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中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8 12:1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高 适
[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功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通过记叙一场战役的全过程,描写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从而热情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的现实。
【古文今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早中晚三时,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文本深读]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中景色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句写了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景象,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3.试赏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句中“久”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久”是“长久”的意思。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作者并不是否定出征,而是对造成久戍不归的无能边将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
4.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暗含两层对比:一是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的对比;二是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的对比。
作用:最后四句总结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悲壮啊!升华了全诗的主旨。
5.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众多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情境默写]
1.高适的《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诗人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2.高适的《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从将领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3.高适的《燕歌行》中描写行军时金鼓齐鸣,旗帜飞扬的两句是“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4.高适的《燕歌行》中通过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写战争开始的两句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5.高适的《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一句展现了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凭陵杂风雨”一句写敌人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6.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7.高适的《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凄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8.高适的《燕歌行》中“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两句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9.高适的《燕歌行》中用蒙太奇镜头写出两地离情深重和久戍之苦的句子是“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10.高适的《燕歌行》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之苦的句子是“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11.高适的《燕歌行》中“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12.高适的《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阅读鉴赏]
1.下列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的方向和性质,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B.“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描绘了唐军出征前威风凛凛、声势浩大的阵容,预示战争的重大。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通过严酷的事实的对比,反映了唐军中将军与战士的矛盾,暗示了唐军必败的原因。
D.“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衰败景象,烘托出残军败卒心境的凄凉。
B [B项,描写的应是唐军出征前皇帝的重视和将士的志向。]
2.这首诗的层次结构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全景式地展示了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诗歌先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接着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然后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最后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