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模拟写作:“我要安排自己的生活”, 但在行动时,却常受到外界的干扰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写作。成长过程中,我们常会有“我要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想法,但在行动时,却常受到外界的干扰。对此,你有什么话说?请选择一项任务,完成写作。
任务 内容 文本类型
任务一 叙述自己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记叙类
任务二 发表你对此的认识与思考 议论类
任务三 表达自己的心声 书信
任务四 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文题解析
一、题目特点
文题是由“材料”“任务”和“要求”三部分组成,看起来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实际上是思辨性话题作文的变型。“材料”关注的是中学阶段绕不开去的母题——成长。由于“成长”所涵盖的范围太大太广,必须进行限制,否则考生作文宽泛无着,评价将缺乏标准。于是材料将作文话题限定在“我要安排自己的生活”并且“行动时受到干扰”这一范畴内,以此触发考生的思考,产生写作驱动力。接下来的四个“任务”实际上是四个写作角度,便于快速启发考生的写作思路,任务还出示了供选择的文体,充分考虑不同考生的个性表达需求,本质上都是为考生提供写作支架。至于“要求”则在拟题、字数和名字等方面做出了规定,虽然是沿袭多年的程序,但也必不可少。
二、题目分析
这道作文题不设置审题障碍,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切感受,考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但要得高分,还是要细细琢磨。题目的关键词句是“我要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时受到干扰”,前者指向于“自我”,后者指向于“阻碍”,两者存在明显的矛盾。有了矛盾就有了思考的张力,在立意上,题目的实质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自我”与“阻碍”关系的思辨能力。那么这两者的关系有哪些可能性呢?要细致考虑这个“自我”是怎样的自我,这个“阻碍”是怎样的阻碍,才能得出相对理性的判断。就其结果而言,至少可以辨析出这三种关系。一种是战胜关系,“自我”战胜“阻碍”。“自我”采取排除外界“阻碍”的行动方式,经过努力,达到彰显“自我”价值的行动目的。一种是顺从关系,“自我”顺从“阻碍”。表现为“自我”对外界“阻碍”因素的深切探寻和体认,最终认同“阻碍”的不可克服性或“阻碍”不得不存在的苦衷,于是放弃“自我”。第三种是辩证关系,是“自我”在对“阻碍”有了充分彻底认知后,更进一步,化“阻碍”的干扰因素为“自我”的促进因素,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我”,这是辩证提升的思辨方式。三种思维都有内容可写,前两种思维主题鲜明,后一种思维较有难度,如平时未加训练可能难有好的表达。
此外,“在行动中”几个字不可忽视,规定了考生作文无论采用何种文体必须具体写出“自我”外在的行动过程,如果仅仅停留在头脑中的“自我安排”是空洞乏力的,也会有偏题的可能。
三、思路参考
根据以上三种关系的分析,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容易把控的一种立意,搜寻作文素材,然后组合架构、驱遣语言下笔成文。
如果是“战胜”主题,为表现“自我”意志的决心,可以写自己学业上战胜困境的超越、艺术上排除干扰的成功,也可以写历史人物如何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或者从小我跳出来,上升到国家层面,从国家的“我”出发,关注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如何通过“走自己的路”实现目标的,等等。
如果是“顺从”主题,为表现“自我”对“外界干扰”的认同理解,则可以将叙事视角立足在“阻碍”这一方,深挖“自我”的盲目性或局限性,最终认清“自我”,放弃“自我”。如写自己开始设立了好高骛远的目标,父母干扰我的行动,但在对“阻碍”原因有了清醒认知后,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或远见,开始摆正自己的位置,放弃不切实际的“自我”。具体如,在没有认清自己身体条件的情况下想成为奥运选手,在家庭困难的情况下花重金追求理想,等等。
如果是第三种立意,可以写对“自我”认知的由浅入深,对“阻碍”态度的转变,一开始的“自我”是任性和固执的,与“阻碍”对抗,后来遭受挫折,从“阻碍”中找出有利因素,发现“自我”是开放和动态的,从而做出调整达成更高一层“自我”。比如,一开始认为朋友总在我运动前叫我热身五分钟是对我的干扰,等我受伤后明白了热身的重要,每次运动前都叫朋友监督我确保热身质量,我运动成绩提升。或者来点新鲜的,如孙悟空给唐僧写一封信,细说自己对“紧箍咒”从对抗到理解的转变,表达自己成为斗战胜佛后对师父的感激。诸如此类,只要有这样的思辨过程都可写成作文。
下水文
以痛吻我,报之以歌
“他人即是地狱。”萨特的这句话让我长久不能释怀。
是的,我们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外界干扰,它们如绳索,如粗石,让我们脚步踉跄。这些干扰可能来自亲人朋友,也可能来自现实环境。成长路上我们该如何处理与干扰的关系?是强力排除它,还是被它左右而失去自我?但只要你冷静细思,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可走:拥抱干扰,优化自我。
无论什么干扰,我们都有理由去拥抱它,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在困局中跳出两难思维,用更上一层楼的博大,把干扰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实现人生理想的跳跃。
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谆谆告诫世人:“认识你自己。”“要自己安排生活”有一个前提,就是对自身和现实处境有准确的认知。试着问问自己,如果你的目标是运动员,那么你是否具备了该有的身体素质?如果你的目标是设计师,你是否具备了敏锐的感知力?如果你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你是否具备了飞翔的能力?不能认清自己和现实,你立不起来,你所有的理想都可能是空中楼阁,是镜中花、水中月。
但光有准确的认知也难以完成自我实现,因为“自我”会不断变化。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皆在变化,自我的理想也会随情境变。真正能成为自己的人,拥有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有能力将干扰转化为成功的助力因素。强有力的行动是实现自我的强力保障。首先,要辨析干扰的组成要素,找出其中有利的部分,化被动为主动。赤壁之战中曹操将战船用铁索连成片,对东吴获胜而言是强大的干扰,曹操就是东吴和周瑜成长过程中的阻碍。可是周瑜看到了干扰中的有利之处,一把火让曹军丢盔弃甲。冷静分析,仔细辨认,转换视角,干扰就可能会转向。其次,要在干扰中吸取教训,积累失败经验,磨砺能力,强大自我。曾国藩在“屡败屡战”过程中积蓄了不少作战策略,及时调整,平定了内乱,成为中兴名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因为干扰对他的磨砺造就了他的锋芒。最后,拿出勇气面对干扰,不逃避、不放弃,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我目标,借力逆风飞翔。要有“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机智和变通,要有“苦难即是礼物”顽强和定力,拥抱干扰,认可干扰,转化干扰。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既然干扰说来就来,那就改变我们的行动方式,不断调整我们的人生目标,执着以进,勇毅以行,世界以痛吻我,我却要报之以歌!
怕什么干扰无穷,总有这么一天,蔚蓝的天空下,你我一路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