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8 11:1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和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1927年
4·12政变
1927.8.1
1927.10
1931.11
1930~1934年蒋介石在江西发动的五次大规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争
1927-1937
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发展
1934.10-1936.10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政治:专制统治
经济:夹缝中发展
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革命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36
国共
合作
1937
全民族
抗日
1927年秋
“宁汉合流”
1928年底
东北易帜
形式上基本统一中国
南昌起义
1927.8.7
八七会议
1927秋
秋收起义
井冈山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
中央临时政府
红军长征
1935.1
遵义会议
时间轴整理
1928
继续北伐
1928.5
“济南惨案”
1928.6
皇姑屯事件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1927.9
①宁汉合流,迁都南京
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928.12
②东北易帜
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1926.12
1927.4
三足鼎立
①国民党新军阀各自为政;
②帝国主义势力尚未清除;
③国共两党处在对峙中。
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1928年5月,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武力阻止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在济南城内肆意焚掠屠杀。此案中中国民众被焚杀死亡者,达一万七千余人,受伤者二千余人,被俘者五千余人。
济南惨案
1928年6月14日,日本提出的增修吉会铁路和开矿、设厂、移民等,以及阻止中国在葫芦岛筑港的要求,张作霖没有答应,引起日本不满。日本关东军在沈阳附近皇姑屯火车站制造的炸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
皇姑屯事件
【知识拓展】从两次北伐的对比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战争 国民革命北伐 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宗旨目标
组织基础
战争实质
结果
反帝反封建
打倒北洋旧军阀
不同利益集团的军阀
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
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
实现全国形式上统一,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的专制统治
人民大革命
合作破裂,革命失败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
①对苏联:敌对,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断交。
②对英美:依附,发起改订新约运动(1927年开始),缓和国内反帝情绪。
(结合选必1第16课P94)
主要围绕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
材料:在协定关税下,晚清中国税率维持在 5%的水平。清末民初,政府多次尝试提高关税,均未取得实质进展。1928年6月,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关税自主是其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形势,美国率先与中国签订了新的《中美关税条约》。随后英、法也与中国达成新的关税条约。到1936年,中国平均进口税率迭到31.2%最高税率达80%。此外,政府还降低出口税率,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抑制了外货作倾销。虽然海关总税务司仍然由英人相任,但一些口岸税务司开始由中国人负责,税教也开始由中国中央银行储存保管。 ——摘编自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1840-194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关税自主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国内背景:
政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实现统一;南京国民政府为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及增加财政收入;历届政府争取提高关税的努力受挫;中国人民为争取关税自主的努力。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外交:中美关系的发展(蜜月期)
国际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关税战。
改订新约运动(1927年开始)
影响:
积极:①经济: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而且提高关税一定程度上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战做了物质准备。②政治:形式上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关税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消极:很不彻底部分收回国家主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性质: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
①对苏联:敌对,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断交。
②对英美:依附,发起改订新约运动(1927年开始),缓和国内反帝情绪。
(结合选必1第16课P94)
主要围绕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
③对日本:
变化,
不抵抗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逐步转向抗日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事
①建立正规军(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
②新军阀混战(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③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经济:
夹缝中发展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夹缝中发展
(1)条件
政府 ①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②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民间
③1935年进行法币改革: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流通,白银收归国有
④整顿税务和金融:改定新约,收回关税主权,成立四大银行(中中交农),统一税制
①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
材料:在协定关税下,晚清中国税率维持在 5%的水平。清末民初,政府多次尝试提高关税,均未取得实质进展。1928年6月,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关税自主是其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形势,美国率先与中国签订了新的《中美关税条约》。随后英、法也与中国达成新的关税条约。到1936年,中国平均进口税率迭到31.2%最高税率达80%。此外,政府还降低出口税率,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抑制了外货作倾销。虽然海关总税务司仍然由英人相任,但一些口岸税务司开始由中国人负责,税教也开始由中国中央银行储存保管。 ——摘编自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1840-1949)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经济:夹缝中发展
(2)表现 (3)影响
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①积极: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②消极:
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压制民族资本。
较快发展≠健康发展
(概念区别:民族资本、外国资本)
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
特点: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
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
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共研主题1 内外交困——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统治 P146
历史解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特点
①政治上:与清朝的君主专制、民国初期的军阀专制不同,南京国民政府打着“革命、统一”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际上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大量存在,国家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②经济上:一方面,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统一全国税收,改革币制(法币)、关税自主、鼓励工商业等措施;另一方面,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③外交上:执行“亲美反苏”的外交政策,对日本的侵略执行妥协退让政策,导致美国在华势力迅速膨胀,日本侵华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要求实行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④文化思想上:打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号,以“革命者”的虚假身份蒙蔽群众,以“训政”为借口,大力推行所谓的“党国”思想。
事件 时间 经过(内容) 意义
周恩来、贺龙等领导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南下广东,遭敌人围攻而失败
会议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1927.8.1
1927.8.7
1927.9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等领导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山区进军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探索和战略转移
“兹特重颁赏格,如前方剿匪各部队及各县警队,能击毙朱毛献其首级者,合赏洋五万元,能活捉朱毛捆送来辕者,合赏洋十万元。”
——1930年7月28日 《江西民国日报》
中国共产党
面临内外的问题
内部:
外部:“围剿”
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道路探索
行动上纠正:南昌起义
思想上纠正:八七会议
工农武装割据
战略转移:长征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第一,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第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集体;第三,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1927.8.7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探索和战略转移
1.中共探索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路线的提出和发展
1927.8.1
(1)
南昌起义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行动上纠正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
八七会议
思想上纠正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A.总结了……
B.纠正了……
C.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指明前进方向
失败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探索和战略转移
1.中共探索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路线的提出和发展
1927.8.1
(1)南昌起义
1927.8.7
(2)八七会议
失败
1927.9
(3)秋收起义
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失败
8月1日江西南昌起义,8月10日主要在湖北和湖南的秋收暴动,12月广州公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起义都是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三点意见的继续,是根据城市必须领导农村,决战必须在城市开展以及革命高潮正在来临等设想提出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
思考: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革命路线是什么?
城市中心革命论:通过一省数省的发动,尤其是通过城市暴动,夺取全国政权。
城市中心革命论在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自然经济占主导
阶级: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农民阶级力量强大
政治特点: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
从这些起义的失败经验中,中共如何探索自己的革命道路?
1927.9
(3)秋收起义
1927.9.19
文家市决策
放弃攻打长沙,向山区进军,工作重心:城市→农村
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1927.9.29
三湾改编
“支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失败
1.中共探索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路线的提出和发展
1927.10
(4)井冈山根据地开辟
1928.4
井冈山会师
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军
学苏俄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道路
1929.12
古田会议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根据地建设
工农武装割据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军事保证
核心根本
后方保障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思想内涵
① 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
(建立十几个根据地)
② 革命武装力量壮大:红军发展到十万人;
③ 粉碎了敌人四次“围剿”;
④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江西瑞金)
内在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有了理论
革命实践:
有了政权
三、红军长征
(1)背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里歼敌人。 ——毛泽东(1930.12)
失败
9月底,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到瑞金,他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是搬运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和训练方法,但博古对他十分信任和支持。李德和博古实际上成为最高的军事指挥者。他们放弃了过去几次在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改为采取分散兵力打阵地战的单纯防御方针,让装备很差的红军同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国民党军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同敌人拼消耗。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①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③ “左”倾思想错误指导
2.长征历程
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
会师: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遵义
★陕北
★会宁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遵义会议会址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应该承认毛泽东同志是中国革命实际斗争中产生出来的领袖,请告诉王明,不要竞争了吧!——1938年,季米特洛夫对王稼祥如是说
幼稚→成熟
独立自主之路
有了主见
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关乎中国命运的理论中有一部分总是牵扯进苏联的国家利益,并不总是积极从中国国情出发。……长征后与共产国际失联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真正起步,当时中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思考。——戴海东《长征中失联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
王明
1931年,共产国际强行钦点王明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
3.长征精神
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材料一 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习近平
长征意义
新时代的长征路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阶段特征
政治 (1)南京国民政府专制统治确立,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2)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独立领导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对峙,阶级矛盾尖锐;
(4)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经济 (1)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官僚资本形成。
(2)中共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根据地建设。
思想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