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件(共16张PPT)+教案+朗诵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件(共16张PPT)+教案+朗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21:36:38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过程方法目标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品析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的浪漫主义色彩手法。
情感态度目标
4. 体会作者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2.赏析词文,理解词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时计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他是南宋最硬核的古惑仔,文采不输李白杜甫,可惜人生太遗憾;他是男生心中的英雄梦,沙场点兵间意气风发,剑拔弩张下破阵杀敌,22岁就能以50: 5万人的绝对弱势,夜闯敌军大营成功手擒叛徒的少年将军;他也是女生眼里的柔情郎,写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的诗句,惹人怦然心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南宋第一硬核战地诗人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一)熟读词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1.听录音范读
2.个别读纠正
3.齐读巩固
4.自由读提升
(二)作家作品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三)背景简介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他南归已整整十二年。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shèn) (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三.译读诗词,感知大意
1.结合课下注释,同桌说说大意。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3.概括上下阕内容。
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四.研读诗词,深入探究
1.理清全词思路
【点拨】全词的思路有四个层次,先是直接描写月亮及其辉光,随后向嫦娥发问,不见回音就乘风登月,登月后大刀阔斧砍去桂树,让清光普照大地,使祖国治愈创伤。
2.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运用了哪些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拨】作用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点拨】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使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五.赏读诗词,写作鉴赏
巧用神话,表情达意,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板书设计(共16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他是南宋最硬核的古惑仔,文采不输李白杜甫,可惜人生太遗憾;他是男生心中的英雄梦,沙场点兵间意气风发,剑拔弩张下破阵杀敌,22岁就能以50: 5万人的绝对弱势,夜闯敌军大营成功手擒叛徒的少年将军;他也是女生眼里的柔情郎,写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的诗句,惹人怦然心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南宋第一硬核战地诗人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新知讲解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他南归已整整十二年。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shèn) (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héng

zhuó
pó suō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形容月光浮动,亦指月光。
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砍。
树叶扶疏的样子。
新知讲解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理清全词思路。
全词的思路有四个层次,先是直接描写月亮及其辉光,随后向嫦娥发问,不见回音就乘风登月,登月后大刀阔斧砍去桂树,让清光普照大地,使祖国治愈创伤。
合作探究
2.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运用了哪些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
作用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合作探究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使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巧用神话,表情达意,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上片:对月伤怀——时光流逝
下片:月宫斫桂——扫除障碍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失土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