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1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12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7 19:2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1.9.18-1936.12.12)
抗日战争的开始
局部抗战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田中奏折》
材料三: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田中奏折》
材料二: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军部势力和关东军下决心要制造事端,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2)日本急于转嫁经济危机,加紧侵华(国际形势)
(4)蒋介石积极内战给日本可乘之机(国内形势)
一、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3)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二、九一八事变与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 概况 背景/原因
时间
经过
结果 影响
1931年9月18日
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
军事进攻:日军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
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①只有4个月时间,东三省沦亡
②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①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②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屠杀人民”
事变前:“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事变后:“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态度?
不抵抗政策
材料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
——1931年7月13日《告全国同胞—致安内攘外书》
材料二:“一、此次之所以命令不抵抗主义,是因将此次事变诉诸于国际公审,以外交求得最后胜利。二、尚未到与日军抗争之时机,因此各军将士对日人依然平常那样对待,不得侵害。”
——《9月26日张学良对东北陆海军发布的对日不抵抗训令》
1、南京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寄希望于国际联盟调停
3、日本国力大大强于中国,抗日必亡,应力避争端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组织抗日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
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将领马占山
杨靖宇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二、九一八事变与局部抗战
三、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日军侵占山海关
1933年1月
1935年下
“华北自治运动”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时间:
(2)地点:
(3)口号:
(4)结果:
(5)意义:
1935年12月9日
北平新华门前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
三、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8月,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九一八事变丢了东北
秦土协定丢了察哈尔
淞沪协定日本驻军上海
塘沽协定丢掉长城以北
何梅协定丢了整个河北
……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1、背景
三、西安事变
共产党:
提出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置民族大义于不顾。
东北沦亡、华北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国内形势:
张、杨个人:
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
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推动。
2、概况
三、西安事变
2.人物:
3.目的:
张学良、杨虎城
逼迫蒋介石抗日
4.经过: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
杨虎城
兵谏
中共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协商。
5.中共态度:
三、西安事变
6.结果:
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7.意义: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