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8 20:2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进小说天地
——举办“睁 眼睛去看世间百态”主题故事会
这一单元我们的主题是“睁大眼睛去看世间百态”。
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与无奈。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的成长。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单元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3.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
【学习任务与课时划分】
课时建议 任务清单 活动方式
第一、二课时 1.通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画出情节导图。 2.明确主要人物,梳理人物关系。 3.根据所画情节导图,能用自己的话概述出故事内容 。 自主预习思维导图展示分享
第三、四课时 1.阅读文本,选择你感兴趣的人物加以分析,概述人物形象特点,总结刻画人物的手法。 2.通过学习活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演绎,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3.结合文本内容及时代背景,说一说你对“睁大眼睛去看世间百态”的初步理解。 小组合作、作品演绎、分享交流
第五、六课时 1.结合“睁大眼睛去看世间百态”主题,思考“成长”的现实内涵与意义,并把它整理成文字稿。 2.根据整理的内容,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拟写“成长的意义”的写作提纲。 3.结合写作提纲,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写作展示交流
第一、二学时
【学习目标】
1.通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画出情节导图。
2.明确主要人物,梳理人物关系。
3.根据所画情节导图,能用自己的话概述出故事内容 。
【学习活动】
活动一:梳理构建 行胜于言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通读课文,圈画不会的字词,拿起你的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读懂全文内容。然后在下面初步梳理故事情节。
活动内容:
1.通读课文,利用小说文体知识圈画相关语句,初步感知情节。(学生边读边画)
2.根据圈画语句,梳理故事情节,完成情节导图。
故乡: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孤独之旅;陷入孤独之境--不堪孤独之旅--承受孤独之艰
活动二:人物之变
活动内容:
跳读课文,明确三篇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画出人物关系图,对比前后变化。
故乡:闰土之变 杨二嫂之变 我之变 --故乡之变
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若瑟夫--- 对于勒态度之变
孤独之旅:杜小康之变
第三、四学时
【学习目标】
1.阅读文本,选择你感兴趣的人物加以分析,概述人物形象特点,总结刻画人物的手法。
2.通过学习活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演绎,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3.结合文本内容及时代背景,说一说你对“睁大眼睛去看世间百态”的初步理解。
【学习活动】
活动一: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话
活动方式:学生分两个小组分别扮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演绎人物成长故事。
活动主题:故乡的变化
活动内容:
1.两组同学进行对话,选择感兴趣的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小组对话并分享交流)
2.根据学生分享的内容,总结刻画人物的手法,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画出文中刻画人物的语句,如: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
3.结合时代背景,说一说故乡变化的原因。
(展示课前预习的背景知识,进行讨论)
活动二:让于勒来讲讲自己的故事
活动方式:三个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于勒,讲述于勒的遭遇。
活动主题:金钱VS亲情?
活动内容:
1.学生代表分别扮演不同时期的于勒:无赖的于勒、有钱后的于勒、潦倒的于勒。(并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遭遇)
2.找出菲利普夫妇不同时期对待于勒的态度及变化,分析菲利普一家及于勒的人物形象。
3.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其态度变化的深层原因,讨论活动主题:金钱VS亲情?
活动三:为杜小康写一个成长小传
活动方式:结合前面我们对课文中人物的分析和解读,以及你自己对相关人物形象和行为的个性化评价,为杜小康写一个300字左右的成长小传。
活动主题:成长·蜕变
活动内容:
1、分析杜小康人物形象及前后变化,解读变化原因。
2、为杜小康写一个300字左右的成长小传,深入探究杜小康的人物形象。(限时写作并分享交流)
第五、六学时
【学习目标】
1.结合“睁大眼睛去看世间百态”主题,思考“成长”的现实内涵与意义,并把它整理成文字稿。
2.根据整理的内容,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拟写“成长的意义”的写作提纲。
3.结合写作提纲,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学习活动】
活动一:
活动方式:学生讲述成长故事
活动主题:我的成长足迹
活动内容:
1.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2.交流成长心得
活动二:
活动方式:制作学习卡片,并整理成文
活动主题:那一刻,我长大了
活动内容:
1.结合本单元所学小说少年成长这一话题,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世间百态,以自身成长的苦涩、无奈或甘美,思考成长的现实内涵与意义,制作心得卡。
2.整理成长素材,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助学微素材】(背景)
《故乡》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随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创作过程】
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来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横看成岭侧成峰:《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多角度解读
角度一: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金钱” 实际上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原动力、情节的开端,小说着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盼到“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而这些都只是因为于勒的两封来信。第一封来信说他“赚了钱”,并表示愿意赔偿菲利普过去的损失;第二封来信,不仅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而且愿意有福同享,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与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他们“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打算置一所别墅,而且就买别墅问题已经同人进行了商谈。”因为金钱的魔力,于勒一下子从过去那个“坏蛋、流氓””变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变成“福星 ",二姐也因此促成了婚姻。 可是后来当菲利普夫妇在海轮上真的见到穷愁潦倒的于勒时,却如临大敌,视若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害怕于勒重新回来吃他们。于勒此时又成了“贼、流氓”。家里人对于勒的评价、他们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恩怨爱憎,完全围绕着金钱转动,兄弟手足之情、二姐的爱情都打上了金钱的烙印。真正是富居海外盼相聚,穷在身边不认亲。
角度二: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谁不希望衣食无忧亲人团聚生活幸福?菲利普一家人当然也是如此。可是他有个败家子弟弟于勒。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有情的,以致于勒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那份财产,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菲利普只好打发他到美洲去。菲利普一家受尽拖累的情况显而易见:“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花几分钱买点零碎,也要讨价还价,争论半天;大姐、二姐的婚事迟迟没有着落。然而困窘的生活并不会磨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接到于勒在海外发财的来信,全家人的喜出望外也就不言而喻了。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救命稻草,成了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在轮船上遇上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菲利普夫妇不愿也不敢相认,实在是出于生活所迫,万般无奈。为了避免生活更加穷困,为了避免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不因此夭折。贫贱家庭百事哀。旧中国劳动人民卖儿卖女的惨痛生活,不也如此同类吗 我们又怎能苛求他们呢?
角度三:浪荡子的警世录
小说故事说的是于勒一生贫富生活境况。作为一个浪荡子,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他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应该说菲利普于勒的上辈还是有一些遗产的,但于勒游手好闲,糟蹋钱,不但花光了自己所得的遗产,又大大占用了菲利普的那一部分遗产。结果连自己的哥哥也无法容留他,只好把他送到美洲去。一方面是让他到海外淘金,另一方面更有“送瘟神”的意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于勒居然“阔绰过一个时期”,开了一个大店铺 ,做了一桩很大的买卖。这应该是可信的。当时的美洲充满着机会,是冒险家的天堂。但以于勒的懒散成性挥金如土,不可能经营管理好一个大店铺的。在竞争中失败、破产是必然结局。最终到处流浪 ,有家不得归,被收容在海轮上,靠卖牡蛎为生,过着猪狗般的生活。所以小说不可避免地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人啊,应该好好地生活,走正道才是正经。
角度四:保持你的赤子之心
小说以一个少年人的眼睛、心灵在观察感受着成人的世界。于勒在文中是个败家子,被骂作骗子、流氓、无赖,但文题“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感到的是亲切、亲近,是一个与“我”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的称谓。“ 我"对于勒充满同情之心还表现在“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有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为何如此近距离仔细地观察呢?因为“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同义反复的三个判断句,深切地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认钱不认人的迷惘不解,以致在付牡蛎钱时,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我”作为一个未成年人,还没有成年人不能不有的强烈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我”对人的感情还是朴素的、自然的,是从人与人的自然联系中产生的。“我”既同情于勒的悲剧命运,也同情父母的悲剧处境。小说让我们反思金钱之外的东西,要求我们的灵魂从现实的物质的金钱的关系中升华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提醒我们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结合原文被删去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作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悲悯情怀,更显而易见。
附:
原文开头: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成长的代价
──读《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草房子》一书的结构也很独特。在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的前提下,每一章(或相同题目的两章)相对独立,着重于刻画一位少年的成长。其中,《红门(一)》和《红门(二)》两章,就是以男孩杜小康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如果说,桑桑的成长是以他生病为契机,纸月的成长与她的“无父”的遭遇密不可分,那么,杜小康的成长,则源自他们家“一落千丈”的衰败,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很难忍耐的孤独。
孤独的来临,如同杜小康的家庭变故一样,是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曾经是村中富户独子的杜小康,曾经是“草房子”里的“领头羊”、让孩子们个个都钦羡不已的“大班长”杜小康,刚刚领受了“失学”的痛苦,又不得不跟随父亲踏上了“挽救家道”的征程。
小木船行驶在水上,“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时,当他忽然发觉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在一瞬间就袭遍了他的全身。这种孤独,并非他这样一个初涉世事的孩子才有,连他那“饱经沧桑”的父亲,也不敢让小船和鸭子们停下来,“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当他们到达芦荡,“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的时候,孤独也如“万重大山”包围了杜小康,使他“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父亲与他之间的对话,也“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世界一方面被大量地省略和简化,另一方面,又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他因此而胆怯,而恐慌。那恐慌无法驱除,即使紧紧地挨着父亲他也迟迟无法入睡。他“不堪”孤独的重负,开始“日甚一日”地想家,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但是,既然走入了那片芦荡,他们就已经再没有退路了。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流逝,“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杜小康所能做的,只有“承受”孤独,他已“别无选择”。在孤独无助的人生磨难中,温情脉脉的大自然,成为少年杜小康惟一的“避难所”。
黄昏时分,与炊烟一同飘起的河水的热气;从大河的东头升起的月亮;夏季青森森的万顷芦苇,以及芦苇丛中一种不知名的香草,在空气中散发出的缕缕清香;水边的芦叶里,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的无数的萤火虫……大自然,以它的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少年;以它的优美的姿态,感染着这个少年;以它的低吟浅唱、风花雪月,抚慰着少年那颗孤寂的心灵。大自然,既营造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将少年屡屡抛入“无援之境”;又一次次向少年呈现出它宁静美好的魅力,使少年在孤独中日趋淡泊、沉静,日趋坚定、自信,并渐渐去除了浮躁,走入了一种冷峻、深刻的境界。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再到“享受”孤独之味,杜小康的世界终于“雨后天晴”,他发现“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自己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当他经过与暴风雨的搏击,疲惫不堪地躺在一片芦苇上,嚼着白嫩的芦苇根,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那时,他却没有再哭。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有这样一段优美而温暖的描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在这些长大了的、漂亮了的鸭们背后,我们看到了那个少年的身影,他也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作者在节选时,将这段不足五千字的文字命名为“孤独之旅”,是有很深的意味的。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然而,孤独并非自闭,并非绝望,并非消极、消沉甚至坠入颓废的没落情绪。孤独使人类从原本狭隘的个人经验中解脱出来,使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观察与体悟在因孤独而获得的距离中得到了扩展,有了许多从前不曾有的发现。孤独使人的目光和头脑皆变得冷静,孤独助人去除了影响思维深度的浮躁和妨碍人观察质量的迷乱。因此,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需。罗曼·罗兰对于孤独,曾有这样的表述:“……关心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不应妨碍你们每个人倾注于内心的生活。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像安泰那样,重新接触大地……”曹文轩在他很早以前写的一篇名为“论孤独”的文章中,也曾高度肯定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对于杜小康而言,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已经成为他人生中一份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那浸透着孤独感的一切,既困扰、磨难过他,也教养、启示过他。当他们父子二人因为放鸭误入他人鱼塘而再次陷入一贫如洗的困境时,当杜小康抬着病危的父亲回到油麻地时,他,已经不再是几个月前的那个杜小康了。虽然头发干枯、面容清瘦,但他“一双眼睛却出奇的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之神”。甚至当他后来在自己曾经读书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摊卖货时,“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令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颇感震惊。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自己的年龄的少年了,他真的长大了。
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经历过“孤独之旅”的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一定会长大成人,因为那份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地雕刻了他的灵魂。
——选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