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忆读书》第一课时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忆读书》第一课时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8 16:1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课时
忆 读 书
26
他是......?出自......?
手持羽扇、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六出祁山、舌战群儒、巧借东风、三气周瑜……
诸葛亮
ɡě
出生时代 人物介绍
人物 北宋末年 绰号豹子头,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
他是......?出自......?


1、他俩是生活在古代贵族家庭的一对青年男女,彼此爱恋。
2、他相貌英俊,出生时口含美玉,是家族寄予厚望的继承人,却性格叛逆,不愿走一般贵族子弟的为官之路。
3、她才貌世间少有,却体弱多病。
贾宝玉
林黛玉
jiǎ
他们是......?出自......?
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
主要作品:诗集《繁星》 《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说集《超人》,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橘灯》等。
舅父 斩首 无限 凯旋 诸葛亮
水浒传 述说 着力 鲁智深 地煞
荡寇志 贾宝玉 盛衰 万卷书 书刊
烦琐 质朴 篇章 某年 津津有味
栩栩如生 无病而呻 一知半解
索然无味 朦朦胧胧 心动神移
zhuó
你这着(zhāo)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着手)

zhuó
把力量或注意力集中在某方面
(高着儿)
zhāo
计策;手段
(着急)
zháo
感到;受到
(悬着)
zhe
助词。表动作或状态在持续
(传统)

chuán
递,转授。
(自传)
zhuàn
记载。特指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
传达
外传
传说
传奇
自传
传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开篇点题
总结了2-7段的读书经历。
总结了第9段的内容。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开篇点题
作者读书的经历
总结全文
读书的好处
小结:在《忆读书》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经历,也就是一生的读书经历。
童年、中年、1980年后(老年)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读书是一种快乐,要多读书,读好书。
想一想:哪一部书激发了作者的读书兴趣?
2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3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2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3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思考:作者是怎样爱上《三国演义》的?
兴趣浓厚
2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3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2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3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思考:作者是怎样爱上《三国演义》的?
主动参与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阅读方式 阅读感受
2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3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七岁
《三国演义》
听舅父讲
津津有味、无限期待
1、默读第4~5自然段,
2、借助表格,完成对《三国演义》读书经历的梳理。
怎么读 感受
开始 听舅父讲 津津有味、无限期待
接着
后来
4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5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阅读方式 阅读感受
开始 听舅父讲 津津有味、无限期待
接着
后来
一知半解地读
越看越明白
断断续续地读
时而大哭一场
你知道作者读《三国演义》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对章回体小说有了兴趣。
接着,作者又读了哪些书?
作者还读了《水浒传》《荡寇志》《红楼梦》。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6
水浒传
对比
感受 原因
主动参与
红楼梦
7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感受 原因
主动参与
为什么作者的感受会发生变化呢?
与她中年的人生经历有关。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1、七岁时,她因为对故事内容的无限期待,自己读《三国演义》。
2、读了人物性格鲜明的《水浒传》,她觉得比《荡寇志》强多了。
3、十二三岁读《红楼梦》时,感到厌烦。到中年才明白其中滋味。
八十岁以后......
请你自己快速默读9、10自然段,试着列出一条信息。
这节课我们用到了哪些梳理信息的方法?
表格梳理
圈画要点
分条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