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
课题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人应当坚持正义》
核心素养目标 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掌握基本的逻辑关系,合理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 在掌握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识别、运用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初步导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古代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心中的信念慷然赴死。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柏拉图的讲述来欣赏一下苏格拉底的智慧。 (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代表作有《对话录》《理想国》等。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二)写作背景 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三)文体知识 对话体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 这种体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四)题解 本文节选自《柏拉图对话录.格黎东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太庆译。略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文中苏格拉底循循善诱,步 步说服格黎东赞同自己的观点:人应当坚持正义。 [设计意图] 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感知;同时对题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标题含义。 三、初读课文 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展开分析: 1.苏格拉底提出跟格黎东探讨的主要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2.苏格拉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全文的谈话思路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掌握文章基本框架。 对各个部分进行针对性分析,帮助学生明确各个部分的重点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 四、深入感悟 (一)课文中,苏格拉底还提出了一系列与“正义”相关的理念,请找出来并说说文章题目为什么只用“正义”。 课文中,“正道”意为“正路或正确的道理”;“道义”指“道德和义理”;“道理”即“事物的规律”,也指“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正当”是“合理合法的”之意;而“正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之意。根据这几个理念的内涵可知,“正义”的境界最高,它能包含其他几个理念的基本内涵,所以,课文题目选取“正义”,体现了人物的精神追求。 在面对朋友格黎东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并最终带格黎东到了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他首先提出格黎东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的问题,即是否符合他所服从的“道理”。 然后苏格拉底又谈到应该听从内行,否则“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他把“道义”和“不义”对举,突出了道义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得到了格黎东的肯定。 接着苏格拉底由身体到灵魂,步步深入,谈到我们必须听从“真理”,就是听从我们一贯遵循的“道理”。 最后又回到格黎东的提议上,是否逃离需要看是否正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情。 (三)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力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来说是抽象而深奥的,苏格拉底举的“一个从事体力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对人们而言是是身边的人和事,是比较熟悉的。“一个从事体力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而非众人的意见。由此及彼,正义和非正义这个问题也应当听从内行人的意见而非外行人的意见。苏格拉底通过这一类比,使自己的观点容易被理解进而被接受。 (四)从本文来看,苏格拉底提问的方式有哪些特点? 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 (1)偏重于问,而不轻易让对方提出问题。 (2)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3)发问很谦和。 (4)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最后使对方放弃自己的观点。 (五)写作特点 (1)环环相扣,层层铺垫。 首先,苏格拉底提出了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守”,固绕这两个问题,苏格粒底抛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格黎东思考;其次,苏格拉底围绕正义的问题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最后,苏格拉底回到了越秋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这个核心问题上来,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问题的铺垫,这时提出核心问题并不显得过于突兀,格黎东不得不赞同苏格拉底的观点。由此,苏格拉底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层层铺垫,一步一步地把格黎东的思路完全带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2)步步设问,不断推进 文中苏格拉底针对格黎东对自己越般送跑的建议,不断提问,慢慢推进,引导格案东一步步放弃了自己的建议,这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提问的艺术特色。苏格粒底善于在同客中经过反复话难和归的,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金。通过谋和的发问,不断引导格察东去思索,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课堂小结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这篇对话,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人应当坚持正义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正义思想,都是人应当遵从的不易原则。只要是不合乎这些原则的众人的意见、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值得重视或理会。即使在身体受到损害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也应当选择“正当”的行为,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以坏报坏,因不符合真理,亦应摒弃。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五、拓展延伸 (一)苏格拉底坚持正义、舍生取义的行为令人感动;但也有人认为,他应该越狱逃跑,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觉得呢?为什么? 观点一: 苏格拉底坚持正义、舍生取义的行为令人感动。没有什么比为了理想付出一切更加值得!这个世界上除了生命之外,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真理、正义、理想。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和正义被毁造成的损失比身体被毁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对于毕生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苏格拉底而言,越狱逃跑意味着以不义对不义,这是对真理和正义的损害。 观点二: 苏格拉底应该越狱逃跑。他本来就是无罪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都是强加给他的。越狱之后,他能更好的影响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接受他的观点,进而能更好的改变社会,改变世界。 (二)历史上有很多人为了坚持心中的信念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英雄的行为,也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你对于这种坚持自己心中信念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请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 进行思考学习,构建学生辩证思维框架。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针对本文中苏格拉底的行为进行思考,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设计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夯实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通过写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人应当坚持正义》 提出问题 分析重要性 得出结论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针对本文中苏格拉底的行为进行思考,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设置情景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设置了多种学生参与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可适当添加鼓励性评语。 课堂教学建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发言。(共27张PPT)
人应当坚持正义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一单元
初步导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古代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心中的信念慷然赴死。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柏拉图的讲述来欣赏一下苏格拉底的智慧。
学习目标
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概括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特点,理解他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论证的。
3.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目录章节
壹
贰
叁
肆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代表作有《对话录》《理想国》等。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
(三)文体知识
知人论世
对话体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
这种体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四) 题解
知人论世
本文节选自《柏拉图对话录.格黎东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太庆译。略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文中苏格拉底循循善诱,步 步说服格黎东赞同自己的观点:人应当坚持正义。
初读课文
( 一)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拳拳服膺:拳拳:紧握不舍,引伸为恳切;服膺:铭记心中。 形容恳切地牢记不忘。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
恫吓:恐吓,威胁。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
初读课文
( 二)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初读课文
展开分析
1.苏格拉底提出跟格黎东探讨的主要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原文:在我现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
概括: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我们是该越狱逃跑还是从容赴死捍卫自己的信仰和正义?
初读课文
展开分析
2.苏格拉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原文:那就无论如何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了。
那就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概括: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宁可被处死,也不能做不正义的事情,即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初读课文
展开分析
3.全文的谈话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其次,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说明坚持
正义的重要性。
最后,读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深入感悟
问题一
1.课文中,苏格拉底还提出了一系列与“正义”相关的理念,请找出来并说说文章题目为什么只用“正义”。
课文中,“正道”意为“正路或正确的道理”;“道义”指“道德和义理”;“道理”即“事物的规律”,也指“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正当”是“合理合法的”之意;而“正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之意。根据这几个理念的内涵可知,“正义”的境界最高,它能包含其他几个理念的基本内涵,所以,课文题目选取“正义”,体现了人物的精神追求。
深入感悟
问题二
2.在面对朋友格黎东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并最终带格黎东到了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他首先提出格黎东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的问题,即是否符合他所服从的“道理”。
然后苏格拉底又谈到应该听从内行,否则“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他把“道义”和“不义”对举,突出了道义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得到了格黎东的肯定。
深入感悟
问题二
2.在面对朋友格黎东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并最终带格黎东到了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接着苏格拉底由身体到灵魂,步步深入,谈到我们必须听从“真理”,就是听从我们一贯遵循的“道理”。
最后又回到格黎东的提议上,是否逃离需要看是否正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情。
深入感悟
问题三
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力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来说是抽象而深奥的,苏格拉底举的“一个从事体力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对人们而言是是身边的人和事,是比较熟悉的。“一个从事体力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而非众人的意见。由此及彼,正义和非正义这个问题也应当听从内行人的意见而非外行人的意见。苏格拉底通过这一类比,使自己的观点容易被理解进而被接受。
深入感悟
问题四
从本文来看,苏格拉底提问的方式有哪些特点?
(1)偏重于问,而不轻易让对方提出问题。
(2)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3)发问很谦和。
(4)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最后使对方放弃自己的观点。
写作特点
(1)环环相扣,层层铺垫。
首先,苏格拉底提出了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守”,固绕这两个问题,苏格粒底抛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格黎东思考;其次,苏格拉底围绕正义的问题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最后,苏格拉底回到了越秋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这个核心问题上来,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问题的铺垫,这时提出核心问题并不显得过于突兀,格黎东不得不赞同苏格拉底的观点。由此,苏格拉底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层层铺垫,一步一步地把格黎东的思路完全带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写作特点
(2)步步设问,不断推进
文中苏格拉底针对格黎东对自己越般送跑的建议,不断提问,慢慢推进,引导格案东一步步放弃了自己的建议,这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提问的艺术特色。苏格粒底善于在同客中经过反复话难和归的,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金。通过谋和的发问,不断引导格察东去思索,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课堂小结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这篇对话,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人应当坚持正义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正义思想,都是人应当遵从的不易原则。只要是不合乎这些原则的众人的意见、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值得重视或理会。即使在身体受到损害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也应当选择“正当”的行为,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以坏报坏,因不符合真理,亦应摒弃。
拓展延伸
探究一
苏格拉底坚持正义、舍生取义的行为令人感动;但也有人认为,他应该越狱逃跑,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觉得呢?为什么?
拓展延伸
探究一
观点一:
苏格拉底坚持正义、舍生取义的行为令人感动。没有什么比为了理想付出一切更加值得!这个世界上除了生命之外,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真理、正义、理想。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和正义被毁造成的损失比身体被毁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对于毕生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苏格拉底而言,越狱逃跑意味着以不义对不义,这是对真理和正义的损害。
拓展延伸
探究一
观点二:
苏格拉底应该越狱逃跑。他本来就是无罪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都是强加给他的。越狱之后,他能更好的影响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接受他的观点,进而能更好的改变社会,改变世界。
拓展延伸
探究二
历史上有很多人为了坚持心中的信念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英雄的行为,也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你对于这种坚持自己心中信念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请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配套基础习题。
2.针对本文中苏格拉底的行为进行思考,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
《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
一、巩固基础
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力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从本文来看,苏格拉底提问的方式有哪些特点?
苏格拉底提问的方法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二、提升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商贾(jiǎ) 掠夺(lüè) 励精图治(jīng)
B.恫吓(hè) 束缚(fù) 毋庸置疑(yōng)
C.角色(jué) 薄板(báo) 不容忽视(hū)
D.服膺(yīng) 滥发(làn) 迄今为止(qì)
2.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一群虱子寄生在猪身上,它们认为生活在又硬又长的猪毛中间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猪胯、猪乳、猪股等隐蔽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没想到,一天杀猪的到来,铺开茅草,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和猪同归于尽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想到西班牙去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堂吉词德》作者(塞万提斯)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B.对于小朋友来说,人工鸟集本身就像巨大的问号在吸引着他们:小鸟会住进去吗?都有什么样的鸟,有多少鸟会住进去,住起来舒服吗?
C.在远走他乡、辗转天涯时,他才明白为什么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会那么怀念故乡?
D.我们要怎样贯彻新《标点符号用法》?通知各校自行学习?组织骨干教师来培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萨达姆庭审答问实录(节选)
法官:姓名?
萨达姆:萨达姆·侯赛因。伊拉克共和国总统。(顿了顿)萨达姆·侯赛因·马吉德,伊拉克共和国总统。
法官:职业,伊拉克共和国前总统?
萨达姆:不,不是“前”。是现任。这是伊拉克人民的意志。
法官:已经解散的复兴社会党领袖。前陆军元帅。你的住址?
萨达姆:伊拉克的每间屋子。
法官:你母亲的名字?
萨达姆:索巴。
萨达姆:我是否可以澄清一点?
法官:可以,请。
萨达姆:你也得向我介绍一下你自己。
法官:萨达姆先生,我是伊拉克中央法庭的调查法官。
萨达姆:这样我就得问,你是伊拉克中央法庭的调查法官?是什么决议、什么法律组建了这一法庭?是联军吗?那么你是代表占领军的一个伊拉克人?
法官:不,我是代表伊拉克的伊拉克人。
萨达姆:但你是……
法官:前政权的一份总统令任命我出任这一职务。
萨达姆:所以你在重申所有的伊拉克人都应遵守伊拉克法律。以前通过的法律代表着人民的意志,这是否正确?
法官:是的,真主保佑。
萨达姆:因此你不应当在联军的管辖下工作。
法官:这是重要的一点。我是一名法官。在旧政权中,我尊敬这些法官。我正在恢复和继续我的工作。你和其他任何公民一样都得回答针对你的任何指控。
法官:这是一次提审。如果指控被证实,你就会被判决有罪。如果没有,那么一切都好。司法程序将带来正义。如果有证据,那么你将被判决有罪。如果没有证据,那么你将不会被判决有罪。直到现在,你只是被司法系统指控,所以……
萨达姆:所以,请让我发言,我不想使事情复杂化。你是一名法官?你是一名法官。法官尊重法律,他们根据法律做出判决?对吗?对吗?正义是一个相对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正义是《古兰经》的遗产,对吗?我不是在谈论萨达姆,他是否是一名公民或是其他什么人。我不是想紧紧抱住我的职位不放,而是尊重人民决定挑选萨达姆作为革命领导人的意志。因此,当我说我是伊拉克共和国总统时,这并不是出于仪式或是不想放弃这一职位,而是在对伊拉克人民重申我尊重他们的意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将我传唤至这里来听取指控。让我来了解一些事。谁是被告?在一名被告来到法庭之前应进行调查。这不是一个法庭。这是调查。现在是调查。让我来澄清这一点。我希望你记得你是一名人民授权的法官。你判决我是否有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记得自己是一名法官。所以不要提占领军,这不好。以人民的名义审判,这很好。以人民的名义审判,这是伊拉克的方式。
法官:萨达姆先生,这是调查程序,调查程序。
萨达姆:从法律角度来说,你已获知我有律师,是吗?我是否在见你之前应会见律师?
法官:如果你给我十分钟,让我们完成这些正式手续,我会回答你的问题。如果你等一会,你会看到你的权利是得到保证的。
萨达姆:好的,继续。
法官:按照法律,萨达姆先生,调查法官将宣读对被告的指控,并按照法律向他解释所有的指控,法律第123、124、125条条款。第一步是,这些法律条款是否是由萨达姆签署的?
萨达姆:是的,这是1973年的法律,当时萨达姆是领导层的代表,他签署了这些法律。所以你现在用萨达姆签署的法律来审判萨达姆。萨达姆是人民。请看一下宪法机制吧。我不是一名律师,但我知道我精通法律。是否可以传唤一名由人民选举的总统并用根据他和人民的意志所颁布的法律来审判他?这存在矛盾之处。
法官:不,司法程序让我来澄清这一点。第一,我不是在考虑对你提起诉讼。我是在调查,我是和你一起在调查,质问你。第二,总统是一个职业,是一个职位,是社会的代表,这是对的。他也是一个公民。按照宪法和法律,如果一个公民违反了法律,他将受到法律的审判。你比我更熟悉这些法律。
法官:这些就是对你提出的指控。第一,使用化学武器蓄意杀害哈拉比贾的民众。第二,1983年蓄意杀害大量伊拉克民众。第三,在没有进行审判的情况下杀害大量政党成员。第四,蓄意杀害大量伊拉克宗教界人士。第五,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蓄意杀害安法尔的许多伊拉克民众。你有权辩护和回答。这是你的权利。现在我们进入关键环节。你已听取了法庭对你提出的罪行指控。你已被告知适用的法律条款。法庭也向你宣布了你的辩护和代理权、不回答任何问题的权利,这将不会作为指控你的证据。法庭还向被告赋予对证据提出质疑的权利。被告提出会见辩护律师,他的私人辩护律师在调查进行时出庭。因此,考虑到这一点,提审结束,调查将推迟举行直到被告与他的律师取得联系,下一次开庭日期另行宣布。你应该签署指控你的法律文件。这样我可以……
萨达姆:我签这些文件。但你对我的指控是我任共和国总统的职务所提出的。有关哈拉比贾,我过去曾在电台听说过此事……在我任总统期间对哈拉比贾发动了攻击。
法官:这只是法律事务,你有权等到有律师在场时再回答这一问题。
……
萨达姆:请允许我在律师到场后再签署文件。
法官:这很好。中
萨达姆:我为自己辩护。
法官:是的,作为一个公民,你有权利。但是你得签署这些权利的保证文件,你已被告知这些权利。
萨达姆:这不是法庭程序的一部分。
法官:不,这是法庭程序的一部分。
萨达姆:不,我将等到律师在场时签署文件。
法官:那么你可以走了。
萨达姆:完了吗?
法官:是的。
4.从文中可以看出,在这次辩论中,萨达姆和法官各有输赢。请简要加以分析。
5.在法官质问“这些法律条款是否是由萨达姆签署的”之后,萨达姆采用了怎样的辩护手法?这一手法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与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
材料二:
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祆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摘编自杨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材料三: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6.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B.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C.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D.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7.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
B.苏格拉底说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
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
9.材料二中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说理的?请结合论述层次简要分析。
10.根据材料三的论述,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同步练习答案
巩固基础
类比论证。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来说是抽象而深奥的,苏格拉底举的“一个从事体力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对人们而言是是身边的人和事,是比较熟悉的。“一个从事体力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而非众人的意见。由此及彼,正义和非正义这个问题也应当听从内行人的意见而非外行人的意见。苏格拉底通过这一类比,使自己的观点容易被理解进而被接受。
偏重于问,而不轻易让对方提出问题。
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发问很谦和。
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最后使对方放弃自己原来的观点。
3.
所有的思想都需要不断完善。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你能详细说明你所说的观点,让我能更好的理解吗?”
所有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思考也是如此。因此,提出问题时,不要忘了它们会引发的其它问题。比如,“要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回答哪些与它相关的问题呢?”
做一个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我们才能卓有成效的提出问题,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的讨论。也可以说,这是做学问所要具备的一种方法和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贯穿于我们整个的学习和生活中,改变我们交流中的被动地位,化被动为主动。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用“苏格拉底式对话法”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现在的人很难静下心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所以一旦他们的情绪无由的陷入低谷的时候,自己却找不到原因。其实找到问题的根源很简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提出一些与自己有关的问题,然后,交给潜意识来回答。显意识再把回答变成新的问题…这样不断的循环下去,就是对潜意识的一个说服过程,还能够发现显意识没有觉察到的问题、并找出对应的解决办法。这样我们就能轻易的找到一些问题的根源,然后再对症下药,这样所有与心情有关的问题都能很轻易的解决。能够很好的解决与自己情绪有关的问题的只有自己,别人帮不上什么忙,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二、提升运用
1.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A项,“商贾(jiǎ)”中的“贾(jiǎ)”的读音错误,应改为“贾(gǔ)”。
故选A。
2.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题干问的是“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指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更像是儒家的未雨绸缪,而“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是告诉我们天道如此一无所谓好坏,每个事物本身含有自我否定的成分,于是有了祸福,有了安危。
抓住“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和猪同归于尽了”分析,虱子生活的安逸,不知道未雨绸缪,结合当危难来的时候,措手不及。揭示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A项,本句是陈述句,不能用问号,两个问号都改为句号;
B项,连续不同内容的问题,各成一句,末尾都要用问号,后两个逗号都改为问号;
C项,句末问号改为句号,有疑问词但不是疑问句。
故选D。
4.庭审开始,萨达姆咄咄逼人的气势数次压过了审讯的伊拉克法官,仿佛坐在被告席的是对方,甚至他还给法官上起了“法律常识课”。当萨达姆的一次以守为攻失败后,法官在庭审中占了上风,成功宣读了对萨达姆的指控。 5.萨达姆采用了以守为攻的辩护手法,先承认这些法律条款是自己签署的,然后指出用自己签署的法律条款来审判自己,是矛盾的。但是萨达姆的这次辩护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法官采用了反唇相讥的辩论手法,指出总统也是公民,也应该受法律的审判,并且嘲讽地说“你比我更熟悉这些法律”。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以及概括文本的能力。
庭审开始,针对法官的提问,萨达姆气势逼人,如“伊拉克的每间屋子。”“你也得向我介绍一下你自己。”“你是伊拉克中央法庭的调查法官?是什么决议、什么法律组建了这一法庭?是联军吗?那么你是代表占领军的一个伊拉克人?”,萨达姆多次反问法官,仿佛坐在被告席的是对方;他还在法官面前讲法律常识,如“法官尊重法律,他们根据法律做出判决?对吗?对吗?”“在一名被告来到法庭之前应进行调查。这不是一个法庭。这是调查。现在是调查。让我来澄清这一点。我希望你记得你是一名人民授权的法官。你判决我是否有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记得自己是一名法官。”从这些地方可见萨达姆暂时更胜一筹。后来,萨达姆承认法律条款是由自己签署,法官反唇相讥,指出总统也是公民,也应该受法律的审判,接着对萨达姆提出五条指控,萨达姆只能等待律师到场后再辩解回答,最后法官在庭审中占了上风。
5.本题考查掌握常见的辩论技巧并结合文本分析的能力。
当法官质问“这些法律条款是否是由萨达姆签署的?”,萨达姆回答:“是的,这是1973年的法律,当时萨达姆是领导层的代表,他签署了这些法律。”萨达姆采用了以守为攻的辩护手法,先承认这些法律条款是自己签署的是的,然后说:“所以你现在用萨达姆签署的法律来审判萨达姆。萨达姆是人民。请看一下宪法机制吧。我不是一名律师,但我知道我精通法律。是否可以传唤一名由人民选举的总统并用根据他和人民的意志所颁布的法律来审判他?这存在矛盾之处。” 指出用自己签署的法律条款来审判自己,是矛盾的。但是法官指出“总统是一个职业……他也是一个公民。按照宪法和法律,如果一个公民违反了法律,他将受到法律的审判。”并且最后成功地宣读了对萨达姆的五条指控。可见,萨达姆的这次辩护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D
D
C
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材料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
10.①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孔子的守成态度;在面对现实时,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②这两种思想倾向虽然对立,但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解析】6.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错误,根据原文“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可知,形式逻辑并非苏格拉底所创。
B项,“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错误,根据原文“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可知,选项扩大了范围。
C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错误,原文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D。
7.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错误,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在“理性精神”“理性推理”等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命题。
B项,“……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错误,苏格拉底此语强调的是用严格的逻辑理性审查、反思自己提出的命题,而曾参所言强调的则是人格养成过程中的自我省视。两者同言“反思”,但其内涵并不一致;据此也不能说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
C项,“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错误,原文说的是“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二者并非是因果关系。
故选D。
8.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材料三主要论证的是中国哲学中孔子守成的思想倾向和西方哲学中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卢梭的理论是从个人信仰角度强调“善”,而非认识论上的批判。
故选C。
9.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是从“轴心时代”的概念和“哲学存在的内在共同性”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的,找出材料中所举的例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即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
举例论证的作用丰富材料的内涵,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
10.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对于本题来说,可先分说在面对传统文化时和在面对现实时我们应怎么做,然后总说这两种思想倾向对一个民族的发展的积极意义。“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我们需要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需要更多地采用孔子的守成态度。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可知在面对现实时,我们应及时自我更新,跟上潮流、创造潮流。需要更多地采用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这两种思想都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利于我们新时代社会的建设。因此应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