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尚志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尚志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22:4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尚志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父母爱情》等电视剧,通过普通人、家常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洪流,剧中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让故事更接地气。
最是真实动人心。金滩村,马得福在西北的风沙中建设家园,带领村民们种蘑菇脱贫致富;松山岛,江德福一家在东部的海风中守护着祖国的海疆…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命运变迁,以鲜活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阔步前行的足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走红说明,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
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刷经久不衰的关键。现实题材电视剧从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中获取创作灵感,将人们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养老等话题作为创作主题,并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进行电视艺术演绎,因而能够让观众有置身剧中的代入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情感共鸣。这说明,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人世间》作为一部以当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时代剧,以周秉昆一家几十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不仅让宏大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变得可知可感,也通过艺术的方式揭示出时代进步的奥秘,即每个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合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摘编自赵梦《以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人民日报》2022年5月17日)
材料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标度,为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与创作源泉。近年来,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和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
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剧《山海情》,抑或是讲述中国抗疫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
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圈”,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达,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
在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创作中,与党的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有关的文艺作品更是精彩迭出。何建明的《革命者》,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余艳的《守望初心》等,都在历史场景的复现中凸显了党史、新中国史中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
随着文化发展的丰富和多样化,文艺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另一种存在”,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生活因此更加充满希望。
(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8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艺作品的内容影响其创作技巧和手段,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才可称得上优秀的文艺作品。
B. 要想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
C. 文艺事业的重心是文学创作,所有的文学作品因具有独特的精神内力与艺术魅力,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启迪。
D. 文学属于社会,如果只局限在“自律性”的审美逻辑中便会走向狭隘,文学艺术应随着社会的变化升华,呈现出新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论述上各有侧重,但都运用了举例论证。
B. 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手法,可以让读者对宏大叙事的感受更加具体生动。
C. 当今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因为创作资源取之不尽。
D.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优秀现实文艺作品“出圈”的重要原因。
3. 下列名言中与“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这句话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郭沫若
B. 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福楼拜
C. 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郭沫若
D. 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追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列夫·托尔斯泰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 如何理解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之间“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卜白
袁良才
①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②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然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③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炒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④别小看了补白,实则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兵砸了报馆。
⑤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⑥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⑦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成,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⑧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觉外,又惊又喜。
⑨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⑩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回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很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减)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 小说开篇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和效益等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典型的社会环境。
B. 解放军进攻上海时,卜白挺身而出去做战地记者,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他想为军事斗争做出自己的贡献。
C. 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通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
D. 卜白救场梅兰芳这一情节不仅丰富了卜白多才多艺的形象,且颇具戏剧性,在增强了文章趣味性的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7. 小说以“卜白”为题有什么好处?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 “卜白”既是小说主人公的姓名,又与“补白”谐音,语意相关
B. “补白”是主人公一生的主要行为,最终也因“补白”做战地记者而牺牲,突出了主人公悲壮的形象。
C. 全文以“补白”为线索,串连起人物的多个生活侧面,使互不相联的内容集中紧凑。
D. “补白”的行为看似只是填补边角,实则意义非凡,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8.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说明。( 6分 )
9. 《卜白》这篇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却给人以真实之感,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给人真实感的。(6分 )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 用“/”线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
A. 冠,读guàn时,可以指的是戴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 礼部,礼部是中国古代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C. 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D.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 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 苏轼被任职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 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4. 你认为苏轼为什么能成为天下英才?( 3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
黄庭坚
人骑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
道上风埃迷皂白①,堂前水竹湛清华②。
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南应削瓜③。
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④。
[注]①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②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③削瓜:削瓜而食,指夏天。④连夜发园花:《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对句中“小隐家”本指隐居山林行为高尚的人,这里指的是稚川。
B. 颔联将“迷皂白”与“湛清华”作对比,内容丰富,语言精练,感染力强。
C. 从诗歌的题目即可看出,这是一首唱酬诗;全诗情感真挚,富有意蕴。
D. 这首七律诗虽多用典故,但读来却不觉其用典,可见诗人艺术手法高明。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当其无,有器之用。 ,当其无,有室之用。
(2)在《将进酒》中以三国时的曹植欢饮为例劝友人尽情饮酒的诗句是: , 。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
两句,写夫妻二人四目相视,两心相映,万千思绪尽在泪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①在欧洲的一些公园,常见一种架在草坪上的望远镜,它准确的名字叫“望鸟镜”,贴上去,游客就能仔细欣赏远处树上的一举一动,对鸟雀却毫无惊扰……
②“望鸟镜”,一个多么柔情和诗意的词儿啊,那距离那么美,多么温暖……
③有对志愿者夫妇,为拯救一条被渔网困住的白鲨,竟冒着生命危险,跳下海,亲手去解绳扣;一位女科学家,为考察和保护非洲狮,在原始森林中________,历时二十几年,直至去世……这和我们那些身穿羚羊毛、大嚼鲨鱼翅的饕餮客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④更让人________的是,2001年10月6日,一对游客在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乘车游览。嬉戏中,一只两岁的小狮子抓伤了他们,20日,动物园向市林业公安处提出申请,要求击毙这只闯祸的小畜生。后经当地市民的再三抗议,园方才撤回死刑起诉,改为“无期徒刑”。从此,这只小狮子将在铁笼里孤独余生,不能再和伙伴过群居和放养生活。
⑤显然,在万物之尊的人眼里,它是有罪的,因为它对人产生了敌意,并制造了伤害。是谁剥夺了它的自由?是谁使它失去了天伦之乐?是谁把它发配到了与人近在咫尺的地方?毁灭其家园,屠杀其父母,剥夺其自由,如今却呵斥起它的过失来了,公平吗?
⑥更让人疑惑的是,有识之士不大声疾呼要恢复动物的野外生存能力吗?不正为野兽不野而_________、寝食难安吗?为何现在却要对一只偶露峥嵘的小兽怒目相向、睚眦必报呢?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 与文中第④段画线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B. 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
C. “金陵十二钗”等女子不幸的命运,体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变,让人嘘唏不已。
D. 由“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喜欢。
20. 文中波浪线句子可以改写成“人类剥夺了它的自由和天伦之乐,把它发配到了与人近在咫尺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效果更好?(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题。
我们的躯体面对外部威胁带来的压力时, ①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我发现大老虎正从十几米远的地方向我走过来,这个时候我会感到心跳加速,身体发抖,额头和手心出汗,这些反应就叫“战斗或逃跑反应”。但这个反应管用的前提是,面对的压力是原始的生命威胁,如果是在文明环境中, ② ,而是社会性威胁,那这个反应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了,甚至会有反作用。比如你担心起期末考的成绩了,此时你感到了压力,你的身体就会启动原始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然而你会发现,期末考带来的威胁,完全不是你鼓起勇气奋力一搏或全速逃离就能够解决的。因此,你不仅无法降低当前的压力,反而还会由于无能为力而感到压力更大。如果 ③ ,那“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反复调用和失灵,就会持续消耗躯体的大量能量。长期处于这种能量持续消耗的状态,对躯体来说就意味着血糖水平长期过低,于是躯体就会见缝插针地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来提高血糖水平,确保有足够能量储备。经常过量摄入这些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结果就是热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储存下来,于是便“过劳肥”了。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
②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③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⑤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答案
【答案】1. C 2. C 3. D
4. ①材料一整体上按照提出现象、分析成因、指出做法的递进式结构行文。
②首先指出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走红的现状。
③接着论述优秀文艺作品受欢迎的原因。
④然后论述优秀文艺作品的影响以及如何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5. “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指的是二者关系充满弹性,相互影响,且互相有利。具体表现在:
①文学艺术反映伟大时代。
②伟大时代为文学艺术提供创作资源,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
③文学艺术可以满足伟大时代中人民的精神需求。
【答案】6. D 7. B
8. ①外在形象对比:其他编辑、记者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他却着装简朴、土得掉渣;
②才学对比:马校长的补白文章得罪少帅闯下祸端,但他的补白文章却深受读者欢迎。
③思想境界对比:在选派战地记者时,其他记者沉默逃避,但他却主动请缨。
9. ①环境真实:鲁迅等人投稿《自由谈》,谢晋元团抗日,解放军进军上海等于史有据,有真实的时代背景,为人物活动营造了真实的社会环境;
②人物形象真实:塑造了卜白谦卑处世、救人急难、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的形象,这样的形象有其真实的生活依据;
③情感真实:赞美了无数像卜白这样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的普通党员。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可能成为君子。
(2)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14. 母亲教导;自己勤奋好学,能融会贯通;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伯乐欧阳修。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 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人 ,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 ,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这样之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官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答案】15. A
①轻松愉悦。首联写诗人骑着一匹钝马,慢慢向城东隐士家走去,衬托了诗人内心的轻松自在和即将见到好友的愉悦。②钦佩进叔。颔联出句用“迷皂白”比喻当时社会污浊以致是非不分,对句则借青竹写进叔清高不俗的高尚品格,抒发了诗人对进叔的敬佩之情。③珍惜友情。颈联写和朋友相聚日子无多,很快就要分赴两地;尾联写朋友间樽酒相欢,光阴非常宝贵,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
17.(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答案】18. 风餐露宿 匪夷所思 忧心忡忡
19. D
20. 原文是由三个问句构成的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助于抒情;原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能更好的表达对人类行为的强烈谴责和控诉。改后的句子看似简练,但失去了原文强调的强烈感情。
21.①会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②面对的不是原始生命威胁③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中
22.【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题要认真理解六句话讲的角度,并从中选取两三句,找到所选两三句的共同话题来立意。写作中必须引用所选两三句,可直接引用也可间接引用。不能只选一句,或杂糅好几句,或面面俱到。
第①句告诉我们,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可做如下联想:我们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要牢牢守住“以百姓心为心”这个根本,用心解决好广大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心心相映,与人民共同奋斗,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等;
第②句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可做如下联想:君子按规矩办事,出于公心,不能会为了利益而忘义,学会趋炎附势,唯利是图。小人就不按规矩办事,趋于名利,斤斤计较,办事不公正,对待他人,就只能怀有私心和偏见等;
第③句告诉我们,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可做如下联想:用自己的德行去影响身边的人。首先要砥砺品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立于“仁道”之中,再用自己的涵养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耳濡目染,以成大境;
第④句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可做如下联想:同情弱者,怜悯他人,乐于助人,以善良和诚恳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善于体察他人的困境和苦衷等;
第⑤句告诉我们,做有利于天下之人的事,排除危害天下之人的弊政。可做如下联想:青年择业,兴利除弊。为人民谋幸福,为天下人除公害,志存高远,勇于担当。为天下谋利,为民族复兴等;
第⑥句告诉我们,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势在必争,不能坐待历史作出结论,而必须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争取时间,以加速世界革命的历史进程。可做如下联想:生命是及其短暂而有限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积极主动地珍惜时间,分秒必争,着眼未来,抓住现在,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等。
当然,只要有合理联想,均可作为本次作文的立意。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心系苍生,行走人间。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心系苍生,行走人间;其次列举孔子、张载等例子论证心系苍生,才是梦想的最高境界;接着列举谭嗣同、毛泽东等例子论证心系苍生,才能获得实现梦想的动力;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心系苍生,行走人间,执道义而行,为生民奔波,亦可无怨无悔。
立意:
1.若选①②,可写仁义治天下,心系黎民者方能国泰民安。
2.若选①⑤,可写心系苍生,兴利除弊,国为民。
3.若选⑤⑥,可写珍惜时间,踔厉奋发,兴国安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