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08 06:5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知识目标:
1.了解地震相关概念
2.掌握地震波(横波与纵波)差异
3.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层的特点
重点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
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提高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2.了解科学家研究地球结构的方法,树立科学探究精神
3.能动手手绘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哇,好大的西瓜啊!但不知道熟没熟,怎么办呢?
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情境导入
钻探取样研究
思考
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如何探究看不到的“世界”?
敲瓜判瓜
震地探地(人工震源车)
延迟符
1.地震构造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 源
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从震中到震源垂直距离。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位置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
地震构造示意图
延迟符
震级
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一般来说,5级经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如:
1.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7.8级
2.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8.0级,地震波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
注意点
延迟符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注意点
烈度
与震级成正比
与震中距、震源深度、 地质构造、
地面建筑物的抗震性成反比
影响因素
10
地震波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纵波(P)
横波(S)
分类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所经物体影响 共同点
横波 较慢 固体 水平晃动
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上下颠簸
2.地震波
1.当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如何震动?为什么?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前后摇晃
2.当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位于震中)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横波不能在液态中传播)
想一想
因为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先到达地面,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后到达地面。
研究表明,预警时间10秒,伤亡减少39%;时间为20秒,伤亡减少63%。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值得注意的是,重庆、成都多城区提前发出了地震预警。其中,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布“四川长宁预警第6报(22:56:05)”称,22:55:44四川长宁正发生6.1级地震,武侯预估烈度2.9度,震中距261km”。成都高新区也收到预警称,“成都市高新区震感轻微,请合理避险,地震横波还有36秒到达!”
德阳市防震减灾局也发出地震预警称,“四川长宁正发生6.1级左右地震,德阳市广汉市震感轻微……地震横波还有34秒到达。”
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性质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速度会发生变化。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内核
外核
地幔
地壳
横波
纵波
0
3
6
9
12
15
速度/km s-1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6371
地面
17
2900
5150
纵波、横波波速速度加快
纵波波速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地壳
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处可达70千米;
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壳
大陆部分平均39-41千米,大洋部分平均5-10千米左右
总:平均17千米
注意点
1.2008年5月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20km,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对点训练】
A
2.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0年11月3日16时在斐济群岛地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39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km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孰侄猛山揩疯痹般叼得撩噶江傈束祖豪兵友促渍晕泥着痔抬凰示芹勇厕伤人教版地理必修1: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1张PPT)人教版地理必修1: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1张PPT)
地幔
下地幔
上地幔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39-41km
莫霍界面
2900km
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
岩石部分熔融,一般认为是岩浆发源地。
岩石圈
2.地幔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注意点
3.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石圈指地壳部分 ②岩石圈是地壳加地幔
③软流层之上部分为岩石圈 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为岩石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对点训练】
D
4.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0年11月3日16时在斐济群岛地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39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B
内核
外核
地核
岩石部分熔融,一般认为是岩浆发源地。
岩石圈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33km
莫霍界面
2900km
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
外核
内核
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形成有关。
可能是高密度固体铁镍金属球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核
23



顶 部
上 部
下 部


900Km
2900Km
地壳
地幔
地核





岩石圈
软流层
39-41Km
5100Km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A
B
C
D
岩石圈=A+B
承铲饲氯寸失册僧滞公棠珠偷放韦娄柠高考廉饮甫沮货阶奴迎输偶竿辅失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完整版(共20张PPT)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完整版(共20张PPT)
轻松记
纵波快,横波慢;
莫霍界面分壳幔,
古登包(堡)地核,
地核分内外。
课后活动
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将你的作品在小组中进行展示,并同时向他们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力求使你的讲解严谨科学,形象生动,且富有特色。
地壳
地幔
地核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厚度2000-3000km,是生命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水圈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之上,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1.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 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 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 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课堂测验
D
2. 下列关于莫霍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位于地面以下2900千米深处        B. 是德国科学家发现的
C.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
   D. 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C
3. 下列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地壳中坚硬的岩石组成
B. 由莫霍面以上的地壳部分构成
C. 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
D.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
D
B
B
34
6.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
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B
大气圈
A
C
A 生物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报堵筹惰齿陵哟张妨驳殆炸睦挎邱棺沸沦音骸世院纸苯阉发映泰掸谚寥范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完整版(共20张PPT)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完整版(共20张PPT)
古登堡面
地壳 
软流层 
岩石圈
地幔 
外核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速度突然下
降,横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