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探索活动,初步地观察、比较、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并能加以区分。
难点:掌握分类与比较等学习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生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积木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教师课件出示)
2.师:有几个小朋友也喜欢搭积木,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拼摆的。(课件出示)学生:纸盒、易拉罐、球......师:他们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拼摆出美利的图形。问题:他们都是用了什么形状的物品呢?(学生凭生活经验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物体进行分分类,来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儿童喜闻乐见的积木引入,抓住童心,激发兴趣。
探索交流,认识形状
认识长方体
把长方体的物品分类出来,并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类似形状的物品,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特点。学生回答预设:长的、方的......根据特征概括出名称:长方体
摸一摸、看一看进一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和同学说一说。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回答预设:有 6个面、长长方方的、有 8个角......教师及时表扬并在表扬中规范名称:长方体有 6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一样,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叫棱,棱与棱相交的地方叫定点。
(3)举例说说生活中长方体的物品。
2.认识正方体
(1)把正方体的物品分类出来(展示),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特征。并概括出名称:正方体。(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学具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再和同桌交流感觉。
师: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回答预设: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很多地方一样;正方体方方的;正方体也有 6个面,都是正方形;正方体也有顶点......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进行总结:正方体方方正正的,和长方体有很多地方一样,正方体也有 6个面,并且都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正方体也有 8个顶点和 12条棱。
举例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
3.认识圆柱
(1)把圆柱的物品分类出来,观察特征,概括名称:圆柱
(2)拿出准备的圆柱模型,看一看、摸一摸,说说特征。在学生充分感知、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预设学生发言:像柱子、有上下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圆的面、有一个弯弯的面、能滚动......师适时根据学生的交流发言进行引导总结。
4.认识球
(1)把球的物品分类出来,观察特征,概括名称:球
(2)拿出准备的球物品,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说说特征。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认识立体图形,如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想一想、比一比、找一找模型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自己去获取知识,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活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由实物抽象到立体图形再回到实物,遵循了“实物—表示—抽象”这原则。
总结概括,提升认识回顾情景问题:用了什么形状的物品?教师进行总结概况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和图形的名称。
巩固练习,形成表象自主完成,出示集体交流。
重点说一说茶壶为什么不是球,进一步球特征。
2.小游戏:摸一摸 找多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一个学生说图形另一个学生从袋子了摸出相应的物体。
3.聪明小屋(1)接着怎么摆?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想的。(2)用长方形纸围圆柱。
学生动手围一围,找不同围法的学生代表展示一下。并全班交流围出的圆柱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感知圆柱有长短、粗细、高矮之分。
(五)生活拓展,加深认识找一找身边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物品。把他们介绍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