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总结提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总结提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8 15:1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总结提升
 要点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更迭
政权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启示
三国 魏国 曹丕 220年 洛阳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蜀汉 刘备 221年 成都
吴国 孙权 229年 建业
西晋 司马炎 266年 洛阳
东晋 十六国 东晋 司马睿 317年 建康
十六国 4世纪初到 5世纪前期
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 420—589年 建康
北朝(北魏、东魏、 西魏、北齐、北周) 439—581年
 要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启示
官渡 之战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战略战术及人心向背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赤壁 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 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要点三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
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 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 5世纪后期
内容 (1)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功 (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
影响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共同点 都属于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启示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善于学习先进文化,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要点四 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
实例 实质
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内迁各族反抗西晋统治 从形式上看,是汉化的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和亲 西汉昭君出塞
民族迁移和杂居 东汉、魏、晋时期,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内迁
启示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民族关系的发展以民族交融为主流,民族冲突为少数支流
1.(2021菏泽中考)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2022广东深圳、珠海期末)下面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其中①处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是 (  )
A.西汉 B.西晋 C.东汉 D.东晋
3.(2022安徽池州东至县期末)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  )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东晋社会比较安定,江南经济发展快
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
4.(2021宿迁中考)《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的是 (  )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5.(2022广东深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生性聪明,自幼学习“刑名之学”,并在各国改革风潮的影响下,立志要在社会的改革中有所作为。据史书记载,商鞅四次见秦王,让秦孝公从开始时的不屑一顾,到后来和商鞅“语数日而不厌”,成为商鞅改革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虽然商鞅为改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可以说没有商鞅也就没有后来的大秦帝国。
——摘编自李清泉《商鞅改革的价值》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中的“刑名之学”是指当时哪一学派的主张。“商鞅改革”有什么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改革。从内容看,此次改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商鞅和孝文帝成功地推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并用史实加以说明。从中,我们获得哪些启示
单元总结提升
【优选拔高】
1.D  208 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牧野之战与武王伐纣有关,排除A;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与秦军的决战,排除B;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进行的决战,排除C。故选D。
2.B  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所以①处应是西晋。故选B。
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秦之所以败给东晋,根本原因是南方经济的发展,实力的增强,故选B项;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淝水之战中,东晋并没有火烧连营建奇功,故排除D项。
4.B  材料对平城与洛阳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并未涉及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情况,故选B;材料认为平城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强调的是平城文化落后,故排除A;材料认为在平城“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说明平城守旧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推进,故排除C;材料认为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强调的是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故排除D。
5.(1)学派:法家。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顺应民族大交融的趋势;消除民族隔阂与偏见,化解民族矛盾,维护和巩固北魏的统治;改变鲜卑族原有的民族习俗,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特点:汉化。
(3)共同原因: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的措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者都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等等。
史实说明(商鞅):为适应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得胜利,商鞅在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下,在秦国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即使商鞅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商鞅变法成功推动了秦国的社会变革,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史实说明(孝文帝):为适应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化解民族矛盾,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启示:我们应该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学习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立志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要符合实际情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