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长亭送别》同步备课课件 粤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长亭送别》同步备课课件 粤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03 12: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教学过程 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第二课时 整体感知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教学过程 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2、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问题讨论四: 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长亭送别》第三课时
美读欣赏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人物的心理曲词的意境戏曲的语言课 堂 练 习A、对人物心理
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
刻画方法:离愁别恨:忧心忡忡:惴惴不安:埋怨不满:经历艰难,始能结合,
昨夜允婚,今日别离。荒村雨露,野店风霜,
无人扶持,最难调护。异乡花草,再行栖迟,
停妻再娶,忘情负义。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B、对离别情境的
生动描写:
曲词中描写秋
景的组合意想
长亭路上[端正好]
筵席之中[脱布衫]
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C、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对拆散
鸳鸯的
不满珍重爱情
鄙视功名
利禄[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一、[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
那些曲词中?二、《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
二、情感的抒发,
委婉含蓄 :
三、动词的运用,
恰到好处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
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
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
经霜 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
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劝《太和正音谱》三、[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
“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回忆唐诗宋词中
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青山:
古道:
夕阳:
烟霭: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练习: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
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
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
相府千金催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
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
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
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
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
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
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课后练习:
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分手之后”
的曲词改写为话剧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