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1976)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时期)
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
1、时空观念:以时间为线索,探讨了十年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建设情况,以培养学生的时间素养。
2、史料实证: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3、历史解释:研思20世纪50到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曲折的实质。
4、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十年探索时期的曲折与成就,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
5、家国情怀:了解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理解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的伟大性、开创性,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1976)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
难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①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②从思想上、理论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③标志中共以苏为鉴,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一)成功的探索
毛泽东在第七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总结我国经验,吸取苏联教训,阐述十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论十大关系》 1956.4.25
(2)意义:
(1)内容:
史料阅读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一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 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 是非关系
十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一)成功的探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前提),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2、“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4.28)
(2)地位:
(1)内容: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一)成功的探索
3、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背景:
1956年2月苏共召开的二十大,第一次公开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了“个拜”造成的恶果。……毛泽东当时多次指出:苏共二十大“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又说“感谢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我们应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样迷信了。”
——摘编自王保贤《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与苏共二十大》
①苏共二十大中共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③“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
(2)内容: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一)成功的探索
3、中共“八大”(1956年9月)
①明确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主要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
②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实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3)评价: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一)成功的探索
3、中共“八大”(1956年9月)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
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中国开始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1)提出: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一)成功的探索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年,毛泽东)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意义:
①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推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整风运动(1957年)
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意义: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党的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
“党天下”、“轮流坐庄”。
“我们现在生活没有1949年的生活好,现在我们工人的工资高,但商品价格比1949年的高,物价涨得太多了,不如1949年的生活好。”
“毛主席领导好是好,再过两年有米讨;毛主席万万岁,买什么东西都站队。”
Q1:产生了什么影响?
反右派斗争及扩大化,夸大了阶级斗争,动摇了八大路线,挫伤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使国家和党内的民主政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反右派斗争(1957年)
左倾思想出现
良好的主观愿望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5,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二)探索中的失误
1、全国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1957年)
2、1958年的“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
①内容:
②评价:
③实践: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A.积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B.消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1958)
“大跃进”运动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要求在5年以致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全国各地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在1至2米左右。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1958年7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道。
①内容:
②特点:
(2)大跃进(1958)
以粮为纲(农业);以钢为纲(工业)
“大跃进”运动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要求在5年以致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全国各地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在1至2米左右。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1958年7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道。
①内容:
高指标
②特点: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2)大跃进(1958)
以粮为纲(农业);以钢为纲(工业)
①内容:
②特点:
③表现:
④评价: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高指标带来高估产,各地掀起虚报高产浪潮。
①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错误的本质)
②造成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资源浪费;
③重工业畸形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下降。
大跃进时期的漫画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一大二公”,共产风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一般为两千户左右)、公有化程度高。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①特点:
②影响:
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错误的本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
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区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
(1)“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其特点是“一大二公”,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5,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二)探索中的失误
1、全国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1957年)
2、1958年的“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
(2)大跃进(1958)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3、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1964
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接近并超过建国以来最高水平。但左倾错误思想并没有得到根本纠正
1、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0 国民经济)
2、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962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三)政策调整(1960-1965):国民经济的调整
核心是:调整 即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
调整农、轻、重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调整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如缩小社队规模、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调整城乡关系: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一)原因: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昭示一场空想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本应是中国走上改革的一次契机。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后却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革命”道路。“大跃进”失败以毛泽东一定程度上承认有错误,但他把乱象主要归咎于阶级斗争 ···毛泽东的注意力从经济领域回到政治思想领域,重提阶级斗争。在国际上,中美对抗无丝毫缓和迹象,中苏同盟走向彻底分裂,国内政治日趋激进反修防修成为全党共识。从四清运动到 “文革”,走上了一条“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不归路。
——萧冬连《荜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结合以下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毛泽东强调 “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 “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党内 “左〞倾错误的发展
3、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影响,美国、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
(一)原因:
(二)过程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966年夏
1967年初
1969.4
1971.9
1972
1975
1976.9
1976.10
全面发动
“一月风暴”
中共九大
林彪策动政变
周恩来
批判极左
邓小平
主持工作
“四人帮”
加紧夺权
拨乱反正
结束内乱
(三)性质: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李先念1977年12月20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四)影响: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材料一 “文化大革命” 之所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重视民主和法制。 ——蒋传光 《邓小平法制思想概论》
前六届全国人大召开时间 前六届政协召开时间 第一届 1954-1958 第一届 1949-1954
第二届 1959-1963 第二届 1954-1959
第三届 1964-1965 第三届 1959-1965
第四届 1975年 第四届 1965年
第五届 1978-1982 第五届 1978-1983
第六届 1983-1987 第六届 1983-1987
材料二 据官方估计,“文革”对经济造成的损失达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
——金春明《六十年代“左倾”错误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材料三 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大批文化人士如邓拓、吴晗、老舍、田汉等被打成“黑帮”、“ 反动权威”,甚至被迫害致死;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戏剧“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勒令停演.
——岳麓版必修三 《文化发展中历程》
政治上:民主政治严重破坏,法律形同虚设,阶级斗争严重
经济上:经济严重后退,面临崩溃边缘
文化上:文化人士倍受迫害,思想文化百花凋零,科教文化事业遭受严重摧残
合作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1.成功:《论十大关系》、双百方针、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八字方针、“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3. 经验教训:
(1)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2.失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领域成就意义工业国防农业教育卫生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②三线建设②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①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线建设:1964-1978
1、背景:①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②国家工业布局不合理;
③经济状况好转。
2、内容:全国划分为三线,重点放在西南、西北,服务于国防,重点是重工业
3、指导方针:备战、备荒、为人民
4、影响:①增强了国防力量;②改善了工业布局;③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④为后来西部大开发打下基础。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领域成就意义工业国防农业教育卫生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②三线建设②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①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64)、氢弹(1967),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1964)和人造地球卫星((1970))(即“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综合国力。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
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领域成就意义工业国防农业教育卫生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②三线建设②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①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64)、氢弹(1967),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1964)和人造地球卫星((1970))(即“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综合国力。①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②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以后我国的生命科学领域乃至整个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探究: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奋发图强
爱国主义
敢于创新
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奋发图强的创业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一个意气风发、欣欣向荣的年代!
崇尚劳动
敬业守信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领域 成就 意义
外交成就
①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建交高潮
②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 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
60年代中国的外交
(1)背景:
①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阻挠大陆解放台湾;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②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霸权主义,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并爆发局部武装冲突,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③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奉行相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④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增多,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2)外交政策:“两个拳头打人”(两个拳头出击)既反美又反苏:“一大片”,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
(3)结果:中国迎来了外交的第二次高潮。
70年代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
外交三大突破:
(一)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
(三)中日建交(1972年9月)
(一)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
1、联合国问题的由来:①联合国成立时中国是创始国,并且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2、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②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③美国霸权主义政策遭受挫折,实力受损;④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3、经过: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这就是联合国历史上著名的联大2758号决议。
4、意义:①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③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巨变,第三世界作用越来越大;有利于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④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美国:
(1)“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2)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3)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地位;
(4)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 ,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中国:
(1)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为了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3)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要求的结果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
1、原因:
时 间 事 件 意 义
1971.4
1971.7
1972.2
1978.12
1979.1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打开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
结束长期敌对状态,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
2、过程: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
3、影响:
③带动了众多西方国家(包括日本)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中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②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
④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①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漫画《大豆过江》, 画中标注“此画为 1958 年秋江苏农民朱会然和华君武合作完成”,配诗“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身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该漫画反映出( )
A.农业生产关系调整成效显著
B.八大经济建设方针得到落实
C.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情高涨
D.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
2.1960年,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A.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B.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C.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 D.三线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练习
C
C
3.下图的数据反映了( )
A.“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B.“大跃进”运动推动了工业高速发展
C.国民经济调整关注人民生活的改善
D.工业建设方针和政策始终保持理性
——摘编 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
资料汇编》
4.1986年,钱学森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见规模之大。”材料反映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精神 B.“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C.先进通讯方式的技术支持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障
练习
C
D
5.1964年,周恩来在访问非洲期间提出了中国援外的八项原则,其中包括:严格遵守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和特权;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这些原则的提出有利于( )
A.揭开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序幕
B.中国落实全方位外交
C.加速中国重返国际社会的进程
D.促进不结盟运动兴起
练习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