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课件(共20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课件(共20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14:22:00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过程方法目标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目标
3.培养学生赏析能力,体会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惆怅落寞之情。
【教学重点】
赏析词文,理解词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今昔对比中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课时计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桥上明月,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中一群雅人高士夜饮,多么美好惬意的生活,可是转瞬间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和国破家亡的痛苦涌上心头,无奈只有把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之事尽付渔唱樵歌。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一)熟读词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1.听录音范读
2.个别读纠正
3.齐读巩固
4.自由读提升
(二)作家作品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三)背景简介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三.译读诗词,感知大意
1.结合课下注释,同桌说说大意。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3.概括上下阕内容。
【点拨】
上片忆旧: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下片感怀: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作品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四.研读诗词,深入探究
1.品味:“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点拨】首先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2. 请从写法、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点拨】写法: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语言:这两句词用语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杏花疏影”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很有雅致。
意境:这两句词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词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图画,意境淡雅伤感(营造淡雅的情调和忧伤的氛围),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结构:此句承上启下,仰承“忆昔”,是对“昔”的具体描述;下启“一梦”,与之构成鲜明的对比。(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 品读:“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点拨】追忆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4.赏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点拨】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5.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点拨】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余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出苍凉之音,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6.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点拨】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唱,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五.赏读诗词,写作鉴赏
1.巧用对比。
将昔日洛中旧游的欢景和二十多年后再来已沦丧旧地的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北宋亡国后的深沉感慨。
2. 语言清新。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板书设计(共20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桥上明月,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中一群雅人高士夜饮,多么美好惬意的生活,可是转瞬间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和国破家亡的痛苦涌上心头,无奈只有把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之事尽付渔唱樵歌。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
新知讲解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昔日的游览。
在洛阳城南十里。
才改出众的人。
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渔歌在夜半响起。
新知讲解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上片忆旧: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下片感怀: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作品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品味:“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首先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合作探究
2. 请从写法、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
写法: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 游乐情形。
语言:这两句词用语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杏花疏影”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很有雅致。
合作探究
意境:这两句词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词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图画,意境淡雅伤感(营造淡雅的情调和忧伤的氛围),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结构:此句承上启下,仰承“忆昔”,是对“昔”的具体描述;下启“一梦”,与之构成鲜明的对比。(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合作探究
3.品读:“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追忆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身经浩劫,如历恶 梦的心境,身经浩劫,如历
恶梦的心境。“惊”字写出
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
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
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合作探究
4.赏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合作探究
5.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余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出苍凉之音,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合作探究
6.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
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
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
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唱,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巧用对比。
将昔日洛中旧游的欢景和二十多年后再来已沦丧旧地的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北宋亡国后的深沉感慨。
2. 语言清新。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上片 回忆往昔
快乐生活
下片 抒发宦海
沉浮感慨
落寞孤寂
对 比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