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7 20:2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
2
3
学习目标
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什么?有何特点?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农学、数学、历法等方面的先进科技成就。
2.知道这一时期在书法、绘画、雕刻等方面的杰出艺术成就。
3.阅读教材,识记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与圆周率、《大明历》等基本史实。掌握王羲之与《兰亭集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宋 齐 梁 陈
东汉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东晋
北朝
南朝
前秦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作者:北朝贾思勰
⑦职 业:农学家、官员 (曾担任过北魏高阳太守)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齐民:一般的人民群众
要术:民众生活资料生产的主要技术
①中文名称:贾思勰
②出生地:山东益都
③民 族:汉族
④国 籍:北魏
⑤代表作品:《齐民要术》
⑥所处时代:北魏
2、著作:《齐民要术》内容:
《史记》曰:“齐民无盖藏。”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要术”指谋生方法。总的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顾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
(1)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2)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3)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认为《齐民要术》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4、影响:
(1)这部农业科学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地位: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①中文名称:祖冲之
②国籍:中国南北朝时期
③民族:汉
④出生地:范阳郡遒县
⑤生卒日期:公元429年——500年
⑥个人背景职业:数学家,科学家
⑦作品:《述异记》《安边论》
1986年发行的祖冲之纪念银币
二、科学家祖冲之
(1)数学:①圆周率——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3.1416。
②《缀术》—与其子合著,在唐朝时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后来传到日本、朝鲜。
“算筹”
二、科学家祖冲之
2.成就:
③影响:祖冲之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精确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所以有人将圆周率叫作“祖率”。领先世界近千年。
三国时的刘徽提出的 “割圆求周”的方法。他把圆周分成三等分、六等分、十二等分、二十四等分··· 这样继续分割下去,所得多边形的周长就无限接近于圆的周长。
割之弥细,所失弥
少,割之又割,以至
于不可割,则与圆合
体而无所失矣.
刘徽的“割圆术”
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正多边形的周长就无限接近圆的周长。
二、科学家祖冲之
2、成就:
(2)天文历法:①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结果只差50秒,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二、科学家祖冲之
②影响: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最大的特点是改变“闰法”和采用“岁差”。《大明历》的编制成功,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连环画中的“水碓磨”
祖冲之千里船
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日行百余里
(3)机械制造:祖冲之很擅长机械制造,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duì)磨、千里船等。史书上称他造的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二、科学家祖冲之
(4)其他方面成就: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二、科学家祖冲之
1.书法艺术: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3)汉字字体的演变历程: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背景: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2)时间: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
①、锺繇: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尊称:楷书鼻祖
②、胡昭:擅长行书、草书、隶书
胡昭作品
锺繇《宣世表》
2.书 法
(1)曹魏时期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钟氏小巧,胡氏豪放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胡肥锺瘦
③西 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2.书 法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三、 书法、绘画与雕塑
2、书法--提高
“书圣”王羲之
①生活朝代:东晋
②书法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③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④代表作: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⑤地位: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书圣
书法成就:王羲之的行书、楷书、草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痛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影响: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团成的境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被后人誉为“书圣”。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兰亭序》拓片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行云流水,酣畅自然;
极富变化,神采各异。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3.北魏: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②、代表人物:顾恺之
①种类: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
③、所属朝代:东晋
④、擅长种类:人物画
⑤、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1)背景:佛教盛行,山水诗增多。
(2)代表:顾恺之顾恺之,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今江苏无锡人,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赋,尤精绘画,长于人物肖像、山水,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4、绘画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他根据张华的《女史篇》画的插图性画卷,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作品描绘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等故事。其余各段都是描写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情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无论身姿、仪态、服饰都合乎她们的身份和个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全卷分为三部分,曲折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4.在古代,圆周率的推算是衡量数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最早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是( )。
A 贾思勰 B 郦道元 C 张衡 D 祖冲之
5“农圣”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 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 B 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 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6.右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的书影。它的作者是
A 贾思勰 B 张仲景 C 郦道元 D 祖冲之
D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