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2-07 18:0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4 测量平均速度
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4.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测量平均速度
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思考:
1.小车做什么运动?
答:变速直线运动。
2.怎样表示小车运动的速度?
答:平均速度。
3.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答: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秒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v=s/t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1.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2.猜想与假设
(1)可能越来越大;
(2)可能保持不变。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原理:
(2)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
金属片。
测量平均速度
(3)实验装置组装:如下图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测量平均速度
注意: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S2
测量平均速度
(4)实验步骤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②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③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 = s1/t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④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测量平均速度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5)设计表格
测量平均速度
4.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
金属片
0
10
20
30
40
50
60
cm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0.6 m t1= v1=
s2= t2= v2=
测量平均速度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0.6 m t1=4 s v1=0.15 m/s
s2= t2= v2=
测量平均速度
金属片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上半段路程:0.3m
金属片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0.6 m t1=4 s v1=0.15 m/s
s2=0.3 m t2= v2=
测量平均速度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0.6 m t1=4 s v1=0.15 m/s
s2=0.3 m t2=2.5 s v2=0.12 m/s
测量平均速度
5. 分析与论证 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越来越大。
6.交流与评估
(1)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2)金属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3)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测量平均速度
(4)实验中,应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多做几次实验,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5)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应尽量长一些。
(6)不同小组测得的平均速度不同的原因有:斜面倾角不同,斜面长度不同等。
测量平均速度
扩展性实验
实验装置
小车
位置传感器
测量平均速度
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如上图所示,A为可在斜面上自由移动的小车,B为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A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
计算机把在不同时间测出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显示在屏幕上(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出物体的速度是增大的、减小的还是不变的。
课堂练习
1.如图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 s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物体在1~3 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1~3 s内的平均速度为0.5 m/s
C.物体在0~5 s内运动的路程为2 m
D.物体在0~5 s内的平均速度为0.67 m/s
C
课堂练习
2.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s末的速度为9.0 m/s,10 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
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 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5.1 m/s
C
课堂练习
3.短跑运动员在100 m跑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为9 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1.2 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9 m/s B.10.1 m/s C.10 m/s D.11.2 m/s
4.10月的体育节运动会上一短跑运动员沿直线跑了5 s,前2 s内通过16 m的路程,后3s通过了30 m的路程,这个运动员在5 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8 m/s B.9 m/s C.9.2 m/s D.10 m/s
C
C
课堂练习
5.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 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BC段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0km/h
C.CD段汽车做减速运动
D.BC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D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v=s/t。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