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而文王从
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困难。“齐国有句俗话说:‘虽然有聪明智慧,
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然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今天的时势(要实
行王政)就容易多了。(因为)在夏、商、周的鼎盛时期,也没有方圆超过千里
的诸侯国,而现在的齐国却有这样广大的领土。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听到,并且一
直传到四方的边境上,(这说明)齐国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国土不用再开辟,
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认真)实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得了。
而且,圣贤君王未出现,从来没有像这样长久过;百姓在暴虐政治下的折磨生活,
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严重的。饥饿的人不苛求食物,口渴的人不会选择水源。孔子
说过:‘德政的流行,比通过驿站传达命令的速度还要快。’在当时的时候,拥有
万辆兵车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百姓的高兴,就如同被倒挂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
4
以说,只用古人的一半力气,却得到一倍的效果,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实现。”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