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9课 辛亥革命
山雨欲来·天朝自救、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核心概念
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 三民主义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重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目 录
一、山雨欲来·天朝自救:清末新政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余音回响
注:“旧邦新造”一词,见陈旭麓先生《“揖美追欧,旧邦新造”——辛亥革命与王朝时代的终结》、
章永乐先生《旧邦新造:1911-1917》一书。
山雨欲来·天朝自救
—— 清末新政
(一)目的
清政府统治陷入危机1901年,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一、山雨欲来·天朝自救:清末新政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粘秆(去掉穗的高梁杆一引者注)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一、山雨欲来·天朝自救:清末新政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
1905年
五大臣出洋
考察宪政
1906年
预备立宪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君主立宪
1911年
废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制。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诏谕:“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如何而国势始兴,人才始出,度支始裕,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据《清德宗实录》
1905年五大臣出洋
清末新政(1901-1911年)
预备立宪(1906-1911)
(二)措施
作用
引进先进理念
培养了王朝的掘墓人。
内容
改革官制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编练新军 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发展商业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改革教育 废除科举(1905),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各地起义的主要力量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扩大了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广开言路,精简机构 改革官制和中央机构
采用西法练兵 编练新军,装备西化
倡导发展工商业 倡导发展工商业,颁布规章制度,奖励实业
改革科举制度,办学堂 废科举,办学堂,建立完整的学校制度
思考: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的内容对比有何特点?
两者在内容上非常相似,清末新政改革更加深入。
深入到制度变革
(官制、军制、工商业管理制度)
从“改”到“废”
一、山雨欲来·天朝自救:清末新政
一、山雨欲来·天朝自救:清末新政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
1905年
五大臣出洋
考察宪政
1906年9月
预备立宪
1908年8月
《钦定宪法大纲》
君主立宪
1911年5月
废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制。
清末新政(1901-1911年)
预备立宪(1906-1911)
君上大权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
十四、皇室大典,应由君上督率皇族及特派大臣议定,议院不得臣民权利义务
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
预备立宪,一场骗局,王朝末路。
一、山雨欲来·天朝自救:清末新政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
1905年
五大臣出洋
考察宪政
1906年
预备立宪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君主立宪
1911年
废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制。
清末新政(1901-1911年)
预备立宪(1906-1911)
1911年第一届内阁(共13人)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徐世昌(汉族)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族)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皇族内阁
(三)结果
“皇族内阁”使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虚伪性彻底暴露,促使立宪派转向支持革命,汉族官僚与清政府离心,推动了反满运动。
风起云涌·旧邦新造
—— 辛亥革命
“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1894年6月递《上李鸿章书》
孙中山从改良到革命
“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1904年8月《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
【问题探究】
思考:孙中山的思想有什么变化?
(一)背景|原因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1、政治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合流,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
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
“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1894年6月《上李鸿章书》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
(一)背景|原因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4、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吾于是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革命哉!革命哉!我同胞中老年、中年、壮年、少年、幼年、无量男女,其有言革命而实行革命者乎?我同胞其欲相存、相养、相生活于革命也。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善良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邹容《革命军》(1903年)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1903年)
(一)背景|原因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5、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的建立。
成立时间 名称 成立地点 性质 纲领口号 机关报纸
1894年11月 兴中会 檀香山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5年8月 中国同盟会 东京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1905年,同盟会成立
兴中会
(一)背景|原因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6、理论指导
三民主义
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难以发动广大农民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反帝不明)
资产阶级的民权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民报》发刊词
思想
对应纲领
含义
局限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评价三民主义:
积极: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局限:①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②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一)背景|原因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7、军事准备
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林觉民
(1887——1911)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1911)
(一)背景|原因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8、有利时机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1911年6月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1921年)
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合流,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
4、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陈天华。。。)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的建立。
6、理论基础:三民主义
7、有利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二)过程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1911.10.10
辛亥革命形势图
武昌起义形势图
爆发: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南、广东等十四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8小时占领总督府
40天十四省和上海独立
80天中华民国成立
123天清帝退位
东南互保使中央权威下降,武昌起义后地方纷纷独立。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同盟会的国内分布图
武昌起义后两个月内,全国有14个省和上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分崩离析。
黎元洪(旧官僚):被迫革命,被推举为都督后一言不发……经汤化龙多次规劝,开始视事。
程德全(旧官僚):江苏巡抚,为表示革命必须破坏,用竹竿挑去衙门上的瓦片,一枪未放,摇身一变成为都督。
汤化龙(立宪派):起义前还在北京请愿,起义第二天起草起义通电,联络各省反清。
焦达峰(会党大哥):斜披着白带子,上面写着“正都督”,盖都督府大印,自己过瘾,放任手下聚众赌博,白日抢劫。
千人会(农民组织):不知革命为何物,听说没了皇帝,自然也就没了王法,不用交租了。
——统计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旧官僚、立宪派具有一定的投机性,革命阵营内部暗含危机。
但他们的加入壮大了革命声势,增强革命力量。
革命的合力中有哪些力量?他们的加入对革命有什么影响?
武昌起义
革命经过
革命的过程:革命!革命?
北京:花落袁家
武昌:惊天一枪
南京:改天换日
(二)过程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
南京
国都
总统
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国旗
五色旗
纪年
民国纪年
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
历法
公历
红黄蓝白黑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3、南北议和——多方力量博弈
亚东开发中华早,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
锦绣河山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
1912.2.12 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
1912.2.14 孙中山提出有条件辞职。
1912.2.15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3.10 袁世凯在北京举行就职典礼。
1912.3.11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04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英国公使朱尔典
(列强)
张謇(立宪派)
隆裕皇太后
(清政府)
袁世凯
袁世凯……是中国人民中最受信任的代表。
甲日满退,乙日拥公(袁世凯),东南诸方,一切通过。
授权袁世凯研究……皇室优礼……蒙、回、藏待遇等问题,作退位打算。
孙中山
倘由君(袁世凯)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袁世凯?
南北议和
清 帝 退 位 诏 书
宣统帝退位前留影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伍廷芳(左);唐绍仪(右)
清帝退位
(二)过程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成员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道 阻 且 长
叁
为了限制袁世凯走向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政体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 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 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节选自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1、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1912年3月11日
3、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作用: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
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地位: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内容
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三权分立 以参议院(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国务院(行政权)、法院(司法权)行使其统治权。
责任内阁制 国务院需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进步性:
①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
【民主化的丰碑】
(2)局限性:
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
②因人设法,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③没有规定反帝反封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④仅凭一纸空文难以限制袁世凯权力。
评价: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 余音回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时报》(1912-3-5)
(一)进步性
1、政治上: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性质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
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
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自觉,觉些甚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这两种精神,原是中国人所固有;到最近二三十年间,受了国外环境和学说的影响,于是多年的“潜在本能”忽然爆发,便把这回绝大的自觉产生出来。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1921年10月10日
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进步性
2、思想文化上: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讽刺袁世凯称帝漫画
任凭你像尧、舜那么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进步性
3、经济上: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实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农商部统计报告》提供的数字,这一时期所设工厂分别是:1910年986家,1911年787家,1912年1502家,1913年1378家,1914年1123家,这些数字从一个方面显示了辛亥革命后实业有所发展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二)局限性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同盟会成员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军政方面的首长,自然都是湖北新军中的旧军官;民政方面的首长,也都是原湖北政界、官场的老人,他们差不多都是与革命毫无瓜葛的原立宪党人。
——马勇
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局限性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人民大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原因
1、表现: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思考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1)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①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
②袁世凯手中的武装力量及反革命手腕;
③革命政府内的立宪派与旧官僚的趁机进攻。
(2)主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弱小,
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革命纲领中不敢明确提出反帝要求,革命过程中幻想得到帝国主义 支持,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发动、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
③革命政党内部成分复杂,组织涣散,对革命目标和对袁世凯的认识不清。
实践证明: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百姓为躲避兵灾四处逃亡
课堂小结
一场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四大变化:结束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
改变了社会习俗。
两次自救运动(清政府):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