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8 11: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材分析
1、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统编版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十九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2、本课主要讲述了三目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南方先后经历了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则先后经历了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破,民族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本课主要是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其结果,主要凸显出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讲到东汉末年后各政权的分裂与统一,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然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所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以国家政权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的和老师进行互动学习。但也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他们正处于积极思维的年龄,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使学生带着探索奥秘的心情,积极地而不是被动的学习。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其影响;了解北魏建立及统一北方的史实;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措施及影响;了解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培养一分为二的方法理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讨论分析史料,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研读史料、归纳综合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孝文帝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
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板书设计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合作探究、情境演绎、史料分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展示校园艺术节照片,提问:咱们学校马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来欣赏一组照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略
师:这是我们身边民族交融的表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个过程就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历程。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魏晋南北朝,感受民族交融的进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3页。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游牧在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不断迁往中原,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族。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互相争斗不休,建立了多个民族政权。他们与汉族经过长期的碰撞冲突、交流交往,逐渐走向交融。
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于376年统一北方。与南方汉族政权东晋的实力对比中,占据上风。于是苻坚信心满满的发动了对东晋的战争——淝水之战,准备一统天下。首先我们通过视频,了解战争的概况。
二、交流合作,探索新知
(一)胡汉之争——淝水之战
师:播放视频
生:概括淝水之战的概况和影响
师:提问:回顾一下,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生:巨鹿之战
师:提问:淝水之战中,前秦拥兵80万,为何败给了区区8万军队的东晋呢?
生:结合视频和教材内容讨论分析。
总结:前秦才刚刚统一北方,各民族对于前秦政权还没有认同感;而汉族政权东晋内部团结一致。正如日本学者所言,淝水之战后,这个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可见,民族隔阂不利于统一大业的推进。
师: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又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哪一个政权再度统一了北方呢?
生:北魏
过渡:鲜卑族拓跋部在拓跋珪的带领下现身中原,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而南方则是刘宋政权,由此,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并立的时代。
当粗犷豪放的草原游牧文明,碰撞上崇尚礼仪的中原农耕文明,北魏统治者又该如何抉择呢?半个世纪后,北魏年轻的政治家孝文帝亲政,以他的睿智和铁腕手段进行了著名的汉化改革。
(二)、胡人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
师:讲解胡人汉化内涵,即少数民族主动学习汉族文化的过程,引导学生答出改革的目的。
师:播放视频,提问:孝文帝亲政后,改革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生:学生观看视频回答,迁都洛阳。
师:展示图文材料,提问:为什么孝文帝要吧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
生:保守势力阻挠改革,平城经济落后,统治中原需要,受到北方柔然的威胁。
师:总结:由此可见,改革布满艰辛,改革家必须要有极高的智慧与决断的能力。
师: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是怎么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的呢?我们一起梦回改革后的北魏,偶遇鲜卑公主大婚,从中寻找答案。请四名同学来进行角色扮演。
生:角色扮演。
师:出示问题。
生:回答问题,总结归纳孝文帝汉化改革措施。
师:考古学家在洛阳发现了一些北魏时代的石碑,这些拓印下来的文字又能说明什么呢?
生:学习汉制。
师:总结:确实,多方史料证明,鲜卑族还学习了汉族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加速了其封建化的进程。
师:展示材料,提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请同学同结合材料分析。
材料一: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出平城和南朝的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生:合作讨论,分析孝文帝改革历史意义。
过渡:民族交融不仅体现在胡人汉化,我们也应看到,汉文化同样深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胡汉交融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三)、胡汉交融——北方民族交融
师:播放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微课。
生:结合微课视频以及教材内容,概括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
师: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他们(北方少数民族)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师总结:由此可见,民族交融推进国家统一。虽然534年北魏再度分裂了,但是55年后的隋朝一统天下,中国历史进入到繁荣开放的隋唐时代。
三、知识巩固,拓展延伸
1、知识小结:从淝水之战中,我们读到了民族之间的争斗与较量,从前秦的失败中,我们得到教训,民族隔阂不利于国家统一;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加速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又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2、主题升华: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民族交融,成就了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中华一家人!
3、课后探究: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感悟,又存在什么疑惑呢?(师生互动,交流感悟)
4、思维拓展:
材料一: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是鲜卑拓拔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自己的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这样一来,鲜卑拓拔氏便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路》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项汉化措施?除此之外,他还实行了哪些汉化措施?请列举三项。
(2)简要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3)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消亡了,他是千古罪人;也有人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生:回答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引出启示
师总结:当然,孝文帝的改革也提醒我们,在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要注重保护自身的文化特色,坚持文化自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小到个人,我们应适当保持个性,不随波逐流。
教学特色:
本课紧扣“民族交融”,从胡汉之争、胡人汉化、胡汉交融三个方面展开,融合信息技术,突出汉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既有碰撞冲突,又有交流、交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校园文化节作为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历史。结合史料,论从史出,落实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