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B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B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19:5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检测
语文(B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时 间 阶段 相 关 内 容
1976—1984年 恢复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恢复被破坏的职业教育制度,扭转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问题,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为此政府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扩大农村中学及各种中专技校的比例;形成了多部门、多行业共办职业教育的途径与格局;疏通办学主体渠道,允许社会力量办学。
1985—1996年 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至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政府推动、外部驱动、规模发展迅速等特点。到1996年,中职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比例提升至56.77%,达到历史性新高。
1997—2001年 滑坡阶段 这一阶段是职业教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引入市场驱动机制的转型期,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代表的职业教育行业陷入发展瓶颈。自1997年起,中职教育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持续下降,招生人数减少。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高等院校扩招、职教自身改革滞后等因素是导致发展滑坡的原因。
2002—2010年 重振阶段 在经历了职业教育发展低谷期后,政府和教育界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2002—2005年,国务院连续三次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体现了政府的决心和意志。
2010年至今 革新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改革深化阶段,产业升级、高端制造、万众创新等战略目标对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更高更求,职业教育改革需求更加迫切。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具体部署,职教行业发展提速。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二:
2017年7月,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成立潜江龙虾学院,下设餐饮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小龙虾烹饪方向)、市场营销(小龙虾产业方向)三个普通大专学历专业,学制两年。该校也成为国内首所,也是当时唯一一所开设小龙虾专业的学校。消息一出,就引发了网友热议。如“真的有小龙虾学院啊,不是山寨机构” “上课就是炒几斤小龙虾吃吧”“这是我梦想的学习方式”……还有网友表示“能一口气念到博士”。
2019年6月27日,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潜江龙虾学院(后更名为饮食文化学院)举行毕业典礼,35名2017级的学生,被授予普通专科毕业证书。教务处处长王中秋告诉记者,早在年初,毕业生里大部分学员已被预定,其中有从事餐饮管理的,更多的则是走上烧虾岗位。“2017级这批学生就业薪资底薪在6000~12000元。”而尚未毕业的2018级学生也已有多人被提前预定。
(摘编自廖志慧《吃货们,颤抖吧!》)
材料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这让更多“小龙虾学院”式的职业教育改革和探索吃下了定心丸。职业教育培养的各类专业技能人才,也将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毋庸讳言,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在不少人心中都是矮一截的。无论是在职业教育学院“拔高”设置那些看似“高大上”的专业,还是公众动辄就对职业教育学院离市场“近一些”的专业进行负面评价,其实都是这种歧视的一体两面。“马铃薯学院”“脐橙学院”“热干面研究院”被归类为“奇葩”专业,“龙虾学院”因“考虑到社会影响”而不得已改名……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自然要办学者校准自身定位,明晰办学思路,创新培养模式,但也离不开社会系统的支持,比如,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尊重,社会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乐见“小龙虾学院”毕业生遭“哄抢”,但何时这样的新闻才不会成为热点?
(摘编自莫洁《“小龙虾学院”毕业生遭“哄抢”,究竟做对了什么?》)
材料四:
看到小龙虾学院首届学生毕业的消息后,不少网友都在评论中感叹,小龙虾专业虽然听起来不怎么“高大上”,但是贵在“接地气”,一毕业就能工作,且工作好找,收入可观,“学做小龙虾是一门出了校园就能上岗的手艺”。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近年来相关部门采取举措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巨大活力,高端技能人才越来越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像“小龙虾”这类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和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可持续,必须遵守两条刚性原则:一是要尊重市场,有什么样的市场需求就培养什么方向的学生;二是要尊重专业,专业设置不能无限向下窄化细化,也不能针对某个具体工作对象设置专业。储朝晖说,如今江汉艺术职业学院的第一批学生虽然已经毕业并顺利就业,但面对这些毕业生,他想给予他们一些忠告,“毕业不代表结束,而应该是新起点,进入社会后要依据市场变化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与专业技能,才能获得良好的职业回报”。
(摘编自王天琪、张香梅《小龙虾学院首届学生毕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高等院校扩招、职教自身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自1997年起,中职教育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持续下降,招生人数减少。
B.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成立的潜江龙虾学院受到了网友的一致追捧,因此毕业生就业前景也呈现了良好的局面。
C.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职业教育的论述让更多“小龙虾学院”式的职业教育改革和探索吃下了定心丸。
D.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在不少人心中都是矮一截的,职业教育只要尊重市场需求,校准自身定位,创新培养模式,就能加速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职业教育从1976年开始,职业教育的发展变迁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历经多个阶段。
B.小龙虾专业贵在“接地气”,让学生一出校园就能上岗,但不是一劳永逸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还要依据市场变化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与专业技能。
C.“马铃薯学院”“脐橙学院”“热干面研究院”被归类为“奇葩”专业,说明职业教育的发展还缺乏社会系统的支持。
D.在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的巅峰之年,中职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比例已经提升至半数以上,达到历史性新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促进职业教育进行探索和改革的一项是( )
A.就业方便 B.工资待遇高 C.国家政策支持 D.学生认可
4.请结合材料,梳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5.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曾祺晚年写《鸡毛》,所写是他早年就读西南联大的见闻,小说有对青年及其成长的历史性反思,又有其深刻的现实性。
B.《鸡毛》通过再现两个人生轨迹并不相同的人物偶有的生活交集,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并以此探触了真实的人性。
C.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D.小说篇幅虽短小,却对挣扎于社会底层的文嫂的生活,以及她经历苦难、消解苦难的方式有独到的洞察与理解。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毛》以笔记散文的格调讲述故事,作者信手拈来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了人物最真实的性情及心理,一如行云流水,全无滞碍。
B.《鸡毛》里文嫂是串联全篇的人物,小说先刻画出文嫂勤苦持家且洁身自好的性格特点,再在强烈对比色彩中,引出金昌焕这号人物。
C.《鸡毛》看似并无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名为《鸡毛》仅在结尾处写三堆不同色的鸡毛,刚提及便收场,却是刻画人物最重要的一笔。
D.《鸡毛》用透亮笔调写文嫂的善;用暗讽手法写金昌焕的恶,厌憎他的抠门、损人利己,但肯定他的从不花钱买纸,并无揶揄的成分。
8.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宣宗大中年间,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既视事,豪贵敛手。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上于延英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澳曰:“欲置于法。”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殢我不置,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对曰:“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上曰:“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归府,即杖之;督租数百斛足,乃以吏归光。上欲幸华清宫,谏官论之甚切,上为之止。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上正色谓之曰:“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预朝政邪!”自是疏之。会其子坐赃,杖死,流汉贞于天德军。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曰:“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上曰:“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上临朝,接对群臣如宾客,虽左右近习,未尝见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无一人立者,威严不可仰视。奏事毕,忽怡然曰:“可以闲语矣!”因问闾阎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一刻许,复整容曰:“卿辈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后日不复得再相见。”乃起入宫。令狐绹谓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
B.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
C.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
D.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B.敛手,有两意。一为缩手,有所顾忌;一为拱手,表示恭敬。此取后解。
C.闾阎,中国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阎是里巷的门;以此泛指民间百姓。
D.整容,古今异义词,在文中意思是唐宣宗自己整肃仪容,以显严肃庄重。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澳刚直不阿。国舅郑光庄吏犯了罪,宣宗顾念情面,向京兆尹请求赦免庄吏罪责,但韦澳坚持初衷毫不动摇。
B.唐宣宗虚心纳谏。臣下的奏章与谏议,只要是合理的,纵然有不合乎宣宗自己心意的,他也会委屈自己而采纳听从。
C.唐宣宗礼待臣下。他览阅大臣的奏章和上疏前,都要焚香、洗手以表尊重;临朝听政接待应对群臣也如同接待宾客。
D.朝臣对宣宗敬畏有加。宰相奏报政事时,宣宗极富君王威严,以致最受恩遇厚待的宰相令狐绹都会在面君奏事时恐惧得出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
(2)“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
14.请说说文中哪些事例体现了唐宣宗公私分明的为君之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过碛
岑参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日“过碛”既指出了事件,也点出诗人此时无奈的心情。
B.“四望云天直下低”写出了云天低垂,体现了人的压抑之态。
C.本诗用荒漠凄凉之景体现行客心情迷茫,无所归依的心绪。
D.“行到安西更向西”写出了路途遥远,作者的叹息寓于其中。
16.本诗在刻画边塞景象时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表现了李白对权贵生活的蔑视态度。
(2)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______,______。
(3)《老子》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筷子,古称“箸”,被看作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箸的出现,与当时热食、粒食、羹食的出现及陶制碗形盛食器的使用密切相关。明清时,民间将箸“呼为筷子”,筷子这个名称沿用到现在。今天,筷子是中国人的日常餐具之一,我们每天都要使用它。
筷子虽为寻常之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虽为寻常之物,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通常方首圆足,既方便使用,也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它多次出现在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元代周驰《咏箸》诗云:“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诗人托物言志,抒发了即使遭受谗毁也不舍弃正直品质的情怀。筷子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应用也很普遍。一些地方在举行婚礼时,长辈会以红绳系一双红筷送给新人,寓意是成双成对,生活快乐。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中存在的语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9.筷子,中国传统餐具,广泛使用于东亚、东南亚等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国家,“筷子”与“刀叉”、“手抓”并称为世界三大主流的进食方式。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经验简要概括筷子的文化特点与价值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虽然目前尚未搞清楚“白日梦”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确切机制,但有证据显示这种大脑活动对免疫系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白日梦”也能让 ① ,让右脑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使善于语言思维劳动者的疲劳得以消除。不过,很多时候“白日梦”并 ② 。研究结果显示,走神时候的情绪比专注的时候差,即便手头的工作并不有趣,或者走神想的是些开心的事,专心在任务上时情绪也会更好。“白日梦”与注意控制和无意识有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做白日梦情况也相对稳定,容易走神的人在不同场合都容易走神。认知能力较低、冲动性强或者控制力较差的人,就更容易走神。另外,也有研究发现某些人格特点也跟白日梦有关,比如 ③ ,而性格外向的人则较少做白日梦。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请概括上述文段的主要意思,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最近,高校传媒联盟向全国1021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80.8%的受访者表示,“有过事情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的经历,许多大学生过上了“倍速生活”。比如,49.36%的调查对象看电视剧等视频会倍速播放,81.39%则会边吃饭边做别的事,34.97%有过边洗澡边玩手机的经历……有受访者就表示,“高效率地完成一项任务,其实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情。”也有人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对“倍速生活”,你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谈一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C 4.①职业教育是我们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国家面对产业升级、高端制造、万众创新等战略目标的重大发展需求。②职业教育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类专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创新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而调整的。 5.①国家层面:制定多项制度,采取改革社会评价体系等措施,为职业教育注入巨大活力,为其发展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②社会层面:理解和尊重职业教育,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③职业教育层面:校准自身定位,明晰办学思路,创新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和培养过程中注重尊重市场和尊重专业。
6.C 7.D 8.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9.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10.D 11.B 12.A 13.(1)罗程依恃皇帝的恩宠暴虐专横,因为极小的仇恨而杀人,被京兆府逮捕入狱。
(2)“你们可惜的是罗程的技艺,我所珍惜的是高祖、太宗制定的国法,”终究还是把罗程用杖刑处死了。 14.①国舅庄吏犯事,唐宣宗虽为之求情,但并不用君命取代律法。
②宣宗宠幸优伶祝汉贞,但不容许他干预朝政,也不姑息祝子的罪责。
③宣宗宠幸乐工罗程,但他犯案之后,仍然依律法将他处死。
15.A 16.①虚实相生。一、二两句实写看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暗示出边城的不安恐怖;三、四两句写耳闻的行程远景,是虚写,将诗人行程的疲意化于路途的遥远难达的叹息之中。②描写远近结合。一、二句写黄沙荒漠,苍穹低垂,云天似乎触手可及,是近景。三、四句写天地无尽头,是远景。③夸张,诗的二、三句写云天低垂,低与地连,伸手可及;沙漠无边,远望中云天四垂,地外有地,天外有天,以见天地之未“尽”。这种夸张,形象逼真可感,表现了诗人所看到的独特景色以及独特的感受,让人叹息。
17.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18.C 19.筷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方首圆足,且直,成双成对的。它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象征着人们坚守正直品质的情怀;是婚礼时长辈送给新人的礼物,寓意成双成对,生活快乐。
20.①左脑从语言活动中解脱出来
②不会让我们更开心
③内向的人更容易做白日梦 21.“白日梦”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它的产生跟注意控制和无意识有关。
22.例文:
要在“倍速生活”中感受“慢下来”的力量
一则调查,让“倍速生活”进入大众的视野,当很多人沉迷于“倍速生活”带来的充实与快乐时,我却建议年轻人找准目标去努力,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效”。
当下,多数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从早到晚,犹如一个忙不停转不休的陀螺。倍速追剧、倍速阅读、倍速加班,说是加速实现“自我浇灌”,看似也的确内容充盈、高速高效,然而,这步履匆匆过后,真正被自身转化吸收的“养分”却寥寥无几。而越来越多的被“倍速生活”长期裹挟不得“自救”的年轻人,也开始于忙碌喧嚣过后、于夜阑深静之时、于四下无人之处,喟然长叹一声“我太难了”。
毋庸置疑,年轻人对生活有向往、对未来有目标、对自我有要求,确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然而“高速”不等于“高效”,“高效”更不能保障“高质”,若是一味地追求生活工作的“快”和“满”而忽视了实质内容的收获,才是真正的“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不仅本末倒置,更加得不偿失。
作家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实际上,她的此番发声有着讳莫如深的历史背景。而聚焦眼下,这些读着张爱玲长大的“年轻一代”却只记住了“趁早”这个关键词。“成名要早”、“建功要快”这样的思想不知从何时起被深深植根于大多数年轻人价值观念中,这也是“倍速生活”模式形成的一点关键原因,而在“底线无原则”加倍忙碌背后,实际上是潜伏于年轻人内心深处无法依靠外力治疗,只能“自愈”的“现代焦虑症”。
当下的年轻人,似乎时刻都在焦虑,在面对生活、工作、学习、家庭之时,“本领恐慌”便被无限放大,唯恐脚步稍慢,就会被这个时代拋在身后。于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们开始和他人竞争、和自己比赛,甚至盲目地认为,只要动起来、快起来、不停歇,就能于众人间脱颖而出,出类拔萃。殊不知,在这样焦躁的、功利的价值观的驱使下,久而久之,只崇拜单一的成功、财富、地位和名望的“病灶”也就渐渐显露出来。这就犹如开车上路,若是满心满眼都是加速超车,一心只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难免就会忽视了“刹车制动”的作用,甚至最后慌不择路、与目的地背道而驰。
然而,再快的高速公路也会有“最高限速”,就如同现下这些正过着“倍速生活”的年轻人一样,在自我实现、自我成就的路程中,要将“高质量”的深刻内涵放在首位,更要学会在“加速度”的日子里,感受“稳”和“缓”的力量。当然,“慢下来”的本意也并不等同于消极散漫,而是要在成长的过程中让心静下来去沉淀、去厚积。若是用原来读完一本书的速度去阅读一个章节,可能就会发现作者隐藏在某一个文字背后的温柔;若是用原来追完一部剧的时间去完整观看一整集,可能就会被某一句台词戳中内心的柔软;若是将那些频繁更换工作的“三秒钟热情”积累下来,用心去学习去重塑,可能会看见不一样的广阔天地。
越是快节奏的生活时代,越要懂得将脚放在“刹车”上。而现在,是时候为“倍速生活”按一下“慢放键”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