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3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3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03 07:53:48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
【语言基础练习】
1、你在学习课文时,读准下列加点字了吗?请你给这些字注音。
⑴躬耕陇亩(??? )??????? ⑵汉室倾颓(??? )   ⑶不知存恤(??? )
⑷遂用猖獗(??? )    ⑸挟天子(??? )?????? ⑹帝室之胄(???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 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锋:______________
⑵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资:______________
⑶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______________
⑷ 总揽英雄 揽: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译文:
⑵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⑶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
⑷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
4、相关知识积累:
⑴有一些成语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隆中对》有关,请你写出两个与本文有关的成语来,并作解释。
  示例:⑴三顾茅庐: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你在课外阅读中,可曾积累过有关诸葛亮的名联名句?请仿照示例再举出一例。
示例:名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联: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除了“隆中对”,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示例:七擒孟获、火烧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及名著知识填空。
袁世凯死后,有人拟了这样一副讽骂挽联:“( )云:毋人负我,宁我负人,惟公善体斯意;桓温谓:不能留芳,亦当遗臭,后世自有定评。”其中上联中空缺的即是被后人称为乱世“ ”(评价性称谓)的 (人名)。
【课内精读品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6—9题。
隆中对(节选)
陈 寿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6.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利尽南海 (物资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锋利) (B)国险而民附 (国都)?????? 此用武之国 (地方) (C)贤能为之用 (他)????????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助词,无义) (D)挟天子而令诸侯(表示承接关系)??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表示转折关系)
7.句子翻译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曹操:? ??????????______________?②孙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荆州、益州:  ????????????????? ④诸戎、夷越:??  ?????????????????____
9.“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赏析】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 )
②不耻劳辱( )
11、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_________,本字是___________。
14、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探究体验】
15、从文中我们了解到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3 隆中对
1、⑴lǒng  ⑵tuì  ⑶xù  ⑷jué ⑸xié   ⑹zhòu 
2、⑴争强、争胜 ⑵资助、给予 ⑶兴旺富裕 ⑷招致、罗致
3、⑴这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筹划得当。 ⑵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⑶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竹篮、竹筒)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酒水)来迎接将军你呢? ⑷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这个意思吗?(本题要注意“殆”、“资”及反问语气,翻译意思对即可)
4、⑴①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②天府之国:现多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富庶之地。 ③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④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⑤犬马之劳:古地臣子对君主常自比犬马,表示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先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⑥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⑵①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②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⑶如,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5、奸雄 曹操
6、B 7、 略 8、 此诚不可与争锋? 可以为援? 夺取、占领??? 和、抚 9、 示例:选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
作答)
10、①去拜访 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
11、左右皆笑之。(多写不给分)
12、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13、通假字:研 本字:砚
14、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
15、生1答:诸葛亮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从他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生2答:他是一个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的人。从他的“对”,也就是他对刘备说的一番答话可以看出。生3答:他是一个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的人。从“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可以看出。生4答:他还是一个矜持自重的人。从“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可知。
1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以下的战略方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第23课 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简介: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背景资料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其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学法指津】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的对策。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阅读课文,思考刘备提出了什么问题?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依据是什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 ?乐毅(????? )?? 诣(??? ?? ) ?屯新野(??????? )???
度德量力(??????????) 屏人(????? )? 胄(???? ? )? 信大义(??????? )???
箪食壶浆(?????????) 存恤(????? )? 殆(????? )? 倾颓(?????????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 ????????????????????????????
(2)自董卓已来? ????????????????? ?通 ??????????????????????????????
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然志犹未已? ?????已:????????? ?????? 自董卓已来 ?????已:??????????????
由是先主遂诣亮?? 遂:????????? ??????遂用猖蹶 ???????遂:??????????????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 ????因屏人曰 ???????因:??????????????
好为《梁父吟》?? 为:?????????? ?????谓为信然??????? 为:??????????????
贤能为之用 ??????为:?????????? ???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于:??????? ??欲信大义于天下 ?于:????????????? ?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于: ???????????
5.翻译下列句子。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 ?????????????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
(4)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6.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根据文章信息,将所缺部分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 ??? ?????。 第二部分(第2段):????? ?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段):刘备往见,诸葛亮 ????????。 第四部分(第??????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 ??????????????????????????????????????????
【合作探究】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 ??????????????????????
2.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 ???????????????????????????????????????????????????????????
???????????????????????????????????????????????????????????????????????????? ??????????????
?????????
?3.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 ???????????
4.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加以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 ???????????????
???????????????????????????????????????????????????????????????????????????????????? ???????????????
??????????????????????????????????????????????????????????????????????????????????? ?????????????????
????????? ????????????????????????????????????????????????????????????????????????????????????????
?????????????????????? ?????????????????????????????????????????????????????????????????????????????
5.. 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释疑解惑】
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
??????????????????????????????????
??????????????????????????????????????????????????????????????????????????????????? ????????????????
??【?拓展创新?】
?1.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七擒:???????????????
北拒:??????????????? ???火攻:?????????????????? ??排八阵:?????????????
2.我的创作:针对学校、班级存在的一些问题,先谈谈你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及解决的方法,与同学交流后以《我的班级对》为题写一篇文章。
【自测提升】
一、积累与运用(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镂空(lòu)??? 模样(mó)???? 炫耀(xuàn)??? 相辅相成(pǔ)
B.霎时(chà)??? 恣意(zì)??? ?瞥见(piě)???? 锐不可当(dāng)
C.殉职(xùn)??? 虔诚(qián)? ?执拗(niù)???? 贻笑大方(yí)
D.自诩(xǔ)???? 殷红(yīn)?? ?隐瞒(mán)???? 妄自菲薄(fēi)
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悠扬——悠闲
解说:两个“悠”字意思相同,都是 “闲适”的意思。
B.照管——照例
解说:两个“照”字意思不同,“照管”的“照”是“照料”的意思;“照例”的“照”是“按照”的意思。
C.诗情画意——言简意赅
解说:两个“意”的意思相同,都是“意境”的意思。
D.闲情逸致——专心致志
解说:两个“致”字意思不同,“闲情逸致”的“致”是“情趣”的意思;“专心致志”的“致”是“达到”的意思。
二、课内阅读(12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10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其岩阻,西????诸戎,南????夷越,外????孙权,内????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刑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1)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在文中标“()”的段落内出现了两处。请指出来并解释。(2分) ①????????????????????②????????????????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中“身”的意思是?????,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  ????。(1分) 5.?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保??抚??和??争锋??修????B.?保??和??抚??结好??修??? C.?守??和??抚??结好??修????D.?守??抚??和??争锋??修 6.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州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7.翻译下列句子 (2分)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 ???????????????????????????????????????????????????????????????????????? 8.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4分)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④诸戎、夷越:????????????????????????????????? 9.?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1分)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抚边境各民族;③?广布“仁义”;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巩固荆、益基地;⑥?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摘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 10.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    )?(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1分)
三、课外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6题。
?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秦王坚自河东还
12.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3分)
(1)为(? ? )??? (2)患( ? ?)??? (3)市( ?? )
1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1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2分)
?
15.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2分)
?
16.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第23课.隆中对
【自主学习】
1-5.略
6. 自比管仲、乐毅。?徐庶??3、4、5?详陈对策?
【合作探究】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3.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⑧刘备“总揽英雄”。
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
5.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拓展创新】
1.六出——六出祁山 东和——东和孙吴 收二川——东西二川(先占西川刘璋的地盘,又夺东川张鲁的地盘) 七擒——七擒孟获 北拒——北拒曹魏
火攻―――火烧赤壁 排八阵——孔明巧布八阵图
【自测提升】
一、积累与运用
1.C???? 2.B???? 3.C
二、课内阅读
4.(1)①?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②?夷越:泛指我国南部各族。(析:注重书下注解)(2)亲自??躬(析:掌握词义)?5.B(析:根据文意)??6.?D(析:掌握句意)7.(1)?现在曹操已拥有上百万军队,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胜。?8.①不可与争锋??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③取而代之??④西和犬戎,南抚夷越。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而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9.?⑥③①⑤②④⑧⑦(析:熟读课文,理解文意)10.?成霸业,兴汉室(析:联系上下文)
三、课外阅读
11.秦王坚/自河东还12.(1)做、担任(2)祸害(3)集市(3分,每小题1分)13.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2分,答到大意即可)
14.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百姓的祸害。(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16.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2分,答到一处给1分,答到两处即给满分)
17.略(2分,评价要扣住人物性格特点等,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示例: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等)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教学
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
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
方法
诵读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




1、字音
陇亩 倾颓 猖蹶 存恤
夷越 胄 殆 沔 诣

2、作者 陈寿 晋朝安汉人、史学家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法学法与补记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 倾颓 猖蹶 存恤 夷越 胄 殆 沔 诣
二、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zuo4 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 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一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 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 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 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三、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 [好]喜欢。[每]常常。 [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 [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囹]谋取。 [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大概。[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 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6.请一生翻译全文。 7.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调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古今词义 顾 古义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 照顾 凡 古义 总共 凡三往 今义 平凡 孤 古义 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 孤立 殆 古义 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 危险 日 古义 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 太阳 3.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4.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4)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二、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提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提问: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 讨论并归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 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提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讨论并归纳: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提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 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 理想。 6.提问: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提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讨论并归纳: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 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提问: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讨论并归纳;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 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 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9.提问:课后练习三。 讨论并归纳: 1)文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这句介绍诸葛亮生平与(隆中对)相似,不同在于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本文是“时人异焉”,课文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朋友“谓为信 然” 文中“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隆中对比较为简略。课文先写徐庶的介绍,再写先主三顾茅庐问计。 文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关于对策的具体内容本文省略。课文最后还加上关、张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反应,从侧面写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感受。本文则没有这情节。 2)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孙权“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 四、小结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 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利用字典及课文注释,扫除语言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读课文探讨、明确
注意总结重要实词意义


讲解并归纳:
1、? 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2.句式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4)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回顾上节课内容,复习导入,有机地进入下面的环节
讨论、交流并归纳





文中重点字词学生结合注释多能掌握,以后要加强读的训练。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 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去体会。