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9 10:5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爱莲说
周敦颐
课件一
学习目标(1分钟)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句子。
2、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感情。
中考考点:
词语辨析、句子翻译、古文默写、文章主旨、作者情感、表现手法。
自学指导一(1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及翻译,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7分钟)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
明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 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 香远益清,
亭亭 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沾染
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生枝蔓
长枝节
更加

亲近而不庄重
自学检测一(5分钟)
一、解释划线词语
予谓菊, 花之 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认为,以为
品德高尚的人
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应当
二、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点拨运用一(2分钟)
一词多义:
陶后鲜有闻 ( )
鲜 屡见不鲜 ( )
芳草鲜美 ( )
香远益清 ( )
益 曾益其所不能 ( )
受益匪浅 ( )

新鲜
鲜嫩
更加
增加
好处
陶渊明独爱菊( )
独 无独有偶、独当一面(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宜乎众矣 ( )

因地制宜 ( )
惟独
单独
只是、仅仅
应当
合适
自学指导二(1分钟)
1、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君子。请你说说作者
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提示:根据写莲的语句分析。
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作者对莲的描
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联系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回答第一问。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4分钟)
自学检测二(5分钟)
1、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君子。请你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
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
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
也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点拨运用二(2分钟)
  本文采用衬托写法,借菊花从正面衬托,借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的高尚品质。
托物(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
通达事理
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仪态端庄
君子的化身
莲的特点
言志(洁身自好)
 
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
予独爱莲
(鲜)
(众)
(无)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托物
言志
(正衬)
(反衬)
(突出)
以花喻人
小结(3分钟)
当堂训练(15分钟)
1、填空。
可爱者甚□
出□泥而不染
□□□而不妖
不□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玩□
花之隐□者也


濯清涟

亵 焉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余闻之也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濯清涟而不妖  妖:亲近而不庄重
C.不蔓不枝  蔓:生枝蔓
D.亭亭净植    植:立
D

4、理解性默写
(1)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2)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4)文章的主旨句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之君子者也
5、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什么样的高尚情操?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是含蓄批评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
为“菊、莲、牡丹”?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含蓄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8、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B
反衬莲(君子)的高贵品质。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
A 、标题《爱莲说》的意思,即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过对莲之生存环境的交代,写出了莲花不随世俗、洁身自好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C 、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隐居避世、追求功名利禄、洁身自好。
D 、本文歌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借菊花从正面衬托,借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的高尚品质。
C
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选做题: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选做)
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课后作业:完成《达标学案》P13、P82-83《爱莲说》相关习题。
板书
托物
言志
莲(花)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