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原始社会: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夏商周——中华文明的产生
奴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
统一多民族封建社会的形成: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
授课人 :杨丽嫆
“我”从哪里来?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撒泥造人
上帝创世说——亚当和夏娃
古猿起源说——进化论
目录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一展室:旧石器时代
第二展室:新石器时代
第三展室:传说时代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一展室:夏
第二展室:商
第三展室:西周
考古学家依据人类制作、使用工具的质料、方式等差异,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前,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
代表性遗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前)
特征:
打制石器
洞穴群居、已学会用火
渔猎采集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一展室:旧石器时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元谋人门齿化石
生活状态
从事渔猎和采集
过着群居的生活
已经学会使用火
分布特点
沿河分布
满天星斗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一展室:旧石器时代
1、代表性遗址
时间 文化遗址 地点 特征 所属社会阶段
距今7000-5000年前
距今5000年左右
时间 文化遗址 地点 特征 所属社会阶段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典型器物:彩绘陶器 农作物:粟 母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红陶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 黑陶,“蛋壳陶” 父系氏族社会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有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二展室:新石器时代
2、生活状态
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村落定居
典型代表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红山文化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二展室:新石器时代
比较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特征
满天星斗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由于活动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各有特色。这些不同的特色,程度不同地保留在原始先民遗留下来的遗物、遗址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从其开始就呈现出地域上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考古学家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分为6个区系,即北方区系、中原区系、东方区系、东南区系、南方区系和西南区系。……苏秉琦认为区系的划分研究。旨在揭示新石器时代文化源头和特色的多样性、多元性。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二展室: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稻谷遗存
畜牧业的产生
河姆渡出土的黑陶猪纹钵
牛河梁遗址的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的宗教崇拜
新石器时代的纺织品
浙江钱山漾遗址的绸片
新石器时代的墓葬
大汶口文化的夫妻合葬墓
新石器时代的房屋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二展室:新石器时代
3、从原始人群到部落
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
同劳动,成果共享。(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
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
们通过战争不断掠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二展室:新石器时代
农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整个器形呈长方形,四角弧圆,平底,夹炭黑陶制成,钵的外壁刻着一只造型逼真的猪,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河姆渡人就是用它来放置食物的,我们从中也可以想象人类最初养猪的模样。
(1)社会分工的出现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二展室:新石器时代
(2)由迁徙——定居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二展室:新石器时代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如象征神权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权的玉钺都只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化的为贵族阶层服务的高端手工业。
良渚文化玉钺
良渚文化玉琮
(3)社会阶层分化,军事权力象征、礼制
原址模拟呈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反山王陵12号墓。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二展室:新石器时代
良渚王城由宫殿区(39公顷)、内城(含宫殿区约280公顷)、外城(约351公顷)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组成,内城由墙体围合,设8座水城门、1座陆城门,内城和外城的布局跟中国中原地区城市建造一脉相承,由此推测良渚文明跟中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4)出现都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二展室:新石器时代
从部落到国家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二展室:新石器时代
三皇:燧人、伏羲、
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
帝喾、尧、舜
第一展厅:在璀璨星辰中曼歌——多元一体 第三展室:传说时代
禅让制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一展室:夏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启继位。公天下——家天下
材料: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燕策一》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1)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主观性
(2)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从禅让制到世袭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3、统治方式: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管理十分松散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一展室:夏
4、二里头文化遗址
这个早于商代、因商文化的出现而受阻以至被融合的、在传说夏人活动地域内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的二里头下层文化,有可能就是我们探索中的夏代文化,或可能说是夏代后期文化 。
——殷玮璋,《二里头文化探讨》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二展室:商
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制度:
(1)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伊尹和其他事务官
(2)地方:内外服制
内容: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广大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原因: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被完全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有效控制。
商朝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3、占卜制:通过龟甲兽骨裂纹判断吉凶
原因:生产力水平比较地下;也是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体现
卜辞:前辞(叙辞、述辞)、命辞(贞辞)、占辞、验辞
癸已卜,□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自西。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沚夏告曰:土方征于我东鄙,灾二邑;工方亦牧我西鄙田。
【题解】此条卜辞记录商王朝和方国之间的战争。癸已这一天由卜官进行龟卜显示一旬内无祸。商王又亲自占卜,却显示有祸祟,敌方将自西来犯商。不久,果然土方侵商之东境,并攻占二邑,工方也侵犯商之西境之田。此卜辞记事首位完整,事件跌宕起伏,颇具故事性。
4、衰亡:商纣王荒淫无道,引起民愤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牧野之战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二展室:商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三展室:西周
(一)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史称西周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阅读上面两则史料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总结分封制的内容。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三展室:西周
(二)制度
1、分封制
(1)原因:内外服制的缺陷,对地方控制薄弱;疆域更加辽阔
(2)目的:加强对空前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维护统治
(3)对象:王族(主要)、功臣、先代贵族
同姓诸侯国:晋、卫、鲁、燕
补充:同姓不婚(秦晋之好),以姻亲关系控制其他异姓诸侯国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三展室:西周
(4)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权利:有较大的自主权:行政、司法、军事、财政
(6)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一不朝,削其地;二不朝,削其爵;三不朝,六师一】
(7)影响:
积极:①促进边疆开发,②文化发展,③民族融合,④行政: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封邦建国,以藩屏周;众星拱月)
消极:①随着血缘关系的淡薄,血缘纽带维系作用失效,引发动乱
②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诸侯国实力增强,分封制逐渐崩溃,要求建立新的制度与生产力相适应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三展室:西周
材料一: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未尝有嫡庶
之别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
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思考:商周在王位继承制上有何不同,变化的原因是?
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嫡长子继承制
易造成统治者之间的纷争,不利于稳定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三展室:西周
2、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目的:协调统治阶级集团内部在政治权力和土地财产方面的争端,维护统治
(3)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4)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家国同构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5)影响:
①对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在一定时期内维护统治。
②对后世:积极:民族安定,民族凝聚力
消极:人为划分尊卑,与现代的平等与法制观念相违背。
3、礼乐制度 等级森严,秩序规范(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
宗法制
分封制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一鼎
礼乐制度
确定秩序、巩固统治
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三展室:西周
(4)等级秩序:
互为表里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三展室:西周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井田制
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下》
公田
1、土地国有(周天子)
2、集体劳作
3、分配方式:绝大部分
归贵族所有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三展室:西周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西周文化
西周早期班簋
西周戎生编钟
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具有很高的水平,其中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除青铜器铸造外,夏、商、西周的制陶业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另外这一时期,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和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商业的发展: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 酒诰》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三展室:西周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三展室:西周
(三)西周的衰亡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道路以目,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共和执政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材料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材料二:周公说:君子居于官位,不可贪图安逸,当知稼稿之艰难,知民生之疾苦。般代的中宗、高宗、祖甲和吾族的一,都是通达明智的君王。闻民众有怨恨署辞,他们会更读自己的言行;知有人指出其过错,他们会真心地反省自责。他们知道,如果听不到民众的批评,人们就会互相欺瞒诈骗。今后继位的君王,真该以此为鉴戒!
材料一、二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早期民本思想
第二展厅:向文明更深处漫溯——家国天下 第三展室:西周
探究:结合夏商周时早期国家的表现,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神秘色彩)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世卿世禄、贵族统治);家国同构
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2、青铜铸造发达
1、礼乐制度
2、甲骨文
3、开始形成文化认同
4、早期民本思想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诞生
距今约170万年前
距今约1万年前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046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前
距今约1.8万年前
距今约5000年前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元谋人
距今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
山顶洞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世袭制;
二里头遗址
内外服制度;
殷墟、甲骨文;
青铜器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犬戎破京
青铜时代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诞生
当堂巩固
1.(2020.1·浙江高考·1)《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故①正确;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传贤”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非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 (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解析】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D项;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C项。
当堂巩固
3. (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 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
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出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A项; "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当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