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并序》
核心素养目标 激发学生心理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对比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提升对比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建立自身的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人用寥寥数笔便将战争的残酷和将军的轻敌骄逸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才情令我们叹服。那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挥毫泼墨的,又是因何而作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燕歌行并序》。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人物,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问题:边塞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呢? 相关链接: 1.边塞诗形成的原因 (1)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2)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写作背景 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题解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燕歌行”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怨旷之情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和戍卒生活的艰苦,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了解;同时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帮助学生明确诗歌的大体内容。 三、诵读感悟 吟咏诗韵 聆听范读,在教师的诵读指导下进行自主诵读。 明确结构 1.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按战事发展的顺序:出师—--失利——被围——苦斗(结局) 2.理清诗歌结构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 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 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苦斗, 突出壮志豪情。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结构,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力。 四、深入探究 (一)展开分析:第一部分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2.“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展示答案。) (二)展开分析:第二部分 1.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展开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2.这一部分主要与运用了哪些手法? [设计意图] 进一步明确诗歌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四)写作特色 1.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出兵时的金鼓震天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士兵的辛苦作战与大将军的纵情声色 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贪功懈怠 古时李广体恤爱护士卒与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 2.运用典故。 结尾运用典故,写李广李将军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讽刺了将领们贪功懈怠、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表达了对他们的不满。 (五)课堂小结 本诗描写了边庭士卒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赞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同时又以同情的态度,写出了他们离家远戍的痛苦。诗篇还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请同学们再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诵读训练,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 五、拓展延伸 (一)实际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运用了对比,“马后桃花”,指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上,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运用了借代手法,“马后桃花”,指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二)比较阅读 阅读曹丕的《燕歌行(其一)》,比较分析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同:两首诗都写了思妇的对征夫的思念,借此表达思念的遥遥无期,都写出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对他们的同情。 异:曹诗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统治阶级能对普通百姓如此深刻同情,这是很可贵的;而高诗则着重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练习诵读本诗,体会诗境。 3.完成课后配套习题。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燕歌行并序》 出师 战败 被围 苦斗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练习诵读本诗,体会诗境。 3.完成课后配套习题。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25张PPT)
燕歌行并序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初步导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人用寥寥数笔便将战争的残酷和将军的轻敌骄逸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才情令我们叹服。那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挥毫泼墨的,又是因何而作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燕歌行并序》。
1.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分析比较不同诗歌手法,提升赏析运用能力。
3.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其现实批判意义。
学习目标
目录章节
壹
贰
叁
肆
知人论世
诵读感悟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知人论世
问题:边塞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呢?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1.边塞诗形成的原因
(1)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2)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
(二)写作背景
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知人论世
(三) 题解
知人论世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燕歌行”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怨旷之情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和戍卒生活的艰苦,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诵读感悟
(一)吟咏诗韵
1.聆听范读
2.自主诵读,读准字音
朗读指导
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初读:辨“音”金戈铁马之声,玉磐鸣球之节
再读:吟“韵”注意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听读:划“节”将本诗分为四节:出师、战败、被围、苦斗
诵读感悟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一)吟咏诗韵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描写画面:出师之景
诵读感悟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一)吟咏诗韵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描写画面:战败之景
诵读感悟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描写画面:被围之景
(一)吟咏诗韵
诵读感悟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描写画面:苦斗之景
(一)吟咏诗韵
诵读感悟
(二)明确结构
1.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按战事发展的顺序:出师—--失利——被围——苦斗(结局)
2.理清诗歌结构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 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 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苦斗, 突出壮志豪情。
深入探究
展开分析:第一部分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2.“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用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渲染出师时的声势浩大,用“破”、“下”等动词写出了出师时将士一往无前的气势。也为下文的惨败形成对比。
“飞”字体现了军事形势的紧张,而“照”表现了敌人的来势凶猛,超出将士们的预期。
深入探究
展开分析:第二部分
1.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气候条件恶劣
自然条件恶劣
敌人凶猛善战
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深入探究
展开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写士兵的痛苦:辛勤久,空回首。
边疆的荒凉:飘飖那可度,苍茫更何有!
战争的酷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2.这一部分主要与运用了哪些手法?
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
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
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写作特色
1.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出兵时的金鼓震天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士兵的辛苦作战与大将军的纵情声色
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贪功懈怠
古时李广体恤爱护士卒与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
2.运用典故。
结尾运用典故,写李广李将军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讽刺了将领们贪功懈怠、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表达了对他们的不满。
课堂小结
本诗描写了边庭士卒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赞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同时又以同情的态度,写出了他们离家远戍的痛苦。诗篇还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请同学们再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拓展延伸
实际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拓展延伸
实际运用
运用了对比,“马后桃花”,指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上,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运用了借代手法,“马后桃花”,指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阅读曹丕的《燕歌行(其一)》,比较分析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拓展延伸
同:两首诗都写了思妇的对征夫的思念,借此表达思念的遥遥无期,都写出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对他们的同情。
异:曹诗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统治阶级能对普通百姓如此深刻同情,这是很可贵的;而高诗则着重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比较阅读
1.背诵并默写本诗。
作业布置
3.完成课后配套习题。
2.练习诵读本诗,体会诗境。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与其它三项所用的手法不同( )
玉箸应啼别离后
二月春风似剪刀
化干戈为玉帛
D.孤帆远影碧空尽
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山川箫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塤
D.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二、理解性默写
1.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揭露了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
2.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失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3.高适《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 , ”
4.《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 , ”
5.《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
“ , ”
6.《燕歌行》中描绘唐军出征景象的句子是“ , ”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
使青夷军①入居庸(其一)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商漫漫。
(注)①青夷军:唐代成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的身份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
1.结合诗句,理解首联中“难”字含义。
2.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颈联和尾联做赏析。
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选项是比喻的手法,其它三项均为借代。
2.D 解析:A项“箫”应为“萧”。B项“戌”应为“戍”。C项“塤”应为“勋”。
二、理解性默写
1.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2.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3.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4.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5.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6.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三.课堂训练
【参考答案】
①孤独之难(或“孤独”)。诗人去、回边塞,匹马独行了银长时间,孤单寂寞,前路漫漫,孤单寂寞。②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景象荒寒,关塞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一路行来艰苦困乏。
【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从题干形式看,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含义角度考虑。
首联,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此时回来也十分艰难。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以“难”作结,“匹马”表明孤独,“行将久”,表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暗示了诗人孤单寂寞的心境。
2.颈联运用拟人(或:烘托、衬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渲染等)手法,从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两方面写了寒泉水声冷涩、悲苦,山间树叶调零、干枯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边塞的寒冷、空旷,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苦和心境的冷寂。
尾联照应首联,“莫言关塞极”直写观点态度,“云雪尚漫漫”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以景作结,蕴通着征路漫长之意,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去”,指前往青夷军送兵;“转”,即回,返入居庸关,因此“难”,不仅“去”“转”时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
综上所述,“难”一方面写出了内心孤独之难,另一方面写出了行路之难。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以及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题干要求“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需要考生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表达技巧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具体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