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02 21:43:28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17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自己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作者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5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上,爬了三分之一高度,再也上不去了,可是要下去又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他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地下来,终于脱了险。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1.正音辨形
迂回(  )     纳罕(  )    头晕目眩(  )
耸立(  )     颤抖(  )    小心翼翼(  )
训jiè(  )     chuò(  )泣 瘦骨嶙xún(  )
答案:yū hǎn xuàn sǒnɡ chàn yì 诫 啜 峋﹒﹒﹒﹒﹒﹒近义词辨析
耸立、矗立
【同】都有“高高地立着”之意。
【异】耸立:着眼于高,高而突出地立着。例如:在海平线上……像是有一座城堡耸立在海天之间。又如:群山耸立。矗立:着眼于直,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不用于人。例如:烟雨楼矗立在青翠的大树丛中。2.据义填词
(1)    :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2)    :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3)    :形容遭遇失败或困难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4)    :头脑发晕,两眼昏花。
答案:(1)小心翼翼 (2)心惊肉跳 (3)灰心丧气
(4)头晕目眩3.走进文本
(1)梳理记叙要素。
时间:       地点:     ?
人物: ?
起因: ?
经过:       结果:     ?答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
人物:“我”、五个小男孩、父亲
起因:天气闷热,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经过:悬崖遇险
结果: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脱险(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答案:“我”爬悬崖被困,在父亲的帮助下逐渐脱险,说明遇到困难时要化整为零,一步步解决困难。1.人物描写
(1)在脱险过程中,“我”的心理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答案:毫无信心 信心萌发 信心大增 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让“我”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知识链接】
心理描写及作用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文章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对心理描写作用的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有助于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2)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答案:“蹲”,不敢直立,表现了悬崖的陡峭;“靠”,小心翼翼,
写出了悬崖之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内心的恐惧。
②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答案:“探”“踩”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我”紧张、谨慎、
丝毫不敢怠慢的心理。﹒﹒﹒﹒2.人物形象
(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他为什么不直接抱孩子下来?
答案:鼓励孩子一步一步地走下来。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2)请概括文中父亲这一形象。
答案: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鼓励和信心,教育孩子很有智慧。(3)从“友情”的角度你如何看待杰利和其他几个孩子的表现?
答案(示例):杰利对“我”有点儿不放心,晚上带着“我”的父亲来救助“我”,他帮助“我”,并想办法帮“我”脱险,是真正的朋友。其他几个孩子嘲笑“我”,最终弃“我”而去,把“我”置于危险的境地,丝毫不顾“我”的安危,算不上合格的朋友。【知识链接】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先要明确人物形象的基本要点。
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人物形象的概括可用如下的方式概括:××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 2.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抓住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
  3.通过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人物。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抓住侧面描写也能分析人物形象。  4.通过环境、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环境与情节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5.要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去体会人物形象。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这些语句一般都是作者对人物的分析和感悟,抓住这些关键语句,结合文章对人物的刻画进行分析归纳,就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和群友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也参与讨论吧。
灿烂阳光:老师说课文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意深刻,学习了课文我的确感到“走一步,再走一步”富含哲理。对此,大家如何理解?畅所欲言吧!
蓝色季风: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指“我”在走下悬崖的过程中,按照父亲的指导,先伸出左脚踩到了石架下面的那块岩石,再移动右脚踩到了另一个落脚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最后爬下悬崖的经过。旭日阳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指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克服了一个再去克服第二个,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不断努力,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并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
晴空一鹤: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指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小困难是不难克服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课文以“       ”为线索,通过“冒险→遇险→   ”的故事情节,可以体会到“我”开始时毫无信心,在父亲的鼓励下有了信心,最后       ,成功脱险。启示我们:遇到困难时,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化整为零,克服困难。
答案:爬悬崖 脱险 信心大增第四单元 第17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耸立(sǒnɡ)   攀爬(pān)   颤抖(zhàn)
B.峭壁(qiào) 凸出(tū) 闷热(mèn)
C.嶙峋(lén) 屡次(lǚ) 悬崖(xuán)
D.迂回(yū) 训诫(jiè) 安慰(wèi)
2.找出下面词段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往涯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徒,更险。我听见有人辍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应改为   ,
   应改为   ,
   应改为   。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遇到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从来都不是我们的最好选择。
B.尽管我们举手投足都那么小心翼翼,但还是惊动了正在弹琴的蟋蟀。
C.演唱会太精彩了,变化的背景,华美的服饰令人头晕目眩。
D.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下面那块岩石吗?”(    )
(2)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
(3)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课文,班级开展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发表看法】有同学认为,父亲用梯子、绳索帮助“我”走下悬崖会更安全,冒险是没必要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答:?
?
(2)【劝慰同学】你的一位同学在多次考试中,虽然经过不断的努力,但成绩还是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通过本次活动,你打算怎样劝说他?
答:?
?
(3)【提出建议】生活中我们该怎样面对困难呢?请提一条建议。
答:?
?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从“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至结尾,回答6~8题。
6.选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
?
7.当“我”最后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答:?
?
8.作者说“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为什么忘不了?
答:?
?
三、美文品析
(2012·莱芜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胡子宏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么的。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班,有好几个县长、局长的孩子。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校,就看到县长、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习上毫不吃力。半年以后,期末考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时,我听到邻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考了第一,仅给了我片刻的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皮大衣。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
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片的雪白。我摸索着穿上衣服收拾书包。父亲说:“我送你去吧,下雪了……”我说:“你就别去了,不就开个会吗?再说,别人的家长是干部,你又不会发言……”打开屋门,一股风雪涌进屋来,好大的雪,(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凉凉的天,凉凉的心: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是种地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学校响起预备铃时,我迈进学校的大门。雪仍纷纷扬扬地下着,几辆吉普车和轿车很显眼地停在操场上。
⑥铃声响过后,校长登台讲话,校长的讲话不时激起同学们和家长们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而此时的我身上冷得厉害,肚子饿得厉害,心里孤单得厉害。我无心听校长的讲话,随意把目光投向窗外的风雪,就这么一刹那,我惊呆了……
⑦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话。我扬扬手臂,父亲看着我,向我使劲摆摆手。风正吹,雪正舞,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⑧一阵掌声响起来,有同学使劲扯扯我的衣服,校长正叫我的名字,同时手里展开一张鲜红的奖状:我下意识地走向讲台,校长很慈祥地凝视着我。一刹那,我的泪水涌出眼帘,我手指窗外……礼堂里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窗外,投向我的父亲。校长一个箭步下了讲台,打开门。风雪呼啸着涌入礼堂,父亲跨进来,抖落身上的一层雪花。
⑨我说:这是我的——父亲!热烈的掌声响起……
⑩放学时,我和父亲步出礼堂,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9.通读全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孤独恐惧——    ——自卑矛盾——    ?
10.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
答:?
?

(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
答:?
?
11.小说多次描写风雪,其作用是什么?
答:?
?
1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
?
1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引人深思,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
?
?
四、写作练笔
14.【写法借鉴】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景物描写,恰当地烘托人物的心情。如“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我”无助、恐惧的心理。
【片段仿写】请你也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烘托人物心理。(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颤”应读chàn;B项中“闷”应读mēn;C项中“嶙”应读lín。
2.答案:涯 崖 徒 陡 辍 啜
3.【解析】选C。不符合语境,“头晕目眩”指头脑发昏,眼睛发花。这里和精彩的演唱会的情景不符。
4.答案:(1)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5.(1)答案(示例):我认为父亲这种冒险是有价值的,因为如果他用梯子或绳索帮孩子救下来的话,不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增长。父亲的帮助和引导是科学合理的,足以保证孩子的安全,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磨炼,增长了勇气和经验。
(2)答案(示例):别灰心,俗话说:“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请相信自己,你一定会从失败中站起来。
(3)答案(示例):在人的一生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这样就会把困难、失败变成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6.【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开头两句是写环境的,从中摘录出所描写的景物即可。回答其作用要联系当时的危险处境和“我”的恐惧心理。
答案:暮色、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了“我”害怕的心理,既交代了“我”在悬崖上的时间之长,也突出了“我”的恐惧和绝望,衬托出后文“我”战胜恐惧的不容易。
7.【解析】解答此题要着眼全文,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后就能得出结论。
答案:先“啜泣了一会儿”是写“我”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点儿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的巨大的成就而感动。
8.【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因为从这次经历中,“我”获得了终生受益的生活经验:凡事都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就会走向成功。
9.【解析】本题考查对心理变化的把握。通读全文,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我”的心理变化。刚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时,感到孤独恐惧;期末考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时,兴奋不已;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我”因父亲是农民而自卑,不愿让父亲参加大会,感到自卑矛盾;“我”上台领奖时父亲冒雪赶到学校,“我”感到惊喜激动。
答案:兴奋不已 惊喜激动
10.【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语句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案:(A)运用了神态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父亲笑容一下子停滞的神情,表现了父亲的心情由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剧变化过程。(B)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我急于离家的情形,从而表现出“我”决定不让父亲参加家长会的痛苦、愧疚、矛盾的心理。
11.【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自然环境描写往往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衬托“我”自卑而苦涩的心情。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渲染苍凉凝重的氛围。
1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父亲冒雪参加家长会及父亲对“我”的言行概括其性格。
答案:通过写父亲不顾儿子阻拦,冒雪参加家长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憨厚朴实、疼爱理解孩子、贫穷却不自卑的父亲形象。
13.【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围绕“不要自卑”“付出就有回报”“人人平等”等角度思考。
答案:①其实我们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只要勤奋,别人有的,我们自己也会有。②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奋斗的权利都是相同的,任何的成功都需要付出汗水。③富贵者不必瞧不起人,贫穷者也不必妄自菲薄,人格面前,没有富贵贫穷之分。
14.答案(示例):拿着沾着污迹的卷子,我无奈地走出了校门。夕阳无力地沉了下去,黑暗在第一时间漫布了天空。一阵狂风刮过,路旁的树枝“啪啪”作响,继而被暴风卷走。枯黄的落叶,在树枝上做着最后的挣扎,尽管那样猛烈,但是被树枝无情地抛掉,砸落在地上,月亮好不容易从阴暗的云里冲出来,但却又立刻被云缠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