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 (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 (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08 10:0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探索归纳——世界范围内的风向有什么规律
阅读以下材料,尝试归纳出世界不同纬度的风向规律。
材料一 15-16世纪,欧洲的船队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洋面上,他们利用着风,也受困于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经验总结,一个神奇的规律成为了航海家们的共识;定向风带、无风带,似乎都是顺着纬度平行分布的,而且似乎在南北半球对称分布。其中,麦哲伦的全球航行为这一规律的发现画上了举足轻重的一笔。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5艘远洋海船、二百多名船员,从西班牙出发探险船队利用东北风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佛得角群岛。然后向西行,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洲巴西海岸。
1520年8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继续出发,探险船队沿着南美洲海岸向南航行,发现了一条通往太平洋的海峡,但这里疯狂的西北风玩止境的咆哮着,海上惊涛骇浪,危险异常。麦哲伦带着剩下的三艘船,用了28天才艰难穿过。后人为纪念麦哲伦,把这条海峡称为“麦哲伦海峡”。
而在那之后,船队在接下来横渡太平洋的100多天的航柱中,再也没有遇到一次大风浪。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海面上一直徐徐吹着东南风,把船一直推向西行;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原来船队已经进入赤道无风带。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为“平静的海洋”)。
1521年3月8日,麦哲伦船队抵达菲律宾群岛。
至此,麦哲伦和他的同伴们终于证实了向西也能到达东方,地球是“圆球形”的,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
探索归纳——世界范围内的风向有什么规律
无风带
无风带
无风带
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成因:高低纬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
意义: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全球的水热平衡。
(一)大气环流
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大气运动状况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对于复杂的地理现象,我们可先对它进行简化,认识它的理想模式,然后再逐步增加其影响因素,一步一步地接近实际情况,最终就有可能掌握它的运动变化规律。为此,我们提出三个假设条件:①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②地球静止不动;③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1.在上述三个假设条件下,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结合所学知识,绘制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单圈环流
90 N
0
30 N
60 N
30 S
60 S
90 N




北 风
南 风





极地高气压带
90 N
0
30 N
60 N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西风带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低纬环流
2.三圈环流
①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②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情景二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热力原因:由于冷热原因导致气流上升或下沉
(2)动力原因: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空气被迫上升或下沉
(3)低压区——气流上升运动;
高压区——气流下沉运动。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二)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1.气压带、风带的运动特征
规 律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西

极地东风(东北风)






西

极地东风(东南风)
(西南风)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气压带分布于赤道和南北纬30°、60°、90°附近;
风带整体——北撇南捺指低压
(二)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想一想
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后,会凝结而成云致雨
你认为:
1、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为什么?
2、高、中、低纬三个风带控制的地区中,
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为什么?
2)气压带、风带性质(温度与湿度)
温度取决于纬度:
低纬炎热,中纬温暖,高纬寒冷
4.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高气压带空气下沉,水汽受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空气下沉
高气压
地面
低气压带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空气上升
低气压
地面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受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30°N
赤道
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冷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60°N
30°N
4.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2)气压带、风带性质(温度与湿度)
冷、干
冷、干
暖、湿
暖、湿
热、干
热、干
热、湿
冷、干
暖、湿
热、干
热、干
暖、湿
冷、干
注意:
风带的湿度更多考虑风是从海洋上吹来还是陆地上吹来。
风从海洋上吹来,湿润;风从陆地上吹来,干燥。
低压影响
高压影响
——多雨
——少雨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西风影响
信风和极地东风影响
——少雨(热沙、苔原)
——多雨(温海)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
——降水特征单一
(热雨、热沙、温海)
——降水具有季节变化
(地中海、热草)
S
90°
60°
30°

30°
60°
90°
N
S
90°
60°
30°

30°
60°
90°
N
气压带、风带的变式图
判断南北半球并指出气压带、风带名称。
1
2
3
4
7
6
5
北半球
1.赤道低气压带
2.副热带高气压带
3.副极地低气压带
4.极地高气压带
5.低纬信风带
6.盛行西风带
7.极地东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变式图
1.三圈环流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而且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突破这个难点,经纬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知识整理图。读图,完成相关任务。结合课文关于三圈环流的描述,将图中内容填写完整。
( )气压带
( )气压带
(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 )风带
( )风带
东北信风带
( )气压
( )气压
( )气压
低气压
东北风
( )风
( )风
90°
60°
30°

受热膨胀上升
堆积( )
暖而轻气流爬升到冷而重气流之上,形成( )气流
冷却收缩( )
( )环流
( )环流
( )环流
近地面
高空
极地高
副极地低
副热带高
中纬西
极地东



东北
西南
下沉
下沉
上升
高纬
中纬
低纬
学以致用
1. 大气环流是指( )
A. 高低纬度间的大气运动 B.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C. 海陆间的大气运动 D. 大规模的热力环流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2~3题。
2. 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空气堆积下沉
C. 空气受热上升 D. 空气受冷下沉
3. 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
A. 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 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 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 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是偏北风
学以致用
B
B
C
下图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图中的②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副极地高气压带
5.图中的①和③分别是指(  )
A.极地东风带、东北信风带
B.西风带、东南信风带
C.西风带、东北信风带
D.西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
学以致用
B
C
若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中b地位于d地的正南方位。
7.a、b、c、d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a、b、c、d B.b、d、c、a
C.a、c、b、d D.d、c、b、a
8.b与d之间的风向是( )
A.东北风或北风 B.东南风或东风
C.西北风或西风 D.西南风或偏南风
学以致用
B
D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处是__________风带,它是__________环流的组成部分。
(2)C所处的风带,吹________风,气流来自____________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3)A处是_____________气压带,它是_______因素形成的。
东北信
低纬度
西北
副热带高
C气流暖而轻,D气流冷而重。冷暖气流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
副极地低
动力
学以致用
0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01
大气的水平运动
03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30°N
60°N
60°S
30°S

夏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冬至日
(一)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②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情景三
夏季:气压带风带偏北
冬季:气压带风带偏南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幅度大约是南北各五个纬度。但风带影响更加深远。
30°N
60°N
60°S
30°S

夏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冬至日
(一)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
注意:判读关键纬度
赤道、南北纬30°、南北纬60°
气压带、风带的变式图
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的总称,对热带地区天气和气候影响极大(如图)。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呈南北方向移动。据此完成1-2题
1.热带辐合带位置呈南北方向移动的根本原因是( )
A.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变化
C.黄赤交角的季节变化
D.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图示季节最可能是北半球(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学以致用
D
B
沙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开灯加热,请观察哪个温度升得快?
2.相应的情况,冬、夏季海陆气压有何差异?
探究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沙土的比热容小,升温快。
2.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空气在近地面聚集,使气压升高,形成高压。
夏季,陆地升温快,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空气减少,使气压降低,形成低压。
陆地比热容小
升温与降温快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in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between Land and Sea

①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②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情景四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气压中心
July pressure cent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低气压

高气压

海洋吹向陆地
气流温暖湿润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气压中心
July pressure cent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洲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夏季陆地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陆地表面形成低压
切断了北移的副热带高压带,使高压保留在海洋上
北半球1月气压中心
January pressure cent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低气压

高气压

陆地吹向海洋
气流寒冷干燥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1月气压中心
January pressure cent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副极地低气压带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冬季陆地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陆地表面形成高压
切断了南移的副极地低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大气活动中心:指的冬、夏季节,在海洋与陆地上形成的一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大。
影响:这些高低气压中心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其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时间
温度
气压
亚欧大陆上
的气压中心
太平洋上的
气压中心
被切断的气压带
冬季
夏季
陆地:
海洋:
高压
低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陆地:
海洋:
低压
高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吗?
南半球的气压带呢?
总结:北半球冬季(1月)、夏季(7月)气压中心
带状分布
块状分布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印度低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归纳总结:大气活动中心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600附近原为副极地低压带,冬季因陆地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陆地表面形成高气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副极地低压
低压
高压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1.概念:
2.形成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赤道
印度低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
东南信风


南亚
东南亚
副热带高压
西南季风
东亚
东南季风
南亚
温和湿润
炎热湿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夏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赤道
东北季风
东亚
西北季风
南亚
寒冷干燥
温和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阿留申
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澳大利亚北部
西北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冬季)
东亚
南亚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4.冬、夏季风强弱比较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4.冬、夏季风强弱比较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最为显著
亚欧大陆东部
太平洋
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
东亚季风
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小结: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季风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源地
成因
性质
比较
气候 ____________季风气候 _____季风气候
主要 分布区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和干燥
炎热湿润
亚热带、温带
热带
蒙古-西伯
利亚高压
西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
蒙古-西伯
利亚高压
南印度洋
东南信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
日本、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我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最典型※
有利: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
不利:①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发。②冬季冷高压强盛,冬季风南下,易发寒潮、低温冻害。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5.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为某月份三个不同大气活动中心,且乙活动中心达到一年中势力最强盛值。
1.图中所示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C
2.图示月份图中①②③三处
的主导风向分别是(  )
A.①西北风 ②东北风 ③东北风
B.①东南风 ②西南风 ③东南风
C.①东南风 ②西南风 ③东北风
D.①西北风 ②东北风 ③东南风
B
学以致用
3.有关上图所示月份和A气压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月份,亚洲低压
B.1月份,亚洲高压
C.7月份,亚洲高压
D.1月份,亚洲低压
4.①②两处盛行风相同的
一项是(  )
A.成因相同 B.风向相同
C.性质相同 D.势力相同
A
C
学以致用
5.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60°
30°
30°
60°

30°

15°
15°
A
B
C
D
风带
气压带
学以致用
C
6.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A气压带名称________,终年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________。
(2)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1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2中_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此时控制亚洲大陆的气压中心为________,其切断了________气压带(填图1中的字母)的带状分布。
赤道低气压
高温多雨

亚洲高压
E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