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永久的悔》(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03 13:46:26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歌曲欣赏 母亲永久的悔季羡林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作者简介: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作者简介:盈眶(yíng) 简陋(lòu) 俯拾皆是(fǔ) 唾手可得(tuò) 懵懵懂懂(měng)
寄人篱下(lí) 立锥之地(zhuī)
够呛(qiàng) 孤苦伶仃(língdīng)
轮廓(kuò) 模糊(mó) 耕耘(gēng yún) 无缘(yuán) 白面馍馍(mó)预习检查 自由读课文,思考:
1、作者悔什么?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第2段)。
子欲养而亲不待(第10段)。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奉养双亲而双亲却不在了。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我”心中的永久的悔。 2、作者离开母亲的原因是什么?①“我”的家境贫寒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贫困的家庭情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入读者脑海,勾勒出了母亲的大致轮廓,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②“我”幼年的贫苦生活
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
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
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3 、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体会母亲生活的苦。a、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理解: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b、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理解: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 。C、“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理解:母亲受尽苦难,饱受对儿子的刻骨思念的折磨。这里饱含了做儿子的对母亲的无限同情和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 一般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却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1)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作品,这一点很能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本文感人在于本文所表达的情。(2)作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了很多的铺垫,如家庭的贫困表现出母亲生活的艰辛等等。 3、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悔的? “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荣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资料补充: 当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端放在屋子中央,立刻扑向棺材,抚棺放声大哭起来。周围的人上来劝解,他丝毫不听,只是痛哭不止,一直哭到不知道自己在哭。 在等待下葬的日子里,他住在家里,“看见院子里的树上,有母亲亲手砍伐的痕迹,在被烟熏黑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母亲吃饭用的饭碗,随时用的手巾,都留有母亲的手泽和口泽,地上每一块砖上都印有母亲的脚印,不觉热泪盈眶,失声痛哭起来”。 l933年l2月2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晚上又想到母亲,又大哭失声,我真不了解,上天何以单给我这样的命运呢?我想到自杀。   l934年5月3日的日记写道:     因为想到王妈又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真不明了整八年在短短一生里占多长时间,为什么我竟一次也没家去看看母亲呢?使她老人家含恨九泉,不能瞑目!呜呼,茫茫苍天,此恨何极?我哭了半夜,夜里失眠。 
  他说过,母亲死后,他便再没有过真正的欢乐。直至200l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下便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 资料补充:永久之悔 何止季老
珍惜现在 及时行孝忠告:暴走妈妈 陈玉蓉2009年感动中国
人物 颁奖词:

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感动中国”候选人——“我的母亲”布置作业:为自己的妈妈写一段颁奖词。祝愿母亲:
健康长寿,
快乐幸福!谢谢!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义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2.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3.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班
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
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
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
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
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
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
?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
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
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
样的事呢?
板书课题。
?
?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
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
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
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
以点评。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
3.思考回答。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
?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
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
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
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
?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
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
绕什么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
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
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
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
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
?
?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
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
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
?
?
?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
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
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
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
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
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
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分析阅读5-8自然段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3.研读相关部分,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4.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
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
?
?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
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
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
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
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
?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
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
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
?
4.用上述词语造句。
?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
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
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
?
?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
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
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
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
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
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
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
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
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
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
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
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
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
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
?
?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
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
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
?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
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
?
?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
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
生进行情感教育。
?
?
?
?
?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
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
四、完成课堂练习(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季羡林母亲:
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逝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l(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10.03.08
地点:初二年段室
课时:2课时
备课组成员:黄亚贞,戴智华,陈丽芬
???黄亚贞: 《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的家庭生活,表现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
??? 1、把握写作思路及行文线索;
???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 3、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 4、体味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感情。
?
??? 戴智华: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记叙文阅读的基础。由于文章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讨论与探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
由上,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
(一)讨论法理由:
??? 1、讲授法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而讨论法是师生相互提问、共同参与,信息流动是多向的。
??? 2、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够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二)朗读法理由:
??? 1、把握文本角度——文章表面上看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但贯穿始终的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因此采用朗读法学习课文,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线索。
??? 2、品味语言角度——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渲染。但正是这些极其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涵着作者的挚爱深情。因此,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味作者的情感。
?
???陈丽芬: 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育理念,我以为,“知识·能力”的培养应当在学生把握文本的 “过程”教给学生以“方法”,借以达到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此,我从三个“维度”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同时把“品味重点语句,领悟作者情感。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确定为教学重点。
??? 从我们所面对的一群物质生活优越的孩子,面对他们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的客
??? 观现实出发,把“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确定为教学难点。
讨论后形成以下教学内容:
(一)闫维文歌曲《母亲》导入课文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v ??知识·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音、形、义,领悟词语用法。
2、了解记叙性散文的特点,练就阅读和写作基本功。
v?? 过程·方法 ??
1、朗读课文,领悟文章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v??? 情感·态度·价值观v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重点
1、品味重点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季羡林,当代语言学家。 1911年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试入清华大学, 1935
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代表作:《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三)检查预习(多媒体课件展示)
1、字词识记
恃而不恐?? 懵懵懂懂?? 唾手? 立锥之地? 难以下咽? 够呛
Shì?????? ??měng??? ??tuò?? ?zhuī?? ???yàn??? qiàng
2、词语积累
望九: 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文中形容后悔的事情很多。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生活。
设计目的:
新课标7—9年级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词不达意出现了上升的发展趋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四)朗读课文,领悟文章情感(多媒体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朗读要求
1、朗读课文,领悟文章情感。
2、划出感情真挚的语句和段落。?
?
(五)整体把握 (多媒体课件展示)
1、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就是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字包含的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v ?明确:
“永久的悔”——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感情——“悔”字里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
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线索——永久的悔
开篇设疑——点明永久的悔(1~2)
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3~9 )
v 结尾扣题——照应永久的悔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教学设想: ??
几个问题紧扣教学重点,由情感到结构,虚实相间,层层深入。
同时,问题的设置也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文章的结构。
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有序、扎实多变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
积极进入讨论。?
(六)合作探究把握主体部分 (多媒体课件展示)
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
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
上随母亲于底下。
1、中间叙述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中间叙述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作者的幼年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这与“悔”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
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作者的幼年生活情况特点——“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予自己的疼爱。
从侧面回答了“悔”的原因。幼年生活的“苦”——母亲生活的苦——母爱的伟大——作者的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解读方法:
该环节可分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围绕主体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充分讨论探究基础上,展示探究成果。
教学设想:
主体部分合作探究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同时可以让学生
了解到散文的取材与中心的关系——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七)品味语言积累感悟(多媒体课件展示)
1、(点名朗读)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
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讨论明确: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教学设想:
我所展示这个幻灯片仅仅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引子,对语言的品味可由学生自主进行。学生在阅读中勾画出情感真挚的语句,通过点名读、齐读、分小组朗读等不同方式,使学生在反复诵读重点语句过程中,进一步品味文章语言。
?
(八)语言特点(多媒体课件展示)
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渲染,没有什么表示强烈的抒情字眼。但正是这
些极其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涵着挚爱深情。
?(九)文段赏析·知识拓展(多媒体课件展示)
阅读、文段,分析两个文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格调有什么不同?
季羡林先生在《永久的悔》的结尾这样写到:“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
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荣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
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结尾这样写到:“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
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是中国千百万
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
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
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
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学生朗读、赏析,明确)
两个文段都表现了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回忆我
的母亲》表达方式上是单纯的议论和抒情,文字格调显得较高;《永久的悔》表达
方式采用了夹叙夹议和强烈的抒情,文字格调稍抑,蕴涵了作者深深的悔意。
解读方法:
文段可以由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朗诵,甚至背诵,可以从问题入手进行探究,体味文段中所表达的情感。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在讨论中提高能力。
教学设想:
文章课后练习采用孟郊的《游子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与一千多年前
的诗人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通之处?这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了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结尾一段。目的在于
让学生理解人类歌颂母亲的情感永远是相通的。两篇文章的作者,一位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一位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尽管二者的情感相同,但由于其地位、身份、学识的不同,文章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格调也有所不同。
我想,通过这种赏析式的对比,使学生从深层面理解季羡林先生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意。
?
(十) 语言训练
“孝心”漫谈——实践作业:为母亲洗一次脚
教学设想:
在轻松的教学氛围里,学生自由畅谈日常生活中对长辈“孝心”表现,借以启发学生——珍惜这份珍贵的情感,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十一)老师寄语(多媒体课件展示)·闫维文歌曲《母亲》回放
亲爱的同学们:???
??? 当我们每天吃过早餐告别父母走进学校,聆听老师谆谆教诲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真正地努力了吗?我们所做的一切对得起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吗?
??? 生活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唯有以不懈的努力来回报他们,除此之外,我们又能够做什么呢?努力吧,我亲爱的学生们,不要要把深深的悔意带到年长的时候。
??? 教学设想——在老师殷切的寄语、闫维文深情的旋律中,相信学生的情感一定能够与作者、歌者、教者的情感达到和谐的共鸣,教学难点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