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9 15:3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A:学生版(模拟试题+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一、选择题(24小题,共48分)
1.《尚书·康诰》(周成王)规定:“人有小罪,非眚(过失),乃惟终(惯犯)自作不典……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偶犯),乃惟告(过失犯罪)灾;适尔……时乃不可杀。”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采用严刑峻法 B.社会混乱导致犯罪频发
C.律法具有慎罚原则 D.儒家思想受到周王重视
2.先秦法家普遍认为应该依法治国,以法为教,同时又认为通行全国,百姓家喻户晓的法令应由统治者一人制定,监督法令执行的官吏也由统治者一人管理。这表明当时法家的法治思想
A.实质仍是为人治服务 B.与现实政治相脱钩
C.巩固了君主专制体制。 D.基础是人性自私论
3.据《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秦律规定,在公共场合发生凶杀案件,百步之内的路人如果不制止和救援,罚缴铠甲两套;如果能抓获逃亡的犯罪分子,抓捕者能得到他的钱财。由此可知,秦朝此举意在
A.推崇尚武的民俗民风 B.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
C.形成良好的社会治安 D.发展基础的农耕经济
4.据《汉书》记载:“(张)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东汉章帝时的何敞,“及举冤狱,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这反映出汉代
A.儒家体系的完善 B.司法成为专制统治工具
C.儒学地位的提升 D.“德主刑辅”理念的形成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将统治者认为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称“重罪十条”。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这一规定
A.反映了法家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思想 B.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
C.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D.首创了律例合编的国家法典编纂体例
6.唐高宗时,王方翼之友赵持满因犯罪被杀,抛尸城西,家人没人敢去收殓。方翼感叹:“栾布哭彭越,那是大义;周文掩埋朽骨,那是极仁。若绝友之义,遮蔽君主之仁,还凭什么来侍奉君主呢?”他收殓了尸体并按礼安葬。高宗闻之对王方翼大加赞许。这反映了当时
A.法治严明深入人心 B.儒学影响司法观念
C.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D.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7.《唐律疏议》规定,买卖奴婢、马牛等应立“市券”,即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不至官司立券者受罚。唐以后田宅买卖须“立券报官”,交纳契税后,官府在契券上盖公印登记于图册,田地争讼时可作证据。可见,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 )
A.推动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人身自由
C.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 D.使契税成为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
8.唐代刑事立法已经区分公罪和私罪了,也规定老弱病残可以减免刑罚;同时还规定同一国家的人在中国犯罪,按照他们所属国家的法律判刑,实行属人主义原则,而不同国家的人在唐犯罪则按属地主义原则处理。上述唐代立法规定主要表明唐代当时
A.法治思想充分践行 B.对外交流较为繁荣
C.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D.立法水平较为高超
9.乡约本是宋代士大夫倡导的加强基层社会道德建设的民间自治制度,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这一变化说明
A.基层政权建设更加完善 B.乡约开始具有法律效力
C.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需要 D.宋明理学失去了统治地位
10.宋朝规定,“私居,执政、亲王日府,余官日宅,庶民日家”“凡庶民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B.社会奢靡之风受到压制
C.儒家伦理渗人社会生活 D.庶族地主力量不断上升
11.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覃庆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
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 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
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 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
12.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用以张挂国家法律和朝廷榜文,直接目的是让乡民知晓法令及朝廷相关政策,规范行为,避免触犯。这反映出明代
A.意图用法治方式根绝割据势力 B.采用严刑峻法维系统治秩序
C.注重法律宣传和对基层的教化 D.加强对乡村黑恶势力的打击
13.1385年,明太祖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亲自写定刑典,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大诰》与《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为加重,扩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围,《大诰》的颁布
A.体恤民意健全了法律体系 B.“乱世重典”维护了法律公正
C.整顿吏治杜绝了贪腐滋生 D.“以诰破律”折射了人治理念
14.明代地方官并非严格按照客观性的法律条文对案件做出审判,而是以是否违反“礼”,作为是否应该受到惩罚的依据,同时用“情”“理”“义”等话语对当事人进行劝诱和教导。明代地方官此举( )
A.表明理学开始成为统治思想 B.导致社会秩序日益混乱
C.反映出君主专制统治的弱化 D.发挥了儒学的教化作用
15.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16.早期罗马法学家们所面对的工作是法律实践本身的问题,即在个案中如何论证裁决的正当性。而随着希腊辩证法的传入,罗马法学被带进希腊化的专门科学圈,成为一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科学。据此判断
A.罗马法学家们努力推动罗马法发展 B.罗马法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C.希腊哲学促进了罗马法体系化研究 D.罗马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
17.罗马的民法体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知,该体系
A.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斗争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 D.化解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18.近代西方某国的法律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不仅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还要允许代表不同观点的利益集团以各种合法方式影响政府的运作。这体现的法律精神是
A.政治多元主义 B.权力分治 C.个人信仰自由 D.法律至上
19.《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规定只要契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就可以包括任何内容。《德国民法典》也借鉴罗马法中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原则,规定“物之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或第三人权利的范围内,可自由处置该物”。这反映了
A.法院根据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 B.罗马私法原则对后世立法的影响
C.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根本动力 D.大陆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20.罗马法学家编纂《民法大全》时参考了多部法学著作,探讨了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还担负着解释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这主要表明罗马法学家
A.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B.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
C.热衷于立法工作的理论研究
D.乐于从事罗马法的普及工作
21.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贝卡利亚的说法体现了
A.无罪推定原则 B.社会契约思想
C.权力制衡原则 D.程序公正理论
22.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B.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
C.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 D.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
23.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A.创造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 B.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C.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D.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
24.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颁布说明了我国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善 D.法制体系逐步走向健全
二、材料解析题
25.(25分)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之前,中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 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政府派员分赴各地调查民商事习惯,并强调:“中国幅员广远,各省地大物博,习尚不同。使非人情风俗洞澈无遗,恐创定法规,必多窒碍。”至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分五编,前三编主要是以日本公布的民法为蓝本,同时对德国、瑞士的民法有所参考,采纳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致人损害应予赔偿等近代民法基本原则。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
——摘编自李启成《中国法律史讲义》
材料三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领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编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10分)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法典颁布的主要意义。(10分)
26.(15分)中华法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刑即是法,法字从“水”象征法的公平。以农业立国、统一多民族的固有国情决定和制约着法律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传统。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已有田律,农业立法和维护政权秩序的法律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凡涉及民事纠纷、经济权益,国家均视为“细故”,尽量用调解而非法律解决。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在“名例”篇的序言中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材料二 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他还亲自编译教材,创设法律学堂,造就司法人才。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修律为例,指出与传统法律相比,近代法律转型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以来部分重要乡约摘要
——-摘编自陈忠海《乡约与乡村治理》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乡约”加以阐述。(要求: 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不能照抄材料原文)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详解】材料“人有小罪,非眚(过失),乃惟终(惯犯)自作不典……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偶犯),乃惟告(过失犯罪)灾;适尔……时乃不可杀”大意是如果人们故意犯罪,纵然罪过很小也要得到惩罚;如果是过失犯罪,纵然是重罪也可以看情况进行赦免,这体现了西周法律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犯法之人进行处罚的特点,体现了律法具有慎罚原则,C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法律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定罪,并没有体现“国家采用严刑峻法”,排除A项;“社会混乱......犯罪频发”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春秋晚期的孔子开创了儒学,而材料时间为西周成王时期,当时还没有儒家思想,排除D项。
2.【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法家普遍认为国家治理要用法治,但法令却是由统治者一人制定,监督法令的官吏也由统治者一人管理,所以“法治”依旧是“人治”,依法治国只是统治者一个治国的手段和工具而已,A项正确;法家主张适应了当时社会现实,是秦强大与统一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君主专制体制确立于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时间与之不符,排除C项;“基础是人性自私论”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3.【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律规定,发生在公共场合的凶杀案件,百里之内的路人如果不去制止就要受罚;抓到逃亡的犯罪分子,抓捕者能得到他的钱财。这些律令能够引导人民主动参与到维护社会治安中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治安, C项正确;“推崇尚武的民俗民风”、“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和“发展基础的农耕经济”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D 项。
4.【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乃请博土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可得出当时处理案件也运用儒家经典进行评判,体现了儒学地位的提升,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儒家地位的变化,没有反映体系是否 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作用,没有涉及司法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用儒家思想处理案件,没有体现“德主刑辅”理念,排除D项。
5.【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可知,重罪十条制定于法典之中,目的是维护皇权,既可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树立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威性,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使得封建礼教与法律进一步融合,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排除C项;《大明律集解附例》开律例合编的先例,排除D项。
6.【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唐高宗对王方翼收殓犯罪被杀的朋友尸体并按礼安葬的做法大加赞许反映了儒学影响司法观念,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7.【答案】C
【详解】从唐朝开始,封建政府通过立法等方式,强制交易奴婢、马牛、田宅的双方,领取官方契券,并以契券作为相关争讼的证据,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封建政府规范商业契约对社会成员身份的影响,排除A项;商业契约不能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自由,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契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排除D项。
8.【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刑事立法已经区分公罪和私罪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而不同国家的人在唐犯罪则按属地主义原则处理”可知,唐代刑事立法区分公私罪且确立了属人主义原则和属地主义原则,表明立法水平较高,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唐朝立法的水平高超,法治思想克分践行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唐朝立法的水平高超,对外交流较为繁荣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具体立法的原则,不能说明实际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
9.【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乡约由宋代的民间自治制度到明朝时期宣讲皇帝的“六谕”,并且“具有强制力”,可以看出统治者通过乡约加强对基层的教化,达到加强君主权力的目的,C项正确;乡约是对基层的教化,不能说明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排除A项;从材料来看,不论在宋代还是在明朝乡约是民间的自治制度,没有和政府联系,故乡约在这一时期不具有法律效力,排除B项;明清时期乡约也是理学在基层的体现,理学仍处于统治地位,排除D项。
10.【答案】C
【详解】宋朝政府对不同阶层社会成员住宅的名称、装潢、规模等,明确规范、严格限制,反映了当时儒家注重秩序,强调伦理的观念已渗入到社会生活中,C项正确;政府规范不同阶层私人住宅的做法,不能说明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排除A项;只有政府就私人住宅规制颁布的一纸法令,不能说明社会奢靡之风受到了压制,排除B项;庶族地主力量不断上升与“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C
【详解】据材料,汉代赦免施行频繁,唐代大多持“教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赦免愈发谨慎,这些都休现了法律观念日臻制度化、规范化、即为理性,C项正确;根据材料,赦宥制度的变化与法制观念、法律执行情况有直接关联,与儒家思想并不在同一条发展线索之上,二者讨论主体不同,排除A项;赦宥制度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减罪特例,非法律实施的主体形式,无法体现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赦宥制度的变化,并不是只强调赦宥制度的目的,排除D项。
12.【答案】C
【详解】根据“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用以张挂国家法律和朝廷榜文,直接目的是让乡民知晓法令及朝廷相关政策,规范行为,避免触犯”可知,材料反映明朝注重法律宣传和对基层的教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意图用法治方式根绝割据势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采用严刑峻法维系统治秩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加强对乡村黑恶势力的打击,排除D项。
13.【答案】D
【详解】材料“《大诰》与《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为加重,扩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围”体现的是《大诰》人治色彩突出,彰显封建法律的残酷性,D项正确;当时法律并不健全,排除A项;封建法律维护的是地主阶级利益,并不公正,排除B项;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腐败不可能避免,排除C项。
14.【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礼”作为审判案件的重要依据,用“情”“理”“义”等话语对当事人进行劝诱和教导等,反映出明代地方官注重利用儒学,发挥了儒学的教化作用,D项正确;在明朝建立以前,理学已成为了统治思想,排除A项;地方官以教化和刑罚等多种手段处理案件的做法,不是导致社会秩序日益混乱的原因,排除B项;地方官灵活处理具体案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弱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A
【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
16.【答案】C
【详解】由材料“随着希腊辩证法的传入,罗马法学被带进希腊化的专门科学圈,成为一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科学”可知,希腊哲学传入罗马,推动了罗马法的体系化研究,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希腊哲学传入对罗马法的体系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不只有罗马法学家们的努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希腊哲学传入对罗马法的影响,而罗马法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罗马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二者都没有体现这一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
17.【答案】B
【详解】罗马法中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这都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同时减少经济活动中的纠纷,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经济立法相关内容,与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无关,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相关内容,而且近代契约精神不可能在古罗马确立,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
18.【答案】A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不同思想与信仰都有一定的合法性,政府不但不能以任何方式去影响它们,而且必须允许它们自由地影响政府。可见,材料是对政治多元主义的认可,信仰自由只涉及本条款的一方面,A项正确,排除C项;“权力分治”“法律至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两项。
19.【答案】B
【详解】材料“《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德国民法典》也借鉴罗马法中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原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B项正确;材料与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无关,排除A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是英美法系的特征,排除D项。
20.【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学家在探讨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同时,还将法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担负着解决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选项并未完整地概括材料主旨,只是表述了题干的后一部分,错误;C选项并未完整地概括材料主旨,只是表述了题干的前一部分,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普及工作的态度。
21.【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可知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22.【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依据,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英国人重视习惯和政治传统,所以其宪政体系,是一系列历史法律的总和,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美国等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形成英美法系。由此可知,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C项正确;英国宪法也是成文法,排除A项;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民主宪政的国家,不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排除D项。
23.【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可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的《共同纲领》已开创符合本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排除A项;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并非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开端,排除D项。
24.【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体现了我国法制体系逐步走向健全,D项正确;仅凭一部法律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A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排除C项。
二、材料解析题
25.
【答案】(1)原因:专制主义长期存在;民刑不分,偏重刑法;自然经济,重农抑商;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宗法制的影响。(5分)
特点:借鉴西方法律;重视结合国情,实地调查;强调礼教民俗。(4分)
背景:清末新政的影响;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知识分子的倡导。(6分)
特点:阶段性和渐进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逐步完善。(4分)
意义: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6分)
【详解】(1)原因:从政治角度分析,专制主义长期存在;根据材料“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可知,民刑不分,偏重刑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重义轻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影响。
(2)特点:根据材料“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可知,借鉴西方法律;根据材料“中国幅员广远,各省地大物博,习尚不同。使非人情风俗洞澈无遗,恐创定法规,必多窒碍”可知,重视结合国情,实地调查;根据材料“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可知,强调礼教民俗。背景: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清末新政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知识分子的倡导。
(3)特点:从法律制定的时间线看,阶段性和渐进性;根据材料“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可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法律成果看,逐步完善。意义:民法典的编纂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民法典承认保护私有财产,顺应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民法典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部分,其编纂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26.
【答案】(1)特点:法尚公平;立法历史悠久;立足实际,体现国情(立法体现以农为本);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或法律范围有限);德主刑辅(礼法结合);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7分)
(2)变化:把修法与图强相结合(修法与维护国家主权、救亡图存相结合,或从维护封建统治到救亡图存、民族自强);引进西方现代法律(从独立立法到借鉴西方);增加民法、商法等私法内容建立近代法律体系(立法范围扩大,形成完整体系);修法实践一定程度背离国情原因:列强入侵,国家主权破坏(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末新政的推动;西方法制文明的冲击(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成果的传入);有识之士的努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律改革经验不足操之过急。(8分)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 在古代中国,刑即是法,法字从‘水’象征法的公平。”可分析出法尚公平;根据材料“西周时已有田律,”可分析出立法历史悠久;根据材料“西周时已有田律,农业立法和维护政权秩序的法律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可分析出立足实际,体现国情(立法体现以农为本)、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或法律范围有限);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分析出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法律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2)变化:根据材料“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可分析出把修法与图强相结合;根据材料“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可分析出引进西方现代法律;根据材料“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可分析出增加民法、商法等私法内容建立近代法律体系;根据材料“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可分析出修法实践一定程度背离国情。原因:结合材料所给时间1902年可知,列强入侵,国家主权破坏、清末新政的推动;根据材料“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可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成果的传入;结合材料“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可知有识之士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材料“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法律改革经验不足操之过急。
27.
【答案】示例:
标题:乡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2分)
阐述:北宋《吕氏乡约》以教化为主,改善了社会风气,修订后的《吕氏乡约》加入朝廷治理要求,开始将乡约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南赣乡约》扩大了覆盖面,并设约长等进行管理;《乡甲约》融合乡约与保甲法,以“约”为单位,由官府进行监督,增强了乡约的有效性;清朝时期将乡约宣讲与解读朝廷律法相结合,强化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8分)
总之,宋朝以来的乡约中不断渗透国家治理因素,使乡约的乡村治理功能不断增强。(2分)
【详解】根据材料“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在 ‘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规定乡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如规定不参加乡约者将罚银1两;设有约长、约副、约正等,职责明确。”“将乡约、保甲纳入同一个综合治理体系中”等信息可自立的观点是:乡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然后围绕此观点展开论述,根据材料涉及的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物,他们都为乡约制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宋《吕氏乡约》以教化为主,改善了社会风气;修订后的《吕氏乡约》加入朝廷治理要求,开始将乡约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南赣乡约》扩大了覆盖面,并设约长等进行管理;《乡甲约》融合乡约与保甲法,以“约”为单位,由官府进行监督,增强了乡约的有效性;清朝时期将乡约宣讲与解读朝廷律法相结合,强化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总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来的乡约中不断渗透国家治理因素,使乡约的乡村治理功能不断增强。
B:教师版(模拟试题后附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一、选择题(24小题,48分)
1.《尚书·康诰》(周成王)规定:“人有小罪,非眚(过失),乃惟终(惯犯)自作不典……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偶犯),乃惟告(过失犯罪)灾;适尔……时乃不可杀。”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采用严刑峻法 B.社会混乱导致犯罪频发
C.律法具有慎罚原则 D.儒家思想受到周王重视
【答案】C
【详解】材料“人有小罪,非眚(过失),乃惟终(惯犯)自作不典……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偶犯),乃惟告(过失犯罪)灾;适尔……时乃不可杀”大意是如果人们故意犯罪,纵然罪过很小也要得到惩罚;如果是过失犯罪,纵然是重罪也可以看情况进行赦免,这体现了西周法律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犯法之人进行处罚的特点,体现了律法具有慎罚原则,C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法律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定罪,并没有体现“国家采用严刑峻法”,排除A项;“社会混乱......犯罪频发”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春秋晚期的孔子开创了儒学,而材料时间为西周成王时期,当时还没有儒家思想,排除D项。
2.先秦法家普遍认为应该依法治国,以法为教,同时又认为通行全国,百姓家喻户晓的法令应由统治者一人制定,监督法令执行的官吏也由统治者一人管理。这表明当时法家的法治思想
A.实质仍是为人治服务 B.与现实政治相脱钩
C.巩固了君主专制体制。 D.基础是人性自私论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法家普遍认为国家治理要用法治,但法令却是由统治者一人制定,监督法令的官吏也由统治者一人管理,所以“法治”依旧是“人治”,依法治国只是统治者一个治国的手段和工具而已,A项正确;法家主张适应了当时社会现实,是秦强大与统一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君主专制体制确立于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时间与之不符,排除C项;“基础是人性自私论”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3.据《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秦律规定,在公共场合发生凶杀案件,百步之内的路人如果不制止和救援,罚缴铠甲两套;如果能抓获逃亡的犯罪分子,抓捕者能得到他的钱财。由此可知,秦朝此举意在
A.推崇尚武的民俗民风 B.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
C.形成良好的社会治安 D.发展基础的农耕经济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律规定,发生在公共场合的凶杀案件,百里之内的路人如果不去制止就要受罚;抓到逃亡的犯罪分子,抓捕者能得到他的钱财。这些律令能够引导人民主动参与到维护社会治安中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治安, C项正确;“推崇尚武的民俗民风”、“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和“发展基础的农耕经济”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D 项。
4.据《汉书》记载:“(张)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东汉章帝时的何敞,“及举冤狱,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这反映出汉代
A.儒家体系的完善 B.司法成为专制统治工具
C.儒学地位的提升 D.“德主刑辅”理念的形成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乃请博土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可得出当时处理案件也运用儒家经典进行评判,体现了儒学地位的提升,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儒家地位的变化,没有反映体系是否 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作用,没有涉及司法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用儒家思想处理案件,没有体现“德主刑辅”理念,排除D项。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将统治者认为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称“重罪十条”。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这一规定
A.反映了法家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思想 B.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
C.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D.首创了律例合编的国家法典编纂体例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可知,重罪十条制定于法典之中,目的是维护皇权,既可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树立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威性,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使得封建礼教与法律进一步融合,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排除C项;《大明律集解附例》开律例合编的先例,排除D项。
6.唐高宗时,王方翼之友赵持满因犯罪被杀,抛尸城西,家人没人敢去收殓。方翼感叹:“栾布哭彭越,那是大义;周文掩埋朽骨,那是极仁。若绝友之义,遮蔽君主之仁,还凭什么来侍奉君主呢?”他收殓了尸体并按礼安葬。高宗闻之对王方翼大加赞许。这反映了当时
A.法治严明深入人心 B.儒学影响司法观念
C.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D.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唐高宗对王方翼收殓犯罪被杀的朋友尸体并按礼安葬的做法大加赞许反映了儒学影响司法观念,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7.《唐律疏议》规定,买卖奴婢、马牛等应立“市券”,即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不至官司立券者受罚。唐以后田宅买卖须“立券报官”,交纳契税后,官府在契券上盖公印登记于图册,田地争讼时可作证据。可见,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 )
A.推动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人身自由
C.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 D.使契税成为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
【答案】C
【详解】从唐朝开始,封建政府通过立法等方式,强制交易奴婢、马牛、田宅的双方,领取官方契券,并以契券作为相关争讼的证据,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封建政府规范商业契约对社会成员身份的影响,排除A项;商业契约不能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自由,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契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排除D项。
8.唐代刑事立法已经区分公罪和私罪了,也规定老弱病残可以减免刑罚;同时还规定同一国家的人在中国犯罪,按照他们所属国家的法律判刑,实行属人主义原则,而不同国家的人在唐犯罪则按属地主义原则处理。上述唐代立法规定主要表明唐代当时
A.法治思想充分践行 B.对外交流较为繁荣
C.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D.立法水平较为高超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刑事立法已经区分公罪和私罪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而不同国家的人在唐犯罪则按属地主义原则处理”可知,唐代刑事立法区分公私罪且确立了属人主义原则和属地主义原则,表明立法水平较高,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唐朝立法的水平高超,法治思想克分践行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唐朝立法的水平高超,对外交流较为繁荣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具体立法的原则,不能说明实际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
9.乡约本是宋代士大夫倡导的加强基层社会道德建设的民间自治制度,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这一变化说明
A.基层政权建设更加完善 B.乡约开始具有法律效力
C.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需要 D.宋明理学失去了统治地位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乡约由宋代的民间自治制度到明朝时期宣讲皇帝的“六谕”,并且“具有强制力”,可以看出统治者通过乡约加强对基层的教化,达到加强君主权力的目的,C项正确;乡约是对基层的教化,不能说明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排除A项;从材料来看,不论在宋代还是在明朝乡约是民间的自治制度,没有和政府联系,故乡约在这一时期不具有法律效力,排除B项;明清时期乡约也是理学在基层的体现,理学仍处于统治地位,排除D项。
10.宋朝规定,“私居,执政、亲王日府,余官日宅,庶民日家”“凡庶民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B.社会奢靡之风受到压制
C.儒家伦理渗人社会生活 D.庶族地主力量不断上升
【答案】C
【详解】宋朝政府对不同阶层社会成员住宅的名称、装潢、规模等,明确规范、严格限制,反映了当时儒家注重秩序,强调伦理的观念已渗入到社会生活中,C项正确;政府规范不同阶层私人住宅的做法,不能说明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排除A项;只有政府就私人住宅规制颁布的一纸法令,不能说明社会奢靡之风受到了压制,排除B项;庶族地主力量不断上升与“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不符,排除D项。
11.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覃庆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
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 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
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 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
【答案】C
【详解】据材料,汉代赦免施行频繁,唐代大多持“教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赦免愈发谨慎,这些都休现了法律观念日臻制度化、规范化、即为理性,C项正确;根据材料,赦宥制度的变化与法制观念、法律执行情况有直接关联,与儒家思想并不在同一条发展线索之上,二者讨论主体不同,排除A项;赦宥制度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减罪特例,非法律实施的主体形式,无法体现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赦宥制度的变化,并不是只强调赦宥制度的目的,排除D项。
12.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用以张挂国家法律和朝廷榜文,直接目的是让乡民知晓法令及朝廷相关政策,规范行为,避免触犯。这反映出明代
A.意图用法治方式根绝割据势力 B.采用严刑峻法维系统治秩序
C.注重法律宣传和对基层的教化 D.加强对乡村黑恶势力的打击
【答案】C
【详解】根据“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用以张挂国家法律和朝廷榜文,直接目的是让乡民知晓法令及朝廷相关政策,规范行为,避免触犯”可知,材料反映明朝注重法律宣传和对基层的教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意图用法治方式根绝割据势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采用严刑峻法维系统治秩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加强对乡村黑恶势力的打击,排除D项。
13.1385年,明太祖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亲自写定刑典,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大诰》与《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为加重,扩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围,《大诰》的颁布
A.体恤民意健全了法律体系 B.“乱世重典”维护了法律公正
C.整顿吏治杜绝了贪腐滋生 D.“以诰破律”折射了人治理念
【答案】D
【详解】材料“《大诰》与《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为加重,扩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围”体现的是《大诰》人治色彩突出,彰显封建法律的残酷性,D项正确;当时法律并不健全,排除A项;封建法律维护的是地主阶级利益,并不公正,排除B项;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腐败不可能避免,排除C项。
14.明代地方官并非严格按照客观性的法律条文对案件做出审判,而是以是否违反“礼”,作为是否应该受到惩罚的依据,同时用“情”“理”“义”等话语对当事人进行劝诱和教导。明代地方官此举( )
A.表明理学开始成为统治思想 B.导致社会秩序日益混乱
C.反映出君主专制统治的弱化 D.发挥了儒学的教化作用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礼”作为审判案件的重要依据,用“情”“理”“义”等话语对当事人进行劝诱和教导等,反映出明代地方官注重利用儒学,发挥了儒学的教化作用,D项正确;在明朝建立以前,理学已成为了统治思想,排除A项;地方官以教化和刑罚等多种手段处理案件的做法,不是导致社会秩序日益混乱的原因,排除B项;地方官灵活处理具体案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弱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5.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答案】A
【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
16.早期罗马法学家们所面对的工作是法律实践本身的问题,即在个案中如何论证裁决的正当性。而随着希腊辩证法的传入,罗马法学被带进希腊化的专门科学圈,成为一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科学。据此判断
A.罗马法学家们努力推动罗马法发展 B.罗马法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C.希腊哲学促进了罗马法体系化研究 D.罗马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
【答案】C
【详解】由材料“随着希腊辩证法的传入,罗马法学被带进希腊化的专门科学圈,成为一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科学”可知,希腊哲学传入罗马,推动了罗马法的体系化研究,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希腊哲学传入对罗马法的体系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不只有罗马法学家们的努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希腊哲学传入对罗马法的影响,而罗马法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罗马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二者都没有体现这一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
17.罗马的民法体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知,该体系
A.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斗争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 D.化解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答案】B
【详解】罗马法中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这都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同时减少经济活动中的纠纷,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经济立法相关内容,与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无关,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相关内容,而且近代契约精神不可能在古罗马确立,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
18.近代西方某国的法律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不仅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还要允许代表不同观点的利益集团以各种合法方式影响政府的运作。这体现的法律精神是
A.政治多元主义 B.权力分治 C.个人信仰自由 D.法律至上
【答案】A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不同思想与信仰都有一定的合法性,政府不但不能以任何方式去影响它们,而且必须允许它们自由地影响政府。可见,材料是对政治多元主义的认可,信仰自由只涉及本条款的一方面,A项正确,排除C项;“权力分治”“法律至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两项。
19.《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规定只要契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就可以包括任何内容。《德国民法典》也借鉴罗马法中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原则,规定“物之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或第三人权利的范围内,可自由处置该物”。这反映了
A.法院根据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 B.罗马私法原则对后世立法的影响
C.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根本动力 D.大陆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答案】B
【详解】材料“《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德国民法典》也借鉴罗马法中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原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B项正确;材料与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无关,排除A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是英美法系的特征,排除D项。
20.罗马法学家编纂《民法大全》时参考了多部法学著作,探讨了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还担负着解释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这主要表明罗马法学家
A.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B.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
C.热衷于立法工作的理论研究
D.乐于从事罗马法的普及工作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学家在探讨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同时,还将法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担负着解决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选项并未完整地概括材料主旨,只是表述了题干的后一部分,错误;C选项并未完整地概括材料主旨,只是表述了题干的前一部分,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普及工作的态度。
21.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贝卡利亚的说法体现了
A.无罪推定原则 B.社会契约思想
C.权力制衡原则 D.程序公正理论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可知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22.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B.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
C.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 D.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依据,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英国人重视习惯和政治传统,所以其宪政体系,是一系列历史法律的总和,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美国等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形成英美法系。由此可知,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C项正确;英国宪法也是成文法,排除A项;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民主宪政的国家,不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排除D项。
23.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A.创造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 B.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C.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D.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可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的《共同纲领》已开创符合本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排除A项;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并非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开端,排除D项。
24.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颁布说明了我国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善 D.法制体系逐步走向健全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体现了我国法制体系逐步走向健全,D项正确;仅凭一部法律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A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排除C项。
二、材料解析题
25.(25分)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之前,中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 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政府派员分赴各地调查民商事习惯,并强调:“中国幅员广远,各省地大物博,习尚不同。使非人情风俗洞澈无遗,恐创定法规,必多窒碍。”至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分五编,前三编主要是以日本公布的民法为蓝本,同时对德国、瑞士的民法有所参考,采纳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致人损害应予赔偿等近代民法基本原则。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
——摘编自李启成《中国法律史讲义》
材料三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领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编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10分)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法典颁布的主要意义。(10分)
【答案】(1)原因:专制主义长期存在;民刑不分,偏重刑法;自然经济,重农抑商;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宗法制的影响。(5分)
特点:借鉴西方法律;重视结合国情,实地调查;强调礼教民俗。(4分)
背景:清末新政的影响;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知识分子的倡导。(6分)
特点:阶段性和渐进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逐步完善。(4分)
意义: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6分)
【详解】(1)原因:从政治角度分析,专制主义长期存在;根据材料“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可知,民刑不分,偏重刑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重义轻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影响。
(2)特点:根据材料“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可知,借鉴西方法律;根据材料“中国幅员广远,各省地大物博,习尚不同。使非人情风俗洞澈无遗,恐创定法规,必多窒碍”可知,重视结合国情,实地调查;根据材料“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可知,强调礼教民俗。背景: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清末新政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知识分子的倡导。
(3)特点:从法律制定的时间线看,阶段性和渐进性;根据材料“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可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法律成果看,逐步完善。意义:民法典的编纂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民法典承认保护私有财产,顺应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民法典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部分,其编纂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26.(15分)中华法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刑即是法,法字从“水”象征法的公平。以农业立国、统一多民族的固有国情决定和制约着法律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传统。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已有田律,农业立法和维护政权秩序的法律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凡涉及民事纠纷、经济权益,国家均视为“细故”,尽量用调解而非法律解决。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在“名例”篇的序言中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材料二 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他还亲自编译教材,创设法律学堂,造就司法人才。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修律为例,指出与传统法律相比,近代法律转型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1)特点:法尚公平;立法历史悠久;立足实际,体现国情(立法体现以农为本);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或法律范围有限);德主刑辅(礼法结合);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7分)
(2)变化:把修法与图强相结合(修法与维护国家主权、救亡图存相结合,或从维护封建统治到救亡图存、民族自强);引进西方现代法律(从独立立法到借鉴西方);增加民法、商法等私法内容建立近代法律体系(立法范围扩大,形成完整体系);修法实践一定程度背离国情原因:列强入侵,国家主权破坏(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末新政的推动;西方法制文明的冲击(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成果的传入);有识之士的努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律改革经验不足操之过急。(8分)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 在古代中国,刑即是法,法字从‘水’象征法的公平。”可分析出法尚公平;根据材料“西周时已有田律,”可分析出立法历史悠久;根据材料“西周时已有田律,农业立法和维护政权秩序的法律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可分析出立足实际,体现国情(立法体现以农为本)、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或法律范围有限);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分析出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法律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2)变化:根据材料“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可分析出把修法与图强相结合;根据材料“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可分析出引进西方现代法律;根据材料“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可分析出增加民法、商法等私法内容建立近代法律体系;根据材料“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可分析出修法实践一定程度背离国情。原因:结合材料所给时间1902年可知,列强入侵,国家主权破坏、清末新政的推动;根据材料“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可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成果的传入;结合材料“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可知有识之士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材料“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法律改革经验不足操之过急。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以来部分重要乡约摘要
——-摘编自陈忠海《乡约与乡村治理》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乡约”加以阐述。(要求: 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不能照抄材料原文)
【答案】示例:
标题:乡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2分)
阐述:北宋《吕氏乡约》以教化为主,改善了社会风气,修订后的《吕氏乡约》加入朝廷治理要求,开始将乡约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南赣乡约》扩大了覆盖面,并设约长等进行管理;《乡甲约》融合乡约与保甲法,以“约”为单位,由官府进行监督,增强了乡约的有效性;清朝时期将乡约宣讲与解读朝廷律法相结合,强化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8分)
总之,宋朝以来的乡约中不断渗透国家治理因素,使乡约的乡村治理功能不断增强。(2分)
【详解】根据材料“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在 ‘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规定乡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如规定不参加乡约者将罚银1两;设有约长、约副、约正等,职责明确。”“将乡约、保甲纳入同一个综合治理体系中”等信息可自立的观点是:乡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然后围绕此观点展开论述,根据材料涉及的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物,他们都为乡约制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宋《吕氏乡约》以教化为主,改善了社会风气;修订后的《吕氏乡约》加入朝廷治理要求,开始将乡约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南赣乡约》扩大了覆盖面,并设约长等进行管理;《乡甲约》融合乡约与保甲法,以“约”为单位,由官府进行监督,增强了乡约的有效性;清朝时期将乡约宣讲与解读朝廷律法相结合,强化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总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来的乡约中不断渗透国家治理因素,使乡约的乡村治理功能不断增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