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迹》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月迹》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8 17:2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月迹
贾平凹
贾平凹——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
同音)。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废都》《浮躁》《秦腔》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
走近作者:
怀 古 寻 月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之夜,孩子们做了些什么?
寻月
盼月 月 议月
寻月之序 月之踪迹 月之形象
中堂 镜中 款款、悄没声、满盈、亏了、没了
院子里 院中、叶上、 天上 玉玉的、银银的、
大、圆、清晰(奇、美)
院子里 杯中 (心中) 小小的、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院子里 葡萄叶上,瓷花盆上,锨刃上 发现处处有月
院子外, 河滩旁 河中 灿灿的、银光
(美,水中处处有月)
院子外, 河滩旁 眼中 小小的(月随心在)
寻月之
心迹
高兴
失望
惊奇
嫉妒争执
越发
觉得奇了
觉得满足
月亮是长了腿的
似乎我们
已经在了月里
月亮就在每一
个人的心里了
是我们盖在
天上的印章
激动
只要你愿意,
它就有了哩
主题:热爱美,寻找美,追求美,享受美,并因此获得心灵的满足!
归 纳:
1、想象力
1、拟虚为实
2、感悟力
童心 美 2、化实为虚
3、体验力
3、虚实相生
4、发现力
问题探究之一: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咏月诗词在感情基调方面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咏月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离别相思之情.本文以寻找月亮的过程比拟发现美的过程,童心升华的过程,作品其调是热烈向上的. 
   
奶奶是个寄托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她是个高明的教育家,了解童心,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孩子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发现美,感悟美,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子们的看月,寻月,议月的过程.
问题探究之二.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月亮究竟是个什么呢?
2、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3、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习思考: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1、“镜中看月”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2、“院中望月”
(1)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2)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光洁的,晶莹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壮的桂树,稀疏的枝,稀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许多的骨朵儿了。
换词赏析: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3、眼中见月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
我们只要不停的吹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理解:
课堂总结 探究主旨
月亮——一切美好的事物。
寻月——孩子们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热情追求。
月迹——孩子们追求美、追求理想的足迹与 历程;也是月亮在大家心中留下的一抹美好的记忆。
文章告诉我们:
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得到,而美好的事物因为共同分享而永恒。
咏月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说 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诗中的“月”表现为以下几种象征: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成人眼里月亮有怎样的内涵?
◆ 学习目标
   1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宽带网
  ◆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 老师的建议:
  (1) 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 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 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 创设情景,
  1 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 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 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 自主完成习作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