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纲要下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纲要下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8 10:1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战争

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
没有带来永久和平
孕育战争
(强权政治、带来一定的和平)
战争

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
20世纪 世界现代史开端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殖民体系瓦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时空线索】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前)
工厂制度
(中小企业为主)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大企业
(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的帝国,企图瓜分世界。
一、一战的背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史料阅读: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引起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斗争。
(根本原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 矛盾
法德 矛盾
德俄 矛盾
俄奥 矛盾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①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
②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主要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
巴尔干地区
欧洲
“火药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在欧洲东南部,位于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之间,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为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扼控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居住着多个民族、民族关系复杂。列强的争夺、民族的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巴尔干问题
突尼斯问题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后果
1882
1879
1904
1907
协约国
同盟国
1892
1882
3、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扩军备战,大战一触即发
性质:
影响:



奥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
4、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5、其他条件:
①客观:20C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通讯工具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③现实:完成工业革命的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④思想: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列强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传对外扩张是民主利益所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从战争的定义看,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
(2)从战争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3)从战争的进程看,帝国主义各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进行了长期残酷的争夺,这显示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
(4)从战争的结果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思考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
8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8月10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二、一战的过程
1、大战爆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2、欧洲三条战线:
西线、东线、南线
主要战线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德奥匈
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奥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阶段时间战线主要事件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3、三个阶段1914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同盟国投降。西线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1918年其它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1915年东线南线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1916年西线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首现坦克)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7年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第一阶段:
1914年
施利芬,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
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各个击破(6—8个周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3—4个月结束战争。
施利芬计划制定
“速决战”破产
马恩河战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日本
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
9月2日至9月7日,日军完成了在龙口地区的登陆。
10日到平度,12日抵即墨,13日达胶州。
至10月6日,日军进占济南车站,占领了胶济铁路全线。
11月10日,占领青岛。
“二十一条”
1914年,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并于次年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2)第二阶段:
1915年——1916年
1915 年,德军把主攻方向转向东线,企图首先打败俄国,以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5 年,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纵观 1915 年战局,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东线
南 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916年5月31日,德国为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发动了日德兰海战(又称斯卡格拉克海战),它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国出动了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战斗结果:英国损失 14 艘,德国损失 11 艘,英国损失的吨位数几乎是德国的 2 倍。但德国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仍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没有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此后,双方的活动更加小心,北海水域内的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马克沁重机枪---“寡妇制造者”
“陆地战舰”---坦克
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爆发。至 11 月中结束,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超过 150 个师,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也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联军只夺回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达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决战之年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整个 1916 年战局再次有利于协约国方面,特别是德军在凡尔登进攻的失败,标志战略主动权已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战役爆发。一直延续到12月19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此次战役中,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双方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日德兰海战
(3)第三阶段:
1917年
美国对德宣战
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俄国退出一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美国一战中态度变化
材料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材料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中立——参战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1)经济利益:德国与美国在拉美的矛盾不断加剧;战争期间,美国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和贷款,同协约国利益紧密地连在一起。
(2)政治要求:美国参战前的“中立”,是为了捞取战利品,等待参战的最佳时机
(3)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作好战争准备,国内人民反战情绪浓厚。
(4)寻找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
(5)国际形势:俄国二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
(6)政治目的: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成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的士兵。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一战中的华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战与中国相关的史实:经济: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短暂的春天;政治:美日争夺中国,府院之争;外交: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引发山东问题(1914);“二十一条”(1915);中国参加一战(1917);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思想: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反思西方文明(文化保守主义抬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俄国退出一战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世界上
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
由此诞生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
俄国退出一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考真题】
【2021年浙江卷】如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瑟·摩尔兰德所绘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反映的是1918年8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次会战。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战争形势,正确的是( )
A.坦克决定了战争胜负
B.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C.东线战事胶着,转入持久阵地战
D.协约国在西线大规模反攻,战线已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注:撤退的德军士兵与追击中的坦克
由漫画中的信息可知,在坦克的追击下德军纷纷撤退;结合“1918年8月”的时间信息可知,协约国在西线进行了大规模反攻,战线已推进到马恩河一线,故D正确;先进武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故A错误;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故B错误;这是西线战场,故C错误。
D.协约国在西线大规模反攻,战线已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考真题】
(2021年浙江卷)读下表,分析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 )
美国《租借法》的主要供应类别及主要对象国(1941-1945年)
主要供应类别 类别 武器和军舰 机器设备和材料 粮食 石油产品
金额(亿美元) 221 97 61 23
主要对象国 国家 英联邦国家 苏联 法国 中国
金额(亿美元) 303 108 14 6
备注:同输出租借物资相联系,战时美国出口实物量增长近2倍,进口仅增加20%,1945年资本输出比1939年增长34.1%。 ①为同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盟国提供了必要的战略物资②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③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④提出法案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2022年山东卷】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1914年一战爆发时,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两败俱伤。这直接造成了战争初期英法联军由于协调不力而节节败退,法国和平主义、反战运动高涨,前线士兵出现严重厌战情绪,国内政局不稳,法国有可能向德国屈膝求和,以求走出战争,从而造成德国独大,这极大违背了英国的“欧洲均势”原则,故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B项正确;A项不属于英国转变态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避免单独对德作战只
是表象,排除C项;英国希望德法两败俱伤,独霸欧洲,排除D项。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高考真题】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
参战国家 31个(协约国27个,同盟国4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一战”是规模空前的战争
持续时间长
涉及国家多
波及范围广
造成危害大
三、一战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又十天,有33个国家的大约15亿人口卷入这场战争。战争动员的总人数达到7351万。
战争造成的灾难也是空前的。有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万人受伤。欧洲失去大量青壮劳动力……
人类史上的大浩劫
1、巨大的损失和破坏
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00万,另有2 000多万受伤,350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疫死者大约10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 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高达128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115万吨。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世界现代史》
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2、产生了国际新格局——新旧交替
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灭亡
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
战前:欧洲的海外投资额每年高达3.5亿英镑,1913年世界制成品出口的60%来自欧洲的英法德三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战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从伦敦向纽约转移;1914-1918英国海外投资下降50%,1913-1920欧洲制造业下降23%。
欧洲衰落、美日兴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欧洲中东政治版图
波兰复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3、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2009年7月25日,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 帕奇去世,终年111岁。他在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我不喜欢战争”“有时我晚上还会梦到战场,当时的惨状令我无法忘怀。”
4、改变人们的观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
重要条约
国际组织
巴黎和会(1919)华盛顿会议(1921-1922)
《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九国公约》等
国际联盟(1920年)
5、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①经济方面:大战使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美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债主。
②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
大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等国乘机崛起,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压迫民族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③科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飞艇进入实用阶段,一战后向民用方面推广。汽车在欧美街道上占主导地位。化工技术也获得了发展。
④政府职能: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战争的轨道,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垄断对外贸易,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⑤思想观念: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们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情绪高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考真题】
【2021年辽宁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进一步控制了经济领域的多个部门,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资本主义转型属于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国际新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 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 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 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 体系。
它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人称“百灵鸟”。主张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被称为“狐狸”。主张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让其支付战争赔款,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均势。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外号“老虎”。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赔款以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对与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的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
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要求合法占领原德国太平洋诸岛和中国山东的权利。
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主张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
巴黎和会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巴黎和会-1919年
《凡尔赛和约》(即《对德和约》)
(2)性质:
战胜国对德国的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
(4)影响: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
②宰割德国种下了德国民族复仇的种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1)内容:
(3)实质:
“凡尔赛体系”以维护战胜者和平为目标的体系,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宁:“《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1)议题一、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问题
确定五国
主力舰比例
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条约》
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2、华盛顿会议-1922年
对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地位;
对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对英:开始丧失海上优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
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
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
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九国公约》
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地位;
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英:开始丧失海上优势。
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材料一
1.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2.为适用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
等原则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均不得谋取或赞助其
本国人民谋取任何超出他国的特别权利
—— 《九国公约》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毛泽东选集》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九国公约》的实质和影响?
《九国公约》签定1922、2、6
实质:
以“门户开放”的名义,使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
影响:美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原则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2)议题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②实质: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
五四运动结果
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①内容:
(3)“华盛顿体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国联在制裁侵略、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很晚加入,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3、国际联盟:
①首倡者及意图 :
②国联宗旨:
③“全体一致”原则:
④评价:
美国,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性质:
实质:
积极:
局限: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万国宫,昔日的国联总部,如今的联合国欧洲总部
美国国会拒绝加入国际联盟
实际上,美国国会不批准美国加入国联,山东问题只是一个借口(威尔逊和英法等国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跟国际联盟的宗旨背道而驰)。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人认为,《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不能为美国谋得更多的利益;战后利益都被英、法、日本瓜分了。
国联的悲剧:一场美梦一场空
国联成立初期,在调解国际争端、改善国际经济和社会问题等领域,都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进入1930年代,它的理想,它的能力,却遭到了严峻考验。面对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等大国的扩军或侵略,国联都无法制止,只能采取绥靖政策,从此威望一落千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第二十二条
(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不克:不能)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下实行自治,则应适用于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
(二)实现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将此种人民之保佐(保佐:保护)委诸各种资源上、经济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责任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
(三)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地形之情形而区别之。
——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
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委任统治制度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1.缔结条约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对德《凡尔赛和约》
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2.体系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凡尔赛
体系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征: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列宁
材料二 德国一军人:“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材料三 德国一工人:“我期待着战争的结束,我盼望着过上和平和安定的生活,但是和约毁灭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为巨额的赔款而工作,难道这就是我为和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有利于缓和国际局势,成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繁荣的前提;外交争斗与妥协达成相关国际条约的方式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凡尔赛体系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德国对战胜国强加的和约及掠夺强烈不满,怀有摆脱和约束缚的复仇情绪。
协约国仇视苏维埃俄国,在巴黎和会期间策划对俄的武装干涉,会后长期与苏俄对立,苏俄作为欧洲大国,却被排斥在凡尔赛体系之外。
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列强暂时达成妥协的基础上建立的,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使它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加深。
战胜国任意宰割殖民地、半殖民地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
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火山口上的和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考真题】
【2020山东高考·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材料反映的是一战以后,欧洲一些思想家开始倡导欧洲的联合,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主要是由于一战削弱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要强调加强欧洲的联合,维护欧洲的国际中心的地位。 B.凡尔赛体系是一个分赃的体系,并不能最终缓解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C.材料和美国的联邦制结构没有关系。 D.国际联盟是为了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它不可能成为欧洲合作的基础。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战争与和平---
对一战的反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这场在西方最发达国家之间的大规模野蛮战争不仅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和巨大的灾难,与此同时,也打破了西方文明优越完美的神话,将传统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余,更加激发了中国人对西方文明迷信的幻灭和对西方制度的质疑。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一书中为国人描绘了战后欧洲满目疮痍的景象,并宣告西方物质文明和“科学万能之梦”已经破裂。据当年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人士回忆,当他们来到那片心目中“自由、平等、博爱”理念发祥的圣地,亲眼所见的却是杀戮、掠夺和一片片破败的废墟,令他们不由自主地重新思考人类和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月(1914.7—1918.11.11)
参战国家 三十多个国家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另有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清单
埋葬尸体一般是不可能的。通常情况下,战斗中阵亡士兵的尸体用炮架运回来,但尸体越来越多,根本运不过来。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尸体,不仅有我们的,还有德国人的尸体。太阳照在被毒气毒死的士兵的尸体上,经常将肿胀的尸体变成蓝色,与海蓝色差不多。随着毒气排出,尸体像木乃伊一样干瘪,保持着死前的姿势,有坐着的,跪着的,绝大多数趴在或者躺在地上。
——《破碎的世界:一战信件、日记和回忆录》
被毒气伤到眼睛的士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2009年,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 帕奇去世,终年111岁。哈里 帕奇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
一战老兵哈里 帕奇
科技究竟应当如何合理利用才能造福而不是造祸?
民众究竟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才是爱国而不是祸国
矛盾究竟应当如何解决才能带来和平而不是战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堂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背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
性质(帝国主义之战)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主要战线(西线、东线、南线)
主要过程(三个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内容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