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6《哈姆莱特》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6《哈姆莱特》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8 10:3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课题名 哈姆莱特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一部电影名叫《夜宴》,被称为中国版的《哈姆莱特》。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英国有句谚语:“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二、介绍作者 1.莎士比亚(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 2.莎士比亚的悲喜剧 (1)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的剧本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正在通用的语言。《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其中尤以《哈姆莱特》在世界上享誉最高,成为世界戏剧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 (2)四大喜剧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代表了作家喜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通过安东尼奥的形象,赞美了友谊和仁爱精神,又通过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故事,说明了真爱的纯洁与朴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那些追求爱情自由的年轻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作者无情地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家长专制,批判了中世纪以来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并在对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赞美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 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欧洲的封建社会正往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这时,宫廷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面对这样一个热情面又混乱的时代,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醉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他通过这样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深的同情。这部杰出的悲剧直到今天仍然感动着、鼓舞着世人。 《哈姆菜特》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16世纪80年代,伦敦的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莎士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1601年,莎士比亚又把它重新改编,把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的反映时代面、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哈姆菜特的形象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整体感知 1.故事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哈姆莱特》共五幕,主要情节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王突然死去了,母后匆匆地改嫁给他的叔父——新王克劳狄斯。正是克劳狄斯谋杀了老国王,哈姆莱特肩负着为父报仇、重整朝纲的重任。哈姆莱特一时鲁莽,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莱特,立即打发他去英格兰,想借英格兰国王之手杀掉他。哈姆莱特识破了他的诡计,半路上逃了回来。波洛涅斯是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奥菲莉娅受到情人哈姆莱特“变心”和父亲被杀的双重打击后,精神恍惚,落水而死。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杀死哈姆莱特。本文是戏剧中的第三幕开始。 2.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要试探哈姆雷特是否是因为失恋而疯狂。 第二部分:主要写奥菲利亚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 第三部分:主要写国王与波洛涅斯试探完哈姆雷特后的密谋。 3.主要人物简介 国王——克劳狄斯,哈姆莱特的叔父。他杀死自己的哥哥(即哈姆莱特的父亲),登上王位,并娶了自己的嫂子(即哈姆莱特的母亲)。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丹麦前任国王之子,现任国王的侄子。 波洛涅斯——大臣,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后被哈姆莱特误杀。 奥菲利娅——哈姆菜特的恋人。 罗森格兰兹及吉尔登斯吞——哈姆菜特的儿时好友,后投靠新国王克劳狄斯。克劳狄斯派遣两人送哈姆莱特去英国,在文书中叫英王处死哈姆莱特,结果被哈姆菜特识破,将自己的名字改换为他们两人的名字,使他们两人被英王处死。 深入探究 1.“刚巧有一班戏子也要到这儿来”在情节的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技巧?有什么作用 此时,哈姆莱特正为父亲的鬼魂所述的事情是否真实而疑惑,所以佯作疯狂,意欲弄清真相。而这时进宫献艺的戏班子突然到来,使他有机会安排“戏中戏”来弄清真相。这是巧合法。其作用有:①推动情节不断发展。②加速矛盾的激化和解决。③使情节摇曳多姿、富于变化。 2.波洛涅斯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圆滑狡诈、愚蠢却又自作聪明。 3.哈姆莱特为什么突然谈到“贞洁”的话题 因为奥菲利娅不善作假的言语和神态使敏感的哈姆莱特一下子看破了圈套,猜中了敌人必在帘后偷听,并误以为她是甘当傀儡的,成为刺探他的工具。最美的爱情不过是一场独舞,所以哈姆莱特借疯话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4.哈姆莱特为什么反复对他的心上人奥菲利娅说“出家去吧” 哈姆菜特认为,如果奥菲利娅对爱情是忠贞的,那么她出家可以保住清白:如果她是伪装的,那么她出家可以避免“生出一群罪人出来”。一方面,这是哈姆菜特装疯的表现;另一方面,哈姆菜特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奥菲利娅,在这样污浊的社会中很难保全自我。 5.“已经结过婚的,除了一个人以外,都可以让他们活下去”中,“一个人”指谁?这句话表现了哈姆菜特怎样的特点 指克劳狄斯。这句话显示出哈姆菜特的不够老练、不善计谋和容易激动。也为后文的克劳狄斯马上做出送他到英国去的决定埋下了伏笔。 6.奥菲利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奥菲利娅坚守欧洲封建道德,保守而软弱。她以家庭、父兄为中心,不会主动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奥菲利娅虽然爱慕哈姆莱特,但是在父亲波洛涅斯和兄长雷欧提斯的怀疑和诽谤下,她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哈姆菜特接近。 (2)奥菲利娅所受到的宗法家庭的教育和管束决定了她的绝对驯服和无知。所以她对父亲的安排是绝对服从的,不自觉地成为刺探哈姆菜特的工具。 (3)莎士比亚写奥菲利娅并不知道内情,还误以为自己了解了哈姆菜特的病状,为他悲叹“天哪!救救他”,为他祈祷“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这些不仅体现出奥菲利娅的痛惜,还让人感受到她的无知与善良。 7.文中的哈姆莱特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的性格为什么这么复杂 (1)善良忧郁的王子 愁容满面 沉默寡言 性格也有明朗的一面,诙谐幽默 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敢爱敢恨 两大特征:忧郁 犹豫 快乐的王子 “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奥菲利亚 忧郁的王子 “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 “人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 “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哈姆莱特 忧郁之久: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忧郁之源:理想破灭
忧郁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 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犹豫的王子 拙于行动: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 不知如何行动: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 他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犹豫的结果:等待时机,而时机不来,一旦到来,又坐失良机; 幻想行动,却一拖再拖,空有报国之心,而无匡世之策,只落得个苦闷彷徨,忧郁犹豫。行动的犹豫,导致了他的毁灭。 犹豫的原因:社会原因——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 历史原因——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6)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①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②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③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7)名家观点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的。” ——歌德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六、巩固提升 1.写作特点 (1)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情节更具吸引力,人物形象鲜明。(2)严密的结构,紧凑的节奏。 就戏剧结构而言,《哈姆莱特》组织严密,节奏紧凑。它从老国王鬼魂的显灵引起哈姆莱特对父亲的死因的怀疑开始写起,主要写哈姆莱特和现任国王、他的叔父克劳狄斯之间的斗争,中间穿插了一些过去的故事,诸如老国王的死、丹麦和挪威的战争、哈姆莱特的英明表现等等。这些穿插的故事使剧本从整体上看来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将情节从头到尾展示出来,而是截取了事件发展过程中高潮即将来到的那一段。过去的事情和人物关系则用问题和内省的方式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步交代出来。 (3)独白与旁白的充分发挥。 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或旁白的作用。每到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内心活动,把人物矛盾推向白热化。
布置作业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板书设计 快乐的王子 哈姆莱特 忧郁的王子 忧郁 犹豫 犹豫的王子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多面性把握不好,概括能力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