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时训练: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总结提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时训练: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总结提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8 15:0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总结提升
 要点一 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政策以及两人统治的异同点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建立郡县制 实施“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思想文化 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小篆)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不同点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行暴政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相同点 秦始皇依靠武力统一了全国,汉武帝依靠武力,扩地千里;他们都依靠强权,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要点二 两汉时期治世局面的比较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在位皇帝 汉文帝和汉景帝 汉光武帝
实行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治世表现 (措施所产 生的作用)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示、借鉴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离不开正确措施的实施。一个国家若想长治久安,就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等
 要点三 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人物 时间 成果或主张 地位或作用
造纸术 西汉 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 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蔡伦 东汉 改进造纸术 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使用日益普遍
医学 张仲景 东汉 《伤寒杂病论》 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华佗 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史学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宗教 张角 东汉末年 创立太平道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张陵 创立五斗米道
乔达摩·悉 达多 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代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 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1.(2021江西南昌模拟)右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
A.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2.(2022河南洛阳涧西区模拟)下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15年 公元前213年 公元前212年
建立皇帝制度 统一文字 派蒙恬北击匈奴  焚书 坑儒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D.该帝王开创了盛世局面
3.(2021郴州中考)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4.(2021绵阳中考)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  )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5.(2021百色中考)历代王朝的变革,都必须顺应时代需求。汉武帝用惊人的“智慧”开创了大一统局面,在其多种“智慧”中,思想上推崇的是 (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6.(2021浙江杭州余杭区期末)《史记》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
A.统一铸造货币 B.建立刺史制度
C.发兵北击匈奴 D.颁布“推恩令”
7.(2021柳州中考)“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中外文明的交流
8.(2021镇江中考)某同学在复习秦汉王朝开疆拓土、奠定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时,绘制了如右所示的疆域示意图。其中在西北方向的空白方框内应该填写的汉代管理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尚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伊犁将军
9.(2021广东中考)《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  )
A.《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出土文献更可信
C.《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刚愎自用
单元总结提升
【优选拔高】
1.A
2.B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故表格反映的是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史实。B符合题意。
3.A  结合所学可知,A与楚汉之争有关;B与秦末项羽同秦军进行的巨鹿之战有关;C发生在战国时期;D发生在春秋时期。故选A。
4.B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采取的治国思想是“无为而治”,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B项正确;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统治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5.A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被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D  根据材料“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故选项D符合题意。“统一铸造货币”是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措施,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监察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发兵北击匈奴是军事上的措施,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选项。
7.D  依据材料“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D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而非民族交融,也没有体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C排除。故选D。
8.A  依据题干信息“秦汉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A符合题意;尚书省与三省六部制有关,与秦汉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B;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立的管辖台湾地区的机构,排除C;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立的管辖新疆地区的官职,排除D。故选A。
9.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史记》认为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而《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历史真相仍需考古证实,故C项符合题意;《史记》和《赵正书》均属于文献史料,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材料无法说明秦始皇刚愎自用,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