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二节,第五章是初中电学内容的开篇,本节也是初中电学的基础。本节内容包括电流、电路和电路图三个部分,其中电流概念十分抽象,电流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电压、电阻,乃至后续的欧姆定律的学习,属本节内容难点,教材在本章第一节通过若干实验对自由电荷和自由电荷运动等内容作了初步介绍,为学生了解电流概念做了铺垫。为降低学习梯度,教材回避了以往教科书中规定的电流方向与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电流”的学习中侧重其应用,而不拘泥于那些难于理解的物理学概念。另外,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知识也要求“知道电流,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所以,教材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的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而是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个“想想做做”等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和动脑中认识理解电流电路知识,学会电路元件符号和规范的电路图画法,从而有效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学习者分析
初二学生对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多数是基于从前科学课等课程的零碎认识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对“电流和电路”的认识更是不明确不具体。初中生正处于心智的迅速成长阶段,对新知识、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电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有一定的胆怯,而且他们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因此需要创设情境,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学习。
三、教学策略
根据对教材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是: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将学生已有的认知从生活经验上升为学科知识,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学习任务。本节课设计以学生探究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层层递进完成学习任务。首先,以夜景图片为情景,提出问题,引入课题。然后通过连续四个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分组进行实验:先组织学生“想想做做”,让小灯泡发光,获得“电路的组成和电流的形成”的知识;然后通过让LED灯发光的分组实验获得“电流具有方向性”的结论。接着通过画电路逐步过渡到画电路图,提出电路元件符号和电路图的方法。最后在知识形成的基础上迁移拓展——让学生动手拆装“海宝”小电风扇,认识“海宝”小电风扇的电路和画出“海宝”小电风扇的电路图。
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四、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电流和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和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学科知识。
(2)连接电路,认识电路和电流,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习经历的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经历实验、类比等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科学方法、锻炼探究能力。
(2)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领悟物理学科知识的美。
六、教学用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小电风扇;
2、学具:(2人一组)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二极管、小电风扇。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芜湖重庆两地的夜景图片。
分析:通过具有家乡乡土气息的夜景图片唤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积极情感,通过师生交流逐步引入关于电的课题《电流和电路》。
2、活动探究,新课教学
(1)活动1 让小灯泡亮起来
①教师出示一只小灯泡,提出问题:“你们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分析:连接电路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能会让学生在直接体验中被一些有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探究的目的和对象,不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这是探究成功的最大阻力。因此,通过小组比赛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是探究成功的保证。
②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小组互相合作。
分析: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同时及时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估,有效的评估是实验的重要环节,不仅让学生顺利形成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提倡那些先让灯亮起来的小组帮助灯没亮起来的小组,体现了合作、互助的精神。
(学生连接可能有不同的方案,如果有,针对学生的生成,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③以学生连接的电路为例,引导学生得出电路的组成和各元件的作用。
分析:电路元件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电路元件的作用学生也有一定的体验,因此本节内容稍作引导学生能自主掌握。
④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电流的概念。
分析:电流的概念非常抽象,对于初中生只要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即可。先提出问题:“闭合开关,灯泡亮了,为什么?”激发学生对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思考;再通过动画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电流形成的模型,以便理解电流的概念。
(2)活动2 让LED灯亮起来
①认识LED灯。
分析:LED灯是现代生活中常用的发光元件,设计LED灯活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学科理念。
②用LED灯代替小灯泡连入电路,引导学生理解电流是有方向的。
分析:学生连接后闭合开关观察LED灯是否发光,将LED灯接线柱对调重新接入电路观察灯是否发光。通过现象的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认识到电流是有方向的。
(3)活动3 画电路
①观察让小灯泡发光的电路并把它画下来。
分析:在没有符号经验的前提下让学生尝试画电路,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引出用简单形象的符号来表示实际电路元件的方法,同时领悟到物理学知识的美。
(学生可能会画实物图,也可能会画电路图,如果画电路图,直接明确符号代表的元件和电路图的规范。)
②组织学生识记元件的“实物—符号”图表,比比看谁记得快。
分析:电路符号的理解记忆是准确而规范的画电路图的必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加强理解记忆。
③指导学生用符号代替实物元件画出所连接的实物电路。引导学生对照“电路图的规范画法”对彼此的电路图进行分析比较,形成规范画电路图的情感体验。
分析: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但不能一步到位,可以从画简单的电路图开始培养学生规范画图的好习惯。学生通过比照自己的作品,因为这种学习资源更加亲切真实,学生可能会有兴趣,从而顺利总结知识。
(4)活动4 拆装“海宝”电风扇
展示“海宝”电风扇,提出问题:你们看看“海宝”电风扇内部电路由哪些元件组成?并把电路图画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分析:通过拆装“海宝”风扇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内部电路的构成,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一活动也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3、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八、布置作业
课本 “动手动脑学物理”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夜景图片
情景导入
活动一
让小灯泡亮起来
电路的组成
电流的形成
活动二
让LED灯亮起来
电流的方向
活动三
画电路
电路图
活动四
拆装电风扇
电路图
实物图
电流和电路
1、 路的组成
电源 用电器 开关 导线
2、 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
3、 电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