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
发展与变化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永恒的追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模式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 月 革 命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余粮征集制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行政命令
直接过渡
粮食税
租赁制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间接过渡
五年计划
农业集体化
计划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1917
1918
1921
1927
1936
1937
定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也称为“斯大林模式”。
标志: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壹
奉命于危难之间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斯大林逝世
花圈堆满了红场,悲伤的人们像大海波涛一样涌入,无论将军、工人、艺术家还是贫民脸颊上都带着泪水,感觉就像老父亲留下一群不知方向的孩子。
——《国家葬礼》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留下了哪些遗产?
斯大林死后的群众在街道默哀
天安门广场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斯大林悼念仪式
光荣与桎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使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工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和学术问题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个人崇拜严重。
问题:
排斥市场经济;
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1950年苏联国民经济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经济总值
1949年爆炸
第一颗原子弹
国防
1950年的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水平
苏联工业总产值
比1940年增加了73%
农业
工业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当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有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方米的住房……农业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苏联国民经济》
苏联模式的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
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农业、轻工业落后
苏联何去何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困境中的尝试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改革的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赫鲁晓夫,这是一个无法被苏联历史遗忘的人物,尽管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下容不得他孤寂的灵魂。这是一个试图改写“斯大林版”苏联历史的人物,尽管他最终成了斯大林及其主义的守墓人。……他给后世留下的最大遗产不是深邃致远的理论,而是改造世界的勇气。”
——历史学家张建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农业 1、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2、大规模开垦荒地,发展饲料生产,广泛种植玉米
3、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把部门管理体制改为地区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限,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之间企业的横向联系
政治 1、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名)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2、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注入某些市场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玉米运动”失败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科学评价,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改革的内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苏联工程师在调试“人造地球卫星一号”
斯大林体制
掘墓人
斯大林体制
守墓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赫鲁晓夫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
①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玉米)
②目标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③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根本)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局限性:
经济: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粮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思想: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3)改革成果与问题
积极:
(1)经济: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2)思想和政治: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
(3)民生: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国防科技:宇宙航空技术发展;
地位:赫氏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改革的背景: 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突出。
196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
?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困境中的尝试
我们的改革,要把整个重工业看作是国家军事实力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力量和防御力量的加强将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开积极的‘攻势’。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在短期内建立一个经济上具有蓬勃活力、政治上稳定和牢不可破的内部团结的“发达社会主义国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工业 1、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20世纪70年代,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
政治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革。 ……维持现状和粉饰太平,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苏共的主调。
——《第7集 苏共的领导集团》
(2)改革的内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新经济体制”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笑话的数量及其趋势图(1964-1982)
昨天莫斯科发生了地震,但学者们对此表示怀疑,因为莫斯科处在非地震带上。最后经过研究,并非是地震,而是勃列日涅夫同志佩有勋章的衣服掉在了地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966年
1975年
1966年
1975年
工业总产值:亿卢布
农业总产值:亿卢布
2294
5112
883
1128
(3)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
材料2 1962年美国比苏联多一倍核导弹。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材料1 苏联1966、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②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③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
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
④执政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
(4)改革的评价:
僵了
①苏联军事实力增强;
②没有突破传统体制,体制更加僵化;
③与美国军备竞赛,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缓慢;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世界现代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而瓦解 。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改革的背景:
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积累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矛盾丛生,危机四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困境中的尝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改革的措施:
①经济上: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
的作用
②政治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和议会制.
③思想上:
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多元化 ”
(3)改革的结果: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在最终促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
①思想混乱,民族分离;
②苏共丧失领导地位;
③苏联解体
毁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模式
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经济: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思想:秘密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
工业:“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重心是军事国防建设,国民经济更加畸形。
经济: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租赁制、家庭农庄
政治:“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突破
没有突破
根本触动
偏离方向
乱了
毁了
僵了
改革为什么失败?
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
——索尔仁尼琴
对于后来的苏联统治者们而言,斯大林(模式)的荣耀是实施一切的基石,却也是趋之不散的阴霾。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苏联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固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2.一切从实际出发 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导致思想混乱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长期牺牲农民利益,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配套措施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解决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拒绝改革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专断作风严重,缺乏社会主义民主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苏联模式日趋僵化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坚定信仰
知识扩展: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追问
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就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旧框架下的修补
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
捷克斯洛伐克1968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出现“布拉格之春”。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都没有突破
苏联模式
的束缚
南斯拉夫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波兰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 匈牙利 实施“新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据东欧国家之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贰
无可奈何花落去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崩溃预演
1989年罗马尼亚街头血战
“拆墙”的柏林市民
捷克与斯洛伐克
前南斯拉夫现状示意图
罗马尼亚流血冲突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南斯拉夫解体
波、匈、保、阿变化平稳
东欧的变革,在波兰用了10年的时间,在匈牙利用了10个月,在东德用了10周,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在罗马尼亚只用了10个小时。
——牛津大学教授提摩西·加顿·阿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989年剧变
1989年通过
暴力发生剧变
1990年剧变
1993年分裂
1990年剧变
并一分为五
1990年剧变
1990年3月剧变
1990年10月合并
1990年剧变
1991年剧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剧
变
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权力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
苏联模式弊端
改革没有突破
苏联模式
苏东矛盾
戈尔巴乔夫改革
和平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红旗落地
1990.3
1990.6
1991.8.19
1991.8
1991.12.8
1991.12.21
1991.12.26
立陶宛率先独立
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
八一九政变
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吉尔吉斯坦独立
《朋斯克协定》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解体
八一九政变组图
各国代表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2018年普京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曾经提出了各种有关苏联垮台的解释,但占上风的解释只有两种。一种解释是,苏联垮台是经济体制缺乏生机造成的;另一种解释强调民众对该体制自下而上的反对。一些苏联官员抱怨说,外来压力动摇了苏联。旧政权的其他拥护者提到了苏联内部高层的背叛。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苏联解体的根本和关键原因在执政党的变质。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在于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这个党,执行的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党的变质引起思想路线的变化—思想路线的变化引起社会根本制度的变化—社会根本制度的变化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
——吴恩远《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缘何结果迥异》
②历史原因: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③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④现实原因: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得不到解决,贪污腐败,失去人民的支持……
以非军事手段颠覆别国政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包括文化入侵、经济渗透、思想同化等一切非军事手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社会主义
“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胡绳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历史解释】苏东剧变的影响
1、国际格局
①结束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和冷战的局面。
②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和雅尔塔体系终结,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③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欧盟和北约的扩张。
④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导致了局部地区局势的动荡。
2、东欧和苏联改革失败,使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遭到重创,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3、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叁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回首来时路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开国大典》油画
天津盛锡福帽厂公私合营挂上新招牌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新长征。
新中国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开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1949年10月1日,建立新中国;
(2)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6年底: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4)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两弹一星”
1、1949—1978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开启改革开放的序幕
确立全面建小康目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砥砺前行
大国重器
文化自信
大国外交
综合国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981年 北京前门路边的大碗茶
1990年 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业
2014年 安徽合肥首家机器人主题餐厅开门迎客
2022年 北京冬奥会智慧餐饮设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在科学真理和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大地发生历史巨变,我们无比坚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顽强奋斗中,信仰的光芒熠熠闪烁,伟大的事业青春盎然,我们无比自豪
社会主义没有
辜负中国!
中国没有辜负
社会主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堂总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照搬苏联模式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南斯拉夫改革:措施、评价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东欧剧变:背景、具体表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
联解体(1985-1991)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主要内容、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主要内容、评价
背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A
【高考真题】
材料反映了苏联1970年的实际经济指标没有达到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目标,且农业领域的差距巨大。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低下,后期增长速度放缓。说明斯大林模式导致经济发展问题积重难返,故选A。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018·全国Ⅲ卷·T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题干材料“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苏联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反映了苏联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正确;
A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真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017·全国Ⅲ卷·T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953年“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看出这是苏联为应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对农业进行的调整,有利于克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的弊端。故A项为正确选项,1953年苏联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为错误选项,城乡差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928年的农业集体化已经让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排除C、D。
A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真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纽约时报》1989年10月23日指出:“苏联报纸从每天充斥着飞碟之类到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亵渎批评之类的耸人听闻的新闻”,“神秘主义,甚至列宁主义实际是恐怖主义的说法都出现了。”由此体现了 ( ) A.苏联改革出现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迹象
B.美国《纽约时报》歪曲事实,别有用心
C.苏联已经呈现解体倾向
D.美苏争夺重点向新闻舆论转移
否定列宁主义,亵渎布尔什维克革命即为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故选A;B、D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苏联解体应表现为国家政权解体,各加盟共和国分离,材料未体现,故C错误。
A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巩固训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956—1964年,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为年均10.3%,超过所有工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进入历史上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这些现象( )
A.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典型表现
C.说明美国深陷经济危机难以自拔
D.是美苏争霸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1956—1964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其后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匹敌的水平,说明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故选A;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排除B;这一时期美国并非一直深陷经济危机,排除C;这些现象是美苏争霸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排除D。
A
巩固训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了’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充分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苏联模式的框架下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分析选项,B表述准确,符合题意。
B
巩固训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巩固训练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2000年
电冰箱 6.58 42.33 66.22 76.08 80.13
洗衣机 48.29 78.41 88.97 90.57 90.52
彩电 17.21 59.04 89.74 105.43 116.56
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表(台/百户)
A.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城乡经济面貌 B.我国电器制造业居世界首位
C.“入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D.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表可知,从1985年到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电的数量是在逐渐提高的,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故选D。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