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设计
课题名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教学目标 1.了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事迹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2.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选材、结构以及语言上的特点。 3.学习屠呦呦可贵的精神品质,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内容的分析,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1.感受科学的价值与魅力,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贲任感和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体会屠呦呦可贵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新浪微博平台方面,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15诺奖屠呦呦”阅读量达70.9万,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 700篇。截至10月7号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 144篇,其总阅读量超1 149万人次。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介绍作者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 ),出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药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此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背面图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许癸厄亚,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负责评选,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举行。这是诺贝尔逝世的周年纪念日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1月14日,屠呦呦成功入选BBC发起的“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的候选人名单。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而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 写作背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因此,很多非洲民众尊称其为“东方神药”。青蒿素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2011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她亲笔撰写这篇获奖感言。 疟疾是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与艾滋病、结核病并列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在没有特效药之前,疟疾几乎无法医治。屠呦呦可谓泽被后世。 四、整体感知 1.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2.正音正字 青蒿素(hāo) 精髓(suǐ) 瑰宝(guī) 呼吁(yù) 疟疾(nüè) 肘后(zhǒu) 衍生物(yǎn) 羟基(qiǎng) 砒霜(pī) 活血化淤(yū) 冠状动脉(guān) 3.层次结构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屠呦呦就获奖表达感谢以及追溯自己的医学初衷。 第二部分(5-15):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药的过程。 第三部分(16-20):讲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21-25):讲述中医药学的卓越贡献。 五、深入探究 1.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明确: (1)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屠呦呦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2)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和实验,终于研究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3)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查阅大量医药典籍,不辍研究;勇于成为试验新药疗效的志愿者。 (4)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并希望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造福人类。 2.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 (1)从内因来看: ①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同时系统地学习过中国传统医学,这些都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②锲而不舍。在抗疟研究这一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了诸多困难,做了大量实验,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③重视古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遇到困难时,她把目光投向历代中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经验,取得了创新性突破。 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外因来看: ①中医药学是个巨大的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②团队的力量。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在抗疟研究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项目”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3.“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这段话中的“完全没有想到”和“从没梦想过”令人印象深刻,它会引起你怎样的思考? 明确: 在屠呦呦之前,也许有很多人都研究过青蒿,但是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可是屠呦呦做到了。她谦虚地说没有想到会被认可,在人生道路上,好像她选择这条道路和获得的成功都是一种偶然。可是,在人生道路上,偶然是实现人生飞跃的节点,更是必然的结果,只有努力和坚持的必然才能成就偶然。决定人生成败的并非命运之棋无常的落子,而是我们内在的品格与长久的积累。 在人生的路口,无论我们选择哪一个方向,只要有和屠呦呦一样的努力精神和优秀品质,就能获得必然的成功。我们要学会从必然做起,打造品质,积累努力,淬炼精神,从而走向成功。对于屠呦呦来说人生最坏的结局不过是大器晚成! 4.“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福祉作出新贡献!”这是发言稿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屠呦呦对中医药未来的热望,总结了全文这种结尾通过展望性、预示性的语言,引起听众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屠呦呦的梦想体现了她博大的胸怀,她把青蒿素和中医药推向世界,造福人类。 巩固提升 1.中心思想 屠呦呦在青年时期培养了对中医药学的热爱,历经数年,终于从中国古代药典中获得灵感,发现了青蒿素。文章写了她发现青蒿素的心得、体会和梦想,体现了她可贵的精神品质。 2.写作特点 (1)材料翔实。 (2)结构精巧。 (3)语言朴实。
布置作业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袁隆平和黄大年就是“中国的脊梁”,在自己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请搜集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的脊梁”的事迹,并和其他同学分享。 (示例)(1)罗阳 中国歼-15舰载机成功起降航空母舰“辽宁舰”,这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同志因劳累过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是共和国航空工业的脊梁。 (2)黄旭华 为恪守不泄露国家的机密,他淡化了与家人的联系,隐姓埋名30多年,从各国的书籍报刊中寻找绝密的核潜艇资料,用简单的算盘和计算尺计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告别一个个不眠之夜,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将自己的心血挥洒在我国的核潜艇事业上。 (3)程开甲 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国。1960年,加入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设计和主持了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
板书设计 一、表达感谢追溯初衷。 二、发现到成药的过程。 三、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四、中医药学卓越贡献。
教学反思 屠呦呦成功的原因学生概括不够全面,概括能力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